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請別對男幼師、男護士帶有色眼鏡

近日, 有媒體報導, 幼稚園老師、護士和空乘等普遍被認為從業者為女性的職業, 近年來,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男性身影,比如男護士、男幼教、男保姆等。 由於力氣較大、能幹體力活、具有陽剛之氣等特點, 男性逐漸進入這些傳統上被認為屬於女性的行業。

當然, 目前這還是趨勢性的預測, 遠遠談不上是已經成熟的現實圖景。 據教育部公佈的教育統計資料, 2016年北京、上海專任教師中女性占比, 普通高中階段分別為71.9%、65.9%, 初中階段分別為76.3%、73.7%, 而小學階段均超過80%。 而且, 無論是在江浙沿海, 還是在中西部地區, 新招收的中小學教師中,

男教師普遍只占10%左右, 性別比例失衡問題還將持續。

有較大的性別失衡還有護士領域。 雖然男護士目前非常吃香, 各衛校護理專業男生招生人數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護理專業中, 男女比例仍然非常失調, 女生人數依然佔據對優勢。 據統計, 目前我國護理專業男女生人數比例為1:32, 我國註冊男護士比例不足2%, 比例懸殊和人數亟缺可見一斑。

這些行業不是不適合男性, 相反男性非常適合進入這些行業。 比如, 在重症監護室、急診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等臨床科室, 男護士因為體力充沛, 精力旺盛, 更受歡迎。 尤其是在急重症病相關科室工作, 需要護士有更好的體力和耐力, 男護士更符合要求。


很多醫務工作者都希望多一些男護士,

男護士的優點非常多(《2016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

而男生參與教師工作, 能夠正確輔知學生的情感認知, 教育與性別認識的多元化。 從思維培訓上來看, 男教師通常思維相對敏捷、邏輯性強, 擅長實驗教學和理論延伸。 男女教師在思維邏輯和教學行為上的不同形成了一種互補, 缺一不可。 正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劉海峰表示, “男女教師相差比例不能過於懸殊, 達到適度平衡是各國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標。 ”


一名正在給孩子上課的男幼師

但是男性進入這些行業, 卻有很多阻礙。 比如職業刻板印象、行業待遇與前景, 社會認可等等。 來看看媒體怎麼說。

媒體怎麼評

光明網評論員發表在光明網上的《平衡教師男女比例,

改待遇也要改教育》一文中認為, 教師等被認為屬於女性的行業, 無法滿足男性養家糊口的角色規範。 只有改善這些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水準, 才能增強職業吸引力和性別失衡——

“教師的收入和地位無法滿足男性養家糊口的角色規範, 對男性的吸引力正在降低。 而更符合傳統女性性別角色期待, 求職壓力小, 成為更多女性的選擇。 過去十幾年間, 教師的薪資待遇有所提高, 但與其他行業相比並未形成比較優勢, 因此男性大學畢業生不予考慮做男教師情況依舊。 所以說, 要改變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問題, 改變整個教育行業現狀, 增加教師工資待遇固然重要, 但還需從根本上真正改變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

才能吸引更多的男性大學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 從而平衡教師比例。 ”

“中小學教師工作為何給人‘一眼就看到退休’的危機感, 這恐怕和目前中小學教育本身分不開。 中小學教材、課程、教法、評價的多重限定, 教師晉升途徑的缺乏和內部流動空間的狹窄, 都直接導致男教師在中小學很容易感到有才難施、有志難伸。 即便是熱愛學生、熱愛育人, 也不免因為現實的諸多掣肘, 產生職業本身帶來的挫敗感。 而在大學中, 教師男女比例失衡現象較少。 究其原因, 大學相對寬鬆的工作環境給了教師更多自主權, 大學所傳授的高深學問帶給了教師更多挑戰性, 男性的自我成就感也就更容易油然而生,

招不到男教師之虞也不存在。 ”

程愷倫發表在中國教育報《呼喚男教師須從培養源頭開始》一文中還認為可以從源頭開始, 吸引更多男生報考相關專業。 同時不要忘記對職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的培養——

“然而, 提升教師職業地位任重道遠, 如何從機制層面入手?關鍵就是從教師培養的源頭抓起。 在許多師範類院校, 男女生比例基本在3∶7左右, 而師範類專業的男女比例則更為懸殊。 一些地方和院校對師範生的男女比例結構已經有所重視, 並採取相應措施, 通過自主招生或降分錄取的方式, 吸引更多男生報考師範專業, 從而增加男教師的供給。 ”

“同時, 在培養過程中, 也要對男性進行補充教育。 一些師範專業的男生在畢業後很可能會流失到其他行業, 因此,如何説明男生認識到男教師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對教師職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是師範類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易之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社會能否接納男護士也是現代化程度試紙》從更深遠的文化層面認為,只有將男女從各自的角色固化中解放出來,打破文化偏見,人們才有扮演更多角色的可能——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一點頗值得玩味:文化偏見。在報導中,就有男幼師表示自己會覺得‘面子上掛不住’。這也不是當代才有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綿延上千年之久的文化心理結構。奸臣秦檜就寫過兩句詩:‘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意思是自己若是有田產了,哪裡會去做鄉村私塾的老師呢。秦檜也對自己‘幼教’的身份頗不滿意,認為這是不體面的職業。千余年間,此種心理猶在,可見文化的慣性之強。”

“從歷史發展來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一直是近代以來思想敘事裡極為重要的章節。今天從男幼師、男保姆等的尷尬來反觀,其實女性解放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女性,它同樣關照著男性。只有將女性從角色固化中解放出來,男性也才有可能扮演這些角色,釋去性別偏見的枷鎖。”

