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1963年,這大壩被「甲方」臨時要求加高32米,結果導致2000人遇難

大型基建專案的被建造出來的初衷, 都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的, 但是這個經濟價值也有個必要條件——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如果人的生命都不能保得住, 那再多的榮譽, 再高的經濟價值都變得沒有意義。

在義大利就有這麼一座優秀而失敗至極的蓄水大壩, 失敗在于因為這個蓄水大壩導致周邊5個村莊被淹2000人死于洪水, 而優秀在于這個大壩經受住了巨浪帶來的約2顆廣島原子彈威力的衝擊力依然堅挺到今日, 它就是瓦依昂大壩, 曾經世界上最高的拱壩。

二戰後的義大利百廢俱興, 開始集中力量發展本國經濟, 而作為發展源動力的電能, 成為了首要解決的問題, 恰好, 義大利的瓦依昂峽谷地處阿爾卑斯山脈, 具有豐富的冰川融水, 加上峽谷的「V」字型狹長地形, 只要一個大壩就能蓄起巨量的水源, 成為了建設蓄水發電站的理想位置, 早在1939年就有專家在這裡進行了考察,

只差國家層面的一個肯定。

于是在不斷地遊說之下, 國會13位部長開會決定要建就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拱壩, 雖然這樣的決定並不會有效, 因為義大利對于這種重大決定必須要有半數的部長到場, 但是當時的義大利總統路易吉·伊諾第依然在1948年通過了這項工程。

什麼是拱壩

拱壩是一種建成後水準拱形的攔水大壩, 多用于呈「V」型或者「U」型並且向下游擴散的狹窄河谷, 我國最近建成試運行的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就是這種類型的拱壩。

白鶴灘大壩人類將拱形結構應用于攔水大壩上已經有一兩千年的歷史,

當時的人們意外發現這種向裡凹陷的拱形結構大壩攔截水的能力要優于平直的重力大壩, 13世紀的伊朗就已經學會修建砌石拱壩, 到了20世紀初拱壩的修建技術就已經非常完善了, 並開始向著更高的修建目標發展, 1910年美國建成的巴菲羅比爾拱壩就已經達到了99米高。

拱形大壩之所以有這麼強的承壓能力, 是因為拱結構可以將軸向來的壓力傳遞到拱端兩岸的巖石上, 將壓力轉換成推力, 這樣就使得壩體不需要依靠自身的重力來維持自身的穩定性, 剩下豎直向下的重力則靠拱壩上的懸樑來支撐。

而單一的拱壩適用于上下截面寬度不大的「U」型峽谷, 而在「V」型峽谷上, 上寬狹窄的拱面就會發生強度不夠的情況, 因為寬度過小會讓下部的拱形接近平直, 也就發揮不到拱形的受力特點了, 因而會選擇雙曲線型的拱型, 即上部選擇較大的半徑, 底部選擇較小的半徑, 水準和豎直方向均呈彎曲狀。

瓦依昂大壩,號稱能承受11倍設計荷載

瓦依昂大壩的總設計師在拿出設計方案的時候,非常自信地宣稱大壩可以承受超過設計值11倍之多的荷重,就算是雙曲線拱形壩的荷載能力極強,這種話在當時看來也屬于「放衛星」,再說蓄再多水也不可能超過設計值這麼多,聽聽就行,但沒想到的是,後來發生的災難驗證了設計師說的是真的。

1956年瓦依昂大壩開始施工建設,但是開工還不到一年「甲方」就提要求了:這個大壩要作為核電站配套的抽水蓄能電站。就是利用核電站發出的多餘電能進行抽水,等用電高峰期的時候利用水力發電,這樣電價整體會更高一些。

都開始動工了再改主意,做工程的一定對這種「恨」深有體會,大壩高度因此要增加32米,達到了262米之高,這個高度放到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然屬于世界第七的高度,高32米相應的蓄水量達到了1.65億立方米,是設計值的3倍,多出這麼多的荷載大壩本身一點問題還沒有,反而是蓄水水庫兩岸的山體受不了了。

