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靠人瞄準射擊飛機,比起空軍打空軍,高射炮對飛機的威脅是多大?

一、高射炮的出現

在現代戰場上, 高射炮的對空防禦, 說白了就是「打飛機」。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高射炮最開始運用于戰場上, 是為了打「氣球」。

1870年, 普法戰爭爆發, 在這一戰中, 法國首都巴黎被普魯士重重包圍, 法國政府被困在圍城之內, 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 在這時, 法國政府想到了一個「好法子」, 那就是派人乘坐載人氣球飛上天去, 飛越普魯士軍隊的陣地, 從而與外界保持聯繫, 組織起反攻的部隊。

最開始時, 普魯士軍隊拿這些在天上飛的「氣球」沒有半點辦法, 手中的步槍根本打不到這些高空中的「氣球」, 只能看著法國人來去自如。 但是普魯士軍隊也不會坐以待斃, 眼睜睜著法國成功組織起反攻。 于是, 普軍參謀長針對這些飛來飛去的「氣球」下了死命令, 要在短時間內研製出專門打「氣球」的火炮。

當時在普魯士軍隊中, 射程較遠的只有加農炮, 所以普軍便將這些加農炮裝在了可以移動的四輪車上, 由幾個普魯士士兵進行操縱, 根據氣球的方位隨時調整角度, 對其實施打擊。 這一改造而來的「氣球炮」在當時打下了不少的氣球, 這便是最早的高炮雛形。

但是這一階段的「氣球炮」的命中率還很低,

還是不能有效的克制「氣球」。 因此各個國家也紛紛效仿法國, 在戰爭中應用氣球充當傳遞資訊、偵查敵情以及運送物資的交通工具。 相應的, 多家軍火公司也接到委託, 開始研究製造專門用以打擊空中氣球的高射武器和彈藥。

然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軍火公司拿出來的方案並未讓人滿意, 基本上都是一些類似高爆彈、燃燒彈、破片彈之類的, 只能對一些低空飛行的氣球產生威脅。 直到20世紀初, 飛機、飛艇的出現, 讓空軍這一兵種正式加入到戰場之中, 迫使這些軍火公司轉變思路, 開始研究如何打擊具備優秀防護能力的高空飛行物。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 高射炮研製成功了。

1906年, 德國的一家軍火公司根據飛機和飛艇的特點, 將原來普魯士軍隊改造的「氣球炮」裝置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 製造出了專門用來射擊飛機和飛艇的火炮。

這門火炮的裝載工具從原來的四輪板車, 變成了具備優異機動能力和強大穩定性的汽車, 並且還配備了防禦功能強大的防護裝甲。 而這門火炮的口徑為50毫米、炮管長約1.5米, 彈速相當的快, 初速度可以達到572米/秒, 可以射中4200米高的飛行物, 這便是世界上第一門高射炮。

這款武器的面世, 讓本來橫行霸道的空軍有了天敵, 不敢再肆意耀武揚威, 而也正因如此, 高射炮很快便成為了戰爭的「寵兒」。

二、戰爭的「寵兒」

在第一門高射炮面世之後,德國很快認識到了高射炮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出的重要作用,開始認真研製,並且在兩年之後又研製出了一門性能更加優越的高射炮。

這款新研製出來的高射炮,除了口徑、炮管、彈速、射程有了相應的提升外,還創新性地使用了門式炮架以及控制手輪來調整炮口的高低和方向,將高射炮的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擴大了不少,進一步提高了高射炮的精確度。

在德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研製類似的對空防禦武器,用以防范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機。在一戰爆發之前,高射炮的研製工作就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威力、射程、便攜性以及精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也在隨後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戰爭中為世人所驚歎。

1914年,一戰爆發,在這一戰中,本來只是起到偵查、運送物資等輔助作用的飛機開始在機身和機翼上裝載炸彈,搖身一變成為了各國軍隊中的攻擊主力,相應的也成為了各國十分頭疼的空中利器。

而這時,高射炮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1915年,塞爾維亞陸軍士兵用一門改裝過的加農炮,成功擊落了一架敵軍轟炸機,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社會第一次用地面火炮擊落了固定翼飛機。而這也讓各國越發重視高射炮的應用,著重提高了高射炮的射擊精確度。

在一戰中,英國甚至組建起了一支炮兵部隊,專門負責防控工作。

隨著戰爭的推進,高射炮的改進工作也在加快,各國軍隊在實戰中,摸索出了如何用高射炮打擊敵機的方法,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改進經驗。

在一戰前期,要想擊落一架飛機,平均要發射11585發炮彈,而等到一戰後期,這一數字就縮小到了5000發炮彈。雖然說對空防禦效果在這個階段依然不高,但是相比較于一架飛機而言,5000發炮彈的造價十分低廉,這也讓各國有了十足的動力去研發高射炮。

(瑞典博福斯40mm高射炮)

一戰結束之後,參戰各國更加清楚高射炮對于空軍具有巨大的威脅,因此禁止德國生產高射炮,但是德國並不甘心,將原來的炮兵工廠安置到了瑞典,繼續開展研究。而在這一時期,雷達設備出現,使得高射炮的對空防禦能力大大增強。

等到二戰時期,高射炮在德軍的手中更是發揮出了驚人的威力,成為了當時盟國飛機的最大剋星。

三、高射炮的真正威能

在二戰初期,高射炮的彈速已經可以達到每秒一公里,射高更是達到了一萬米,還配備了自動機、測距機、指揮儀和炮瞄雷達,採用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設備和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器系統,是當時唯一有效的地面防空武器。

