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流行起復古風,「傳統」即是「摩登」,1300多歲的「環保袋鼻祖」成功翻紅!

2020年7月1日, 日本全國實施塑膠袋收費制。 一時之間, 社交媒體上以風呂敷(包袱皮)代替環保袋的呼聲甚高。 這個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環保袋鼻祖」終于成功出圈。

以往用戶層為40-70歲左右的女性, 現在連年輕人也爭相購得一枚, 解鎖出各種打開方式, 做出多種多樣的時尚混搭。

各位大概在武俠劇中見過, 江湖兒女們行走天下時通常是一個包袱便卷起全部家當。 風呂敷基本上也就是這麼一塊四方形的布,

看上去平平無奇, 用起來卻是功能無限。

包裹、搬運、鋪墊、覆蓋、收納、贈答……名副其實地可以做到萬物皆可風呂敷, 堪稱百變神布。 不用的時候又能折疊成一小塊, 完全不占空間, 深藏功與名。

日劇中的主婦悉心準備的愛心便當, 往往無論便當盒形狀如何, 都能以一塊風呂敷提升高級感。 甚至連最普通不過的紙巾盒, 妙用風呂敷包裹之後, 也能立馬從「平民」晉身「貴族」行列, 為家居增添溫馨氣氛。 如此這般的小妙招, 讓初見者不得不發出由衷的讚歎。

風呂敷的尺寸不一, 小到如一塊方巾, 大到能包住一床被褥。 古時一般以「巾」來表示尺寸, 一巾約等于38cm。

材質亦是伴隨時代發展而日益豐富。 棉、絲綢、人造纖維、滌綸、尼龍、再生纖維等, 質感不同給人印象也會完全不同。

傳統的喜慶配色多以朱紅或金黃為主, 表示敬意用紫色, 喪事為藍色, 利休色則喜和喪皆宜。

△純棉質地的各色風呂敷

紋樣多是松竹梅、鶴與龜等吉祥元素, 以及花鳥風月等四季題材。 比如, 曾經風靡一時的唐草紋樣雖然經常與小偷的形象掛鉤, 其實是以植物的繁茂葉蔓預示子孫繁榮、商業繁盛之意。

在與和服搭配為主的年代, 風呂敷的顏色和紋樣非常注重和風。 近些年嶄新的設計層出不窮, 與海內外藝術家之間的合作也屢見不鮮。 可以說, 借助這個古老的載體, 把日式的審美意識進一步地推向了世界。 傳統即是摩登, 風呂敷的世界從不會設限。

風呂敷達人們的展示視訊總是讓人大開眼界。一塊方布在手巧星人的打造之下,不止是用作購物袋,包書皮、包禮品、包酒水……看上去都是相得益彰。每次觀摩完畢,我等手殘黨難免有些眼花繚亂get不到重點。

其實一般情況下,只需牢記住「真結」和「單結」兩種方式基本就可以暢行無阻。真結相當于是死結,是常規會使用的打結方法,如十字交叉狀,給人一種牢靠的安心感。單結則在作為包包時時常用到,將布的一角單獨繞環打結即可,方便靈活調節位置。

這變幻自在,來者不拒的風呂敷,在日本的歷史可回溯到奈良時代。現存最古老的風呂敷藏于正倉院,稱作「裹」「平包」,用來收納袈裟、樂器等藏品,上面備註有物品的名稱。平安時代的《倭名類聚抄》中記載的包裹衣物的「古路毛都々美」也可歸入此類。

到了室町時代,與風呂(澡堂)的關係開始明朗起來。其中一說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在京都建大湯殿招待諸國武將,規定入浴前將各自物品收納在繪有家紋的綢布中,以此方便區分。

真正被叫做「風呂敷」大概是到江戶中期以後,這與彼時大為普及的風呂屋不無關係,在沐浴時可鋪、可擦、可包。再加上商業的日益繁榮,背負風呂敷運送貨物的商人姿態在風俗畫中極為常見。且多會印染上屋號或商標,如同現代的包裝袋一樣兼任商家的宣傳道具。而當庶民之間興起遊山玩水的行旅之風,風呂敷作為旅行包的功能也就毫無意外地得以解鎖。