1959年,大壩建設方收到了來自工程專家和地質專家的擔憂,原來,蓄水水庫兩岸的山體是由石灰巖和土質交替組成的,石灰巖之間的土質在水的浸泡下很容易變成稀泥,導致山體不穩引發山體滑坡,在瓦依昂峽谷的上游左岸還有山體滑坡的遺跡,這是非常大的隱患。

然而被選擇性忽視了。

災難降臨

1960年瓦依昂大壩建成開始試驗性蓄水,但當水位快速蓄到163m時,大壩上游的左岸突然出現了一條長達2公里的巨大裂縫,在測量人員的計算下,整個左岸山體在以每天3公分左右的速度緩緩向下滑動著。

當水位來到了180米,左岸直接出現了局部滑坡,約70萬立方米的山體滑進了水庫裡,這才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決定緩慢進行蓄水,讓那些不穩定的山體緩緩滑入水庫,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在後續的兩年裡大壩不斷進行蓄水放水,同時密切注視山體運動情況,沒想到這個方法非常管用,滑動速度降到了每天0.3公分左右。

1962年,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買下了整個蓄水項目,為了快點驗收,瓦依昂大壩的蓄水速度明顯提升了,等到1963年8月份,水庫水位雖然穩定在240米,但山體位移速度與日俱增,一度達到了每天3.5公分,這可不是好現象,趕緊放水。

時間來到了9月份,大雨天氣接連不斷,山體被雨水沖刷得更加濕潤了,山體位移的速度已經到了每天20公分,人們聽見了山谷中回蕩的細細的奇怪聲音,水庫的底部也開始湧上來渾泥水。

1963年10月9號22點39分,一場「憋了」3年多的災難趁著黑夜終于降臨了。

左岸大片的山體,大約有2.6億立方米的巖土,以30米/秒的速度沖進了瓦依昂水庫,甚至一部分巖土沖到了右岸140米高的山上,整個1800米長的水段被下滑下來的山體全部填滿,全過程不到45秒,原本巨大的水庫已經全是巖土了。

那水庫裡的水呢?

超過2500萬立方的水被快速衝壓下的山體激起了比大壩還要高150米的巨浪,上游超過10公里的村莊全部被淹沒,沖向下游的巨浪更是呼嘯了1.4公里,到達峽谷喇叭狀出口的時候浪頭還有70多米高,巨浪總共淹沒了5個村莊,總共1925人在睡夢中被洪水帶走了生命。

棕色為滑坡區域,淺藍色為巨浪范圍巨浪拍擊大壩時候,產生的衝擊力更是驚人,根據估計威力差不多相當于2顆廣島原子彈產生的衝擊力,大壩地下廠房的承重鋼樑直接被衝擊波拉斷,廠房內被氣浪衝擊的一片狼藉,廠房內值班和住宿的所有60名技術人員,包括壩頂檢測人員等等,整個區域只有1人生還。

就這等衝擊力,瓦依昂大壩僅壩頂輕微受損,壩體整體紋絲不動,災難發生後直接「擋」在了2.6億立方米巖土的前面,阻止了更危險的超級泥石流的發生。

結語

如果「甲方」沒有臨時要求增加高度,保持在230米的設計高度是不可能這麼大的事故的。

瓦依昂大壩在還未發1度電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意義,義大利政府還要花大價錢安置災民和善後工作。總的來說,瓦依昂大壩絕對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設計,但是結果只能是慘痛的教訓。

瓦依昂大壩,號稱能承受11倍設計荷載

瓦依昂大壩的總設計師在拿出設計方案的時候,非常自信地宣稱大壩可以承受超過設計值11倍之多的荷重,就算是雙曲線拱形壩的荷載能力極強,這種話在當時看來也屬于「放衛星」,再說蓄再多水也不可能超過設計值這麼多,聽聽就行,但沒想到的是,後來發生的災難驗證了設計師說的是真的。