編輯有話說

雖然男性非常契合於這些被認為屬於女性的行業。但正如前文中提到,被阻礙的門檻非常之多,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男性被“性別綁架”了。社會認知裡面,男性應該有標準化的“陽剛”“精英”的社會形象。幼師,護士,保姆這種女性行業缺乏男子漢氣概,男性如果從事了會“面子掛不住”。

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怎麼不可多元選擇?況且本就不存在標準化的性別形象,這種性別認知只不過是演化建構的印象模式罷了。正如性別社會學家康奈爾(R.W.Connell)在《男性氣質》一書中指出,男性的氣質好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建構出來的。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氣質,所以不同的男性氣質之間沒有高低貴賤。“缺乏男子漢氣概”是一種粗魯的指責,那些陰柔氣質的男性只不過在實踐更多元的男性氣質。如果一種文化規定了支配型男性氣質是正確的,其他的男性氣質表現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這個文化便不是開放的文化。


很多影視作品中有所謂的“男子漢氣概”男人形象,不具有這種形象的男人無形中感到了歧視

而男生選擇了幼教,護士或者空乘,並不意味著他們喪失了主流“認可的男子漢”氣概,變得娘炮而被社會歧視了。只不過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社會流向和思維轉軌而已。事實上,很多國家也開始通過一些規定打破對“男××”的偏見。如日本規定在每個幼稚園裡須有14位以上的男教師,美國規定每個幼兒班至少有1名男教師,這些規定,都有助於改變當地社會的從業人員性別比例,也相應地淡化了對不同性別“理當從事某種職業”的固化思維。

現代化的邏輯歸宿是“人的現代化”,即人本身擺脫傳統偏見的束縛,走向了開放、包容、理性、文明。開放而多元的現代化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據自己的才能和作為在社會中獲得地位和評價,而不受制於先天的性別、角色規定和後天的職業偏見。男人/女人也就不必一直要“裝做”是那樣的男人/女人來作為自己的衡量標準,社會也沒有必要把二元對立性別氣質隨意安置,造成人心惶惶的性別氣質焦慮。

說到底,無論是接納男性做護士,當老師還是讓女性當老闆或者程式師,都是希望男性或者女性去參加多元化的社會選擇,打破性別隔離下的職業偏見。讓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性別制度不再約束每一個他/她。

本期編輯:陳爽

因此,如何説明男生認識到男教師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對教師職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是師範類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易之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社會能否接納男護士也是現代化程度試紙》從更深遠的文化層面認為,只有將男女從各自的角色固化中解放出來,打破文化偏見,人們才有扮演更多角色的可能——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一點頗值得玩味:文化偏見。在報導中,就有男幼師表示自己會覺得‘面子上掛不住’。這也不是當代才有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綿延上千年之久的文化心理結構。奸臣秦檜就寫過兩句詩:‘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意思是自己若是有田產了,哪裡會去做鄉村私塾的老師呢。秦檜也對自己‘幼教’的身份頗不滿意,認為這是不體面的職業。千余年間,此種心理猶在,可見文化的慣性之強。”

“從歷史發展來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一直是近代以來思想敘事裡極為重要的章節。今天從男幼師、男保姆等的尷尬來反觀,其實女性解放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女性,它同樣關照著男性。只有將女性從角色固化中解放出來,男性也才有可能扮演這些角色,釋去性別偏見的枷鎖。”

編輯有話說

雖然男性非常契合於這些被認為屬於女性的行業。但正如前文中提到,被阻礙的門檻非常之多,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男性被“性別綁架”了。社會認知裡面,男性應該有標準化的“陽剛”“精英”的社會形象。幼師,護士,保姆這種女性行業缺乏男子漢氣概,男性如果從事了會“面子掛不住”。

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怎麼不可多元選擇?況且本就不存在標準化的性別形象,這種性別認知只不過是演化建構的印象模式罷了。正如性別社會學家康奈爾(R.W.Connell)在《男性氣質》一書中指出,男性的氣質好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建構出來的。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氣質,所以不同的男性氣質之間沒有高低貴賤。“缺乏男子漢氣概”是一種粗魯的指責,那些陰柔氣質的男性只不過在實踐更多元的男性氣質。如果一種文化規定了支配型男性氣質是正確的,其他的男性氣質表現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這個文化便不是開放的文化。


很多影視作品中有所謂的“男子漢氣概”男人形象,不具有這種形象的男人無形中感到了歧視

而男生選擇了幼教,護士或者空乘,並不意味著他們喪失了主流“認可的男子漢”氣概,變得娘炮而被社會歧視了。只不過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社會流向和思維轉軌而已。事實上,很多國家也開始通過一些規定打破對“男××”的偏見。如日本規定在每個幼稚園裡須有14位以上的男教師,美國規定每個幼兒班至少有1名男教師,這些規定,都有助於改變當地社會的從業人員性別比例,也相應地淡化了對不同性別“理當從事某種職業”的固化思維。

現代化的邏輯歸宿是“人的現代化”,即人本身擺脫傳統偏見的束縛,走向了開放、包容、理性、文明。開放而多元的現代化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據自己的才能和作為在社會中獲得地位和評價,而不受制於先天的性別、角色規定和後天的職業偏見。男人/女人也就不必一直要“裝做”是那樣的男人/女人來作為自己的衡量標準,社會也沒有必要把二元對立性別氣質隨意安置,造成人心惶惶的性別氣質焦慮。

說到底,無論是接納男性做護士,當老師還是讓女性當老闆或者程式師,都是希望男性或者女性去參加多元化的社會選擇,打破性別隔離下的職業偏見。讓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性別制度不再約束每一個他/她。

本期編輯:陳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