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心!父母這兩大行為錯誤,你犯了嗎?

最近在寶媽群裡, 一位寶媽說她在寶寶8個月大時, 有段時間就像個情緒失常的媽媽, 她會強迫孩子吃下去東西, 如果不吃就對她兇, 有時候還會跟她一起哭, 喜怒無常的。 她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和憤恨發洩給了孩子。

後來, 孩子在和小朋友之間一不順心就會對別人大吼大叫的。 相信有時無法自我情緒管理的媽媽也不在少數吧?孩子們會從體驗中學習。 所聽到的每字每句都會在他們身上留下印記。

父母的教育和行為方式, 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生活中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的行為誤區及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

如果你是這類家長, 請重視及自省, 因為這關乎于每一個孩子未來的成長。

01

你是否陷入這2種教育行為誤區?

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

「給我停下來!不許亂跑!再搗亂就別想看電視」

「你聽不聽話?我數三下1、2、3」

「如果你再這樣, 我就打你, 給我過來!」

命令和威脅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 不少家長都說「我是迫不得已才這麼做的, 因為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但這種看起來短期有成效的辦法只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 由于長期受到壓抑, 會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 到青少年時期他們便開始肆意利用, 成年後還會沿襲父母帶給自己的那些極端又無效的教育方式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放任型父母:

「唉, 確實太吵了, 我也沒有辦法, 隨他去吧」

搶玩具時:「哦, 小孩子嘛都這樣, 大點就好了」

「好吧, 我認為如果這會讓你不開心的話, 你也可以不用帶行車安全帽。 」


「怎麼都行」的放任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個性散漫,

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管教, 缺乏約束和規矩, 沒有群體歸屬感。 父母不能教會孩子如何尊重他人的需要, 孩子也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 到了青春期後, 更容易出現成癮性人格。 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加入幫派活動、網癮, 因為他們需要極強的團隊依賴。

生活中, 這兩種類型父母是不是隨處可見?一種是沒有底線、沒有原則、時時刻刻在妥協, 所謂的「慣」孩子, 一種是嚴厲、威脅和懲罰的管教方式, 無論哪種都不會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02

值得反思的教育危害現象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一篇近3萬人關注的高贊回答: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係?說實話, 看到這篇備受熱烈討論的話題, 我驚詫了, 驚呼于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人迫切與自己的父母斷絕親子關係?

看過文章之後非常痛心, 題主在自己曾不堪回首的童年生活中遭受過嚴重的家庭暴力, 那些文字的描述甚至讓你想象到一個惡魔般的可怕畫面。

這也算是控制型家庭帶來的極端惡果了, 我想說:控制型家長更在乎結果, 想要立竿見影的解決問題, 但其實你是在把孩子往外推, 關上與之聯結那扇溝通的大門。

等到有一天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你卻還在怪孩子不聽話、偏激, 固執。 可你也同樣毀了孩子的童年以及一生。

微博上報導過多起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2016年6月, 金川縣一名13歲的少年小金僅僅為了搶路人的手機, 竟將一瓶汽油潑向素不相識的女教師, 並掏出打火機點燃, 熊熊火焰瞬間把老師全身吞噬。

18年3月, 湖北孝感的國中女孩在放學途中遭未滿18歲青少年搶劫、[強.奸]。

這些惡性事件的背後值得我們反思, 是否有家長缺乏約束和邊界的管教方式?是否存在無條件妥協的溺愛?是否有把孩子扔給老人帶, 自己什麼也不管的行為弊端?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小時候得到什麼樣的教育,長大就會有怎樣的成長軌跡。

我們總想討好孩子,放任自流,美其名曰這是疼愛、放養模式,一旦有一天你發現他變的感情冷漠、我行我素、甚至對你吼、發火,出現成癮性人格的時候,你還在怪孩子嗎?還是後悔自己當初太嬌縱?

這時候後悔亦無用,無規矩無界限的選擇,會毀掉一個孩子健全和獨立的人格發展。

03

增進親子關係,要靠情感引導式教育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中曾提到過情感引導式教育方法,如果說或多或少和前兩種行為沾邊的父母不知該如何為孩子提供正確引導,那就跟我一起來瞭解一下什麼是情感式引導教育?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書面解釋: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孩子在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時,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還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而我們作為家長要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是瞭解他們的良好機會,既要有同情之心也要保有規定限度。目的是要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作者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不小心從秋千上摔了下來,索性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會有多嚴重。

這時候家長對孩子說:「小艾,你自己站起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他不希望孩子過于嬌氣或者養成愛哭鼻子的毛病,初衷是好的。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從秋千上掉下來時心裡的感受是害怕無助的心情。

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摔倒了,你老公進來看到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自己可以站起來,你說你內心啥感覺???