△浮世繪《江戶名所 大傳馬町大丸吳服店之圖》(歌川廣重作)中庶民使用風呂敷的場景

明治時代,風呂敷逐漸滲入到了民間的冠婚葬祭等儀式場合。昭和初期,尼龍風呂敷順應團塊時代的結婚熱潮登場,成為婚禮必備的贈品。

可惜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歐美化傾向,「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價值觀盛行,「不合時宜」的風呂敷迅速消失于街頭的角角落落,更加輕便的紙袋和塑膠袋取而代之。

這些年,由于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年輕一代對日本文化的關注提升,這古老的風呂敷文化終于再度「翻紅」。這也讓我們深刻體會——「節約有限資源,不隨意浪費」的前代價值觀,在現代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依然不可或缺。

△京都風呂敷專賣店內的商品展示

這塊普通的方布,即便名字時有改變,卻延續了千年,適應了不同時代的萬千世相。通過簡單的「包」與「結」,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一部民眾審美意識及生活變遷的活化石。它相容並包、自由變幻,以柔軟舒展的姿態化作他者的衣裝,依靠自身的美感凸顯出內在物品的形態,從而造就一種「共存共榮」式的和諧之美。

風呂敷達人們的展示視訊總是讓人大開眼界。一塊方布在手巧星人的打造之下,不止是用作購物袋,包書皮、包禮品、包酒水……看上去都是相得益彰。每次觀摩完畢,我等手殘黨難免有些眼花繚亂get不到重點。

其實一般情況下,只需牢記住「真結」和「單結」兩種方式基本就可以暢行無阻。真結相當于是死結,是常規會使用的打結方法,如十字交叉狀,給人一種牢靠的安心感。單結則在作為包包時時常用到,將布的一角單獨繞環打結即可,方便靈活調節位置。

這變幻自在,來者不拒的風呂敷,在日本的歷史可回溯到奈良時代。現存最古老的風呂敷藏于正倉院,稱作「裹」「平包」,用來收納袈裟、樂器等藏品,上面備註有物品的名稱。平安時代的《倭名類聚抄》中記載的包裹衣物的「古路毛都々美」也可歸入此類。

到了室町時代,與風呂(澡堂)的關係開始明朗起來。其中一說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在京都建大湯殿招待諸國武將,規定入浴前將各自物品收納在繪有家紋的綢布中,以此方便區分。

真正被叫做「風呂敷」大概是到江戶中期以後,這與彼時大為普及的風呂屋不無關係,在沐浴時可鋪、可擦、可包。再加上商業的日益繁榮,背負風呂敷運送貨物的商人姿態在風俗畫中極為常見。且多會印染上屋號或商標,如同現代的包裝袋一樣兼任商家的宣傳道具。而當庶民之間興起遊山玩水的行旅之風,風呂敷作為旅行包的功能也就毫無意外地得以解鎖。

△浮世繪《江戶名所 大傳馬町大丸吳服店之圖》(歌川廣重作)中庶民使用風呂敷的場景

明治時代,風呂敷逐漸滲入到了民間的冠婚葬祭等儀式場合。昭和初期,尼龍風呂敷順應團塊時代的結婚熱潮登場,成為婚禮必備的贈品。

可惜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歐美化傾向,「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價值觀盛行,「不合時宜」的風呂敷迅速消失于街頭的角角落落,更加輕便的紙袋和塑膠袋取而代之。

這些年,由于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年輕一代對日本文化的關注提升,這古老的風呂敷文化終于再度「翻紅」。這也讓我們深刻體會——「節約有限資源,不隨意浪費」的前代價值觀,在現代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依然不可或缺。

△京都風呂敷專賣店內的商品展示

這塊普通的方布,即便名字時有改變,卻延續了千年,適應了不同時代的萬千世相。通過簡單的「包」與「結」,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一部民眾審美意識及生活變遷的活化石。它相容並包、自由變幻,以柔軟舒展的姿態化作他者的衣裝,依靠自身的美感凸顯出內在物品的形態,從而造就一種「共存共榮」式的和諧之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