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孟子雲「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更為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自古以來, 除了唐朝比較開放包容之外, 大多數時期, 古代對男女之事都看管的極為嚴明。 當然, 這裡的嚴明, 主要針對于女方, 對男方一般並沒有多大影響。 特別是宋明理學逐漸確立之後, 關于男女之事的思想束縛就日益加重,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似乎就成了女性最為恪守的準則。

而論起男女之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曾提出過「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 並且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而事實上, 在男女授受不親之後, 還有一句話, 更能表面孟子的立場, 可惜卻少有人知。

在《孟子》一書中, 也有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也就是說, 包括孟子在內的古人大多認為, 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 接送物品, 甚至是說話。 而這句話, 對于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而言, 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大的限制。 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 黛玉就曾因為在行酒令中說了一句「良辰美酒奈何天」,

結果被寶釵抓住了話柄, 大肆嘲笑。 可見, 封建禮教對女子之嚴。

除了唐朝比較開放之外, 許多人也將這句話奉為圭臬, 因此許多古代女子要麼出門戴著面紗, 要麼乾脆就不出門, 躲在深閨之中, 等待父母的指腹為婚。 當然, 既然孟子能提出這句話, 那麼有沒有反對者?還真有一個, 他就是淳于髡。

淳于髡這個人和孟子年齡相差不大, 同樣也是古代思想家, 可不一樣的地方在于, 他還是個政治家和辯論家。 辯論家嘛, 最擅長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去懟人, 淳于髡當然也不例外。

一天, 他找到了孟子, 問他說「男女授受不親, 是禮制的要求嗎」。 孟子也不含糊, 說道「確實是禮制的規定」。 淳于髡聽完摸了摸鬍子, 繼續問道「嫂溺, 則援之以手乎」。 意思就是, 那如果我嫂子不小心掉進了水裡, 我可以去伸手救她嗎?

能提出此問, 很明顯淳于髡是有備而來, 如果去救人, 那麼違反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定, 但如果不救, 又違反了儒家人最常說的仁義。 而聽到此問, 孟子也不假思索, 十分憤怒的對他說道「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也就是說孟子認為, 如果看著嫂子掉進水裡而不救, 這種行為和豺狼無異。

面對孟子的反駁, 淳于髡不為所動, 繼續向他問出了自己第三個問題「今天下溺矣, 夫子之不援, 何也」。 翻譯過來就是, 如今天下都出于水深火熱之中, 你為什麼不伸出援手, 為什麼不拯救黎民百姓呢?

孟子放平了心, 從容有度的反擊道「天下溺, 援之以道;嫂溺, 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這裡孟子的意思是說, 天下出于水深火熱, 那就應該用道義和教育去拯救;嫂子掉進水中, 就應該立馬伸出援手。 你難道能夠用雙手去拯救天下嗎?

這裡可以看出孟子表達的是, 面對不同的情況, 要講究不同的方法。 說到最後, 他還不忘諷刺挖苦淳于髡, 你怎麼不靠雙手去拯救天下。

而在這段對話中, 孟子說出了的兩句「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嫂溺, 援之以手者, 權也」, 堪稱是他思想的表現。 他崇尚禮制, 卻不死板, 始終堅持儒學核心的以人為本。

古人固然思想陳舊,但面對大是大非面前,孟子也並非恪守死理,他也主張事從權宜。而「男女授受不親」發展到今天,其實也有新的解讀,那就是男女雙方在確定關係之外,最好不要太過親密。

古人固然思想陳舊,但面對大是大非面前,孟子也並非恪守死理,他也主張事從權宜。而「男女授受不親」發展到今天,其實也有新的解讀,那就是男女雙方在確定關係之外,最好不要太過親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