1956年瓦依昂大壩開始施工建設,但是開工還不到一年「甲方」就提要求了:這個大壩要作為核電站配套的抽水蓄能電站。就是利用核電站發出的多餘電能進行抽水,等用電高峰期的時候利用水力發電,這樣電價整體會更高一些。

都開始動工了再改主意,做工程的一定對這種「恨」深有體會,大壩高度因此要增加32米,達到了262米之高,這個高度放到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然屬于世界第七的高度,高32米相應的蓄水量達到了1.65億立方米,是設計值的3倍,多出這麼多的荷載大壩本身一點問題還沒有,反而是蓄水水庫兩岸的山體受不了了。

1959年,大壩建設方收到了來自工程專家和地質專家的擔憂,原來,蓄水水庫兩岸的山體是由石灰巖和土質交替組成的,石灰巖之間的土質在水的浸泡下很容易變成稀泥,導致山體不穩引發山體滑坡,在瓦依昂峽谷的上游左岸還有山體滑坡的遺跡,這是非常大的隱患。

然而被選擇性忽視了。

災難降臨

1960年瓦依昂大壩建成開始試驗性蓄水,但當水位快速蓄到163m時,大壩上游的左岸突然出現了一條長達2公里的巨大裂縫,在測量人員的計算下,整個左岸山體在以每天3公分左右的速度緩緩向下滑動著。

當水位來到了180米,左岸直接出現了局部滑坡,約70萬立方米的山體滑進了水庫裡,這才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決定緩慢進行蓄水,讓那些不穩定的山體緩緩滑入水庫,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在後續的兩年裡大壩不斷進行蓄水放水,同時密切注視山體運動情況,沒想到這個方法非常管用,滑動速度降到了每天0.3公分左右。

1962年,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買下了整個蓄水項目,為了快點驗收,瓦依昂大壩的蓄水速度明顯提升了,等到1963年8月份,水庫水位雖然穩定在240米,但山體位移速度與日俱增,一度達到了每天3.5公分,這可不是好現象,趕緊放水。

時間來到了9月份,大雨天氣接連不斷,山體被雨水沖刷得更加濕潤了,山體位移的速度已經到了每天20公分,人們聽見了山谷中回蕩的細細的奇怪聲音,水庫的底部也開始湧上來渾泥水。

1963年10月9號22點39分,一場「憋了」3年多的災難趁著黑夜終于降臨了。

左岸大片的山體,大約有2.6億立方米的巖土,以30米/秒的速度沖進了瓦依昂水庫,甚至一部分巖土沖到了右岸140米高的山上,整個1800米長的水段被下滑下來的山體全部填滿,全過程不到45秒,原本巨大的水庫已經全是巖土了。

那水庫裡的水呢?

超過2500萬立方的水被快速衝壓下的山體激起了比大壩還要高150米的巨浪,上游超過10公里的村莊全部被淹沒,沖向下游的巨浪更是呼嘯了1.4公里,到達峽谷喇叭狀出口的時候浪頭還有70多米高,巨浪總共淹沒了5個村莊,總共1925人在睡夢中被洪水帶走了生命。

棕色為滑坡區域,淺藍色為巨浪范圍巨浪拍擊大壩時候,產生的衝擊力更是驚人,根據估計威力差不多相當于2顆廣島原子彈產生的衝擊力,大壩地下廠房的承重鋼樑直接被衝擊波拉斷,廠房內被氣浪衝擊的一片狼藉,廠房內值班和住宿的所有60名技術人員,包括壩頂檢測人員等等,整個區域只有1人生還。

就這等衝擊力,瓦依昂大壩僅壩頂輕微受損,壩體整體紋絲不動,災難發生後直接「擋」在了2.6億立方米巖土的前面,阻止了更危險的超級泥石流的發生。

結語

如果「甲方」沒有臨時要求增加高度,保持在230米的設計高度是不可能這麼大的事故的。

瓦依昂大壩在還未發1度電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意義,義大利政府還要花大價錢安置災民和善後工作。總的來說,瓦依昂大壩絕對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設計,但是結果只能是慘痛的教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