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你應當學會換位思考:我的孩子在想什麼? 立刻詢問孩子有沒有事?

這時孩子可能說「沒事,我害怕了,蕩的很高,然後我就摔下來了。」

「媽媽看到了,小艾飛的非常高,掉下來確實很嚇人,要不要我們坐一會兒,然後再回去玩?」 

沒錯,你需要給予孩子的是支援,而不是輕視或者否定。

當然,引導並不等于溺愛,我們並不主張每次學步的寶寶摔倒後 父母都要這樣處理,在多數情況下只需讓他站起來無需小題大做。

只是當孩子哭起來或者明顯心情低落時,才需要你進行情感引導。

這種方法其實是要告訴你,家長能夠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回應孩子的痛苦、內疚,憤怒等消極情緒時,反過來孩子也可以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而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後更得心應手的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

通過播下種子-觀察和判斷-聆聽-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一系列步驟形成「習慣成自然」的教育方式。(具體瞭解請看文末↓)

進而可以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感情。讓孩子變成富有同情心、堅強、合作、有責任感且善于調節自我情緒的孩子。

04

育兒即育己

育兒即育己,我現在更加理解了這幾個字背後的含義,我們要努力的把自己變好,示范給孩子看,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即使每個人所用方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

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一個孩子的行為方式是可以直接映射出一個家庭背後的一切,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可以重視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問題,隨手轉發,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看到。

自己什麼也不管的行為弊端?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小時候得到什麼樣的教育,長大就會有怎樣的成長軌跡。

我們總想討好孩子,放任自流,美其名曰這是疼愛、放養模式,一旦有一天你發現他變的感情冷漠、我行我素、甚至對你吼、發火,出現成癮性人格的時候,你還在怪孩子嗎?還是後悔自己當初太嬌縱?

這時候後悔亦無用,無規矩無界限的選擇,會毀掉一個孩子健全和獨立的人格發展。

03

增進親子關係,要靠情感引導式教育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中曾提到過情感引導式教育方法,如果說或多或少和前兩種行為沾邊的父母不知該如何為孩子提供正確引導,那就跟我一起來瞭解一下什麼是情感式引導教育?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書面解釋: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孩子在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時,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還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而我們作為家長要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是瞭解他們的良好機會,既要有同情之心也要保有規定限度。目的是要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

作者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不小心從秋千上摔了下來,索性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會有多嚴重。

這時候家長對孩子說:「小艾,你自己站起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他不希望孩子過于嬌氣或者養成愛哭鼻子的毛病,初衷是好的。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從秋千上掉下來時心裡的感受是害怕無助的心情。

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摔倒了,你老公進來看到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自己可以站起來,你說你內心啥感覺???

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你應當學會換位思考:我的孩子在想什麼? 立刻詢問孩子有沒有事?

這時孩子可能說「沒事,我害怕了,蕩的很高,然後我就摔下來了。」

「媽媽看到了,小艾飛的非常高,掉下來確實很嚇人,要不要我們坐一會兒,然後再回去玩?」 

沒錯,你需要給予孩子的是支援,而不是輕視或者否定。

當然,引導並不等于溺愛,我們並不主張每次學步的寶寶摔倒後 父母都要這樣處理,在多數情況下只需讓他站起來無需小題大做。

只是當孩子哭起來或者明顯心情低落時,才需要你進行情感引導。

這種方法其實是要告訴你,家長能夠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回應孩子的痛苦、內疚,憤怒等消極情緒時,反過來孩子也可以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而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後更得心應手的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

通過播下種子-觀察和判斷-聆聽-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一系列步驟形成「習慣成自然」的教育方式。(具體瞭解請看文末↓)

進而可以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感情。讓孩子變成富有同情心、堅強、合作、有責任感且善于調節自我情緒的孩子。

04

育兒即育己

育兒即育己,我現在更加理解了這幾個字背後的含義,我們要努力的把自己變好,示范給孩子看,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即使每個人所用方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

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一個孩子的行為方式是可以直接映射出一個家庭背後的一切,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可以重視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問題,隨手轉發,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看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