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擊敗百萬太平軍的湘軍,為何在甲午戰爭中卻無法日軍?

特約作者:一枚清粉

淮軍的糟糕表現, 使得李鴻章及其淮軍聲名狼藉, 皇帝決定起用湘軍, 以圖最後一搏。 那麼他們的表現如何呢?

1.山東半島淮軍表現糟糕

黃海海戰後, 李鴻章為保存自己的實力, 有意誇大北洋艦隊的損失, 堅持“避戰保船”的投降信條, 令北洋艦隊修復後退避威海不出, 這就使北洋艦隊失去了主動作戰的機會, 陷於更加被動的境地。 黃海海戰結束後, 北洋艦隊尚有包括兩鐵甲主力艦在內的共十五艘戰艦, 另有魚雷艇十數隻, 從實力上看完全可以主動出擊再戰。


威海衛作戰

當時北洋艦隊駐守的威海衛港的地形也十分有利,

該港兩面由延伸海裡的山東半島所環抱, 正面有日島和劉公島護衛, 島上及岸邊又設有許多新式大炮, 形成了天然屏障。 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優越條件, 可以做到進可攻, 退可守, 出於這種情況, 丁汝昌滿有信心的請示李鴻章, 要求主動出擊日軍, 李鴻章不但不許, 還威脅說, 若擅自出擊, “雖勝亦罪”。 這種消極抵抗的投降政策, 使北洋艦隊失去了最後戰鬥機會, 遂成坐守待斃之勢。

2.湘軍不能挽回局勢

日軍侵入遼東, 清政府感到李鴻章及淮軍已不是可靠力量, 轉而寄希望於湘軍。 魏光燾等舊湘軍將領相繼率軍赴遼東, 支援宋慶軍作戰。 吳大激見有機可乘, 自請出關率湘楚軍20余營抗擊日軍

旅順失陷, 清政府起用湘軍頭面人物兩江總督劉坤一, 任為欽差大臣, 率軍出關督戰, 吳大徵、宋慶副之。 這樣, 前線陸軍的指揮大權實際上交給了湘軍。 然而, 湘軍將領與淮軍將領同為一丘之貉, 腐朽昏庸, 貪賄賂, 克扣軍餉, 貪生怕死, 不敢與日軍作戰, 這些與淮軍無任何區別。 劉坤一赴任後, 率50余營駐紮天津, 尋找各種藉口拖延時間, 不向遼東推進。 遼東前線仍由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巡撫吳大激、提督宋慶等軍協同作戰, 而末有統一指揮者。 日軍集中全力進攻威海衛時, 遼東兵力只有2萬左右, 而上述清軍環海城而陣者百余營6萬餘名。 儘管如此, 宋慶與依、長等軍聯合近4萬人, 五攻海城而未克。


遼東半島作戰

威海衛失陷後, 日本力圖全面佔領遼東半島, 以配合議和桌上的政治攻勢, 迫使清政府在事實面前, 接受割地賠款的條件。 從3月初開始, 日軍在海城前線從防守轉人進攻。 3月1日(2月5日)攻佔鞍山,4日攻入牛莊, 湘軍將領李光久正吸鴉片, 倉皇逃跑。 清軍傷亡2000人, 被俘近千人, 毛瑟槍1500 只, 子彈150余萬發, 大小炮19門, 火藥1648箱, 其他馬匹、被服、糧秣不計其數, 悉皆委棄日軍。 率20余營駐守田莊台的吳大微, 得牛莊失守情報, 驚慌失措棄城夜奔200裡, 止于石山站。 吳大激撤走, 宋慶懼日軍抄其後路, 從營口撤至田莊台。

宋慶守田莊台, 大軍糜集市內, 連崗哨也未曾派出。 3月9 日(2月13日)拂曉日軍包圍該市, 宋慶軍未察覺。 黎明, 日軍集中炮火(其中有清軍丟棄大炮百余門)向市內猛攻。

宋慶守軍傷亡近2000名, 遺棄大量軍資炮械, 向西潰逃。 日軍攻人市區縱火殺戮, 擁有萬余居民的田莊台商埠, 一日之間化作廢墟。 自此, 遼河以東的遼東半島地區盡為日軍侵佔。


甲午戰爭

3月15日, 屢戰屢敗的湘軍統帥吳大澄被撤去軍事職務, 赴京待罪, 好在他是清流派保奏的, 因此, 他並未受到嚴懲, 而被派返湖南, 繼續擔任湖南巡撫, 湘軍復興的浪潮也隨之消退了。 為達成“決戰直隸平原”的戰略目的, 日本戰時大本營請求明治天皇趁日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之勢, 御駕親征, 但遭到了拒絕。

3.結果

清政府對劉坤一、吳大激出關作戰期待甚殷, 然而擁有6 萬餘名兵力的劉、吳、宋部隊, 在10天之內被日軍全部趕過遼河西岸。

遠在山海關的劉坤一, 對日軍攻勢風聲鶴唳, 偶聽日軍進攻山海關謠言, 竟鬧出“一日三徙”的笑話。 此後, 日本政府為保持議和桌上的壓力, 對遼東的軍事行動引而不發, 未曾發動大的軍事進攻。 相反, 日本政府利用會議桌上的壓力, 把臺灣澎湖地題劃在停戰範圍以外, 並從三月下旬進攻澎湖群島,3月25日(2月29日)佔領該島,4月17日(3月23日) 《馬關條約》簽字, 中日戰爭結束, 臺灣割讓於日本。

參考:

遼寧省黨校系統中專教材編寫組,中國近代史,1986.06,第151頁。

張淩昱, 孫兆利著,中日競逐:從西力東漸到甲午戰爭,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08,第205頁。

郭洪茂 張聲振著, 《中日關係史 第1卷》第553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