而在這一場波及到全球的戰爭中,德國的高射炮使用經驗最為豐富。

在二戰剛開始時,德國就已經擁有2600門重型火炮和6700門輕型高炮,組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面防空體系。在1940年的西歐戰役中,德國高炮部隊聲稱擊落了盟軍854架戰機,占到了盟軍出動軍機總數的三分之一。等到1941年10月時,這支部隊更是宣佈已經擊落了盟軍軍機5381架,為德軍地面部隊織起了一道密不透風的防護網。

德軍的高炮部隊在當時讓盟軍很是頭疼,因為其強大的對空防禦能力,盟軍即使取得了制空權,也不能阻止德軍地面部隊的行進。例如在1943年8月,在盟軍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軸心國部隊還是安然無恙地撤出了西西里島,這是由于德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500門高炮,一旦盟軍軍機準備實施轟炸,就會被這些高炮瞄準擊毀。

德軍的高炮部隊不僅保護著德軍的地面部隊,還守護著較為重要的工業設施。1943年,美軍的178架中型轟炸機就奔赴羅馬尼亞的一個油田,試圖對其施行空襲,但是德軍在當地部署了100門重型高炮以及數百門的輕型高炮,美國的轟炸機在這些高炮的打擊下節節敗退,非但沒能取得預計的戰果,還損失了54架轟炸機。

在軸心國和同盟國的戰鬥中,高射炮的對空防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據統計,1944年德軍高炮部隊擊落和擊傷的盟軍飛機數量,占到了該年盟軍被擊落和擊傷飛機數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在德軍的空軍逐漸喪失制空權之後,高射炮在德軍的對空防禦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截止到1944年6月,德軍在西線就部署了10900門重型高炮和22200門輕型高炮,擊落了數萬架的盟軍軍機。

而且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還體現在對敵機轟炸效率和準確性的干擾上。據統計,在沒有受到高射炮的影響下,轟炸一座橋樑大概需要投放30枚炸彈,但是因為高射炮的密集火力影響,轟炸機不得不增大飛行高度,使得需要投放150枚炸彈才可以完成轟炸。因此,高射炮的密集火力大大增加了敵軍的轟炸成本以及轟炸難度。

但是在二戰之後,隨著噴氣式戰鬥機和防空飛彈的研製成功,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段時間裡,以美蘇為首的軍事強國還全面停止了高射炮的研製工作,將高炮部隊從軍事編制中剔除。

直到80年代,由于飛彈基地的不穩定性增加,世界各國又開始重新思考高炮的重要性,並且將其作為防空飛彈的補充手段進行使用。現如今,對空防禦系統已經進入了「彈炮結合」的時代,也就是防空飛彈負責高空目標,高射炮負責低空目標,兩者協同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綜上可見,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不僅僅取決于自身,更多取決于所針對的目標。在剛出現時,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不明顯,是因為當時並沒有研製出專門用于打擊空中目標的火炮。而等到二戰時期,高射炮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且由于當時飛機的發展還很落後,因此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在此時達到了巔峰。

但是二戰之後,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瀕臨淘汰,現如今也只能當作輔助手段來使用。

二、戰爭的「寵兒」

在第一門高射炮面世之後,德國很快認識到了高射炮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出的重要作用,開始認真研製,並且在兩年之後又研製出了一門性能更加優越的高射炮。

這款新研製出來的高射炮,除了口徑、炮管、彈速、射程有了相應的提升外,還創新性地使用了門式炮架以及控制手輪來調整炮口的高低和方向,將高射炮的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擴大了不少,進一步提高了高射炮的精確度。

在德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研製類似的對空防禦武器,用以防范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機。在一戰爆發之前,高射炮的研製工作就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威力、射程、便攜性以及精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也在隨後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戰爭中為世人所驚歎。

1914年,一戰爆發,在這一戰中,本來只是起到偵查、運送物資等輔助作用的飛機開始在機身和機翼上裝載炸彈,搖身一變成為了各國軍隊中的攻擊主力,相應的也成為了各國十分頭疼的空中利器。

而這時,高射炮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1915年,塞爾維亞陸軍士兵用一門改裝過的加農炮,成功擊落了一架敵軍轟炸機,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社會第一次用地面火炮擊落了固定翼飛機。而這也讓各國越發重視高射炮的應用,著重提高了高射炮的射擊精確度。

在一戰中,英國甚至組建起了一支炮兵部隊,專門負責防控工作。

隨著戰爭的推進,高射炮的改進工作也在加快,各國軍隊在實戰中,摸索出了如何用高射炮打擊敵機的方法,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改進經驗。

在一戰前期,要想擊落一架飛機,平均要發射11585發炮彈,而等到一戰後期,這一數字就縮小到了5000發炮彈。雖然說對空防禦效果在這個階段依然不高,但是相比較于一架飛機而言,5000發炮彈的造價十分低廉,這也讓各國有了十足的動力去研發高射炮。

(瑞典博福斯40mm高射炮)

一戰結束之後,參戰各國更加清楚高射炮對于空軍具有巨大的威脅,因此禁止德國生產高射炮,但是德國並不甘心,將原來的炮兵工廠安置到了瑞典,繼續開展研究。而在這一時期,雷達設備出現,使得高射炮的對空防禦能力大大增強。

等到二戰時期,高射炮在德軍的手中更是發揮出了驚人的威力,成為了當時盟國飛機的最大剋星。

三、高射炮的真正威能

在二戰初期,高射炮的彈速已經可以達到每秒一公里,射高更是達到了一萬米,還配備了自動機、測距機、指揮儀和炮瞄雷達,採用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設備和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器系統,是當時唯一有效的地面防空武器。

而在這一場波及到全球的戰爭中,德國的高射炮使用經驗最為豐富。

在二戰剛開始時,德國就已經擁有2600門重型火炮和6700門輕型高炮,組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面防空體系。在1940年的西歐戰役中,德國高炮部隊聲稱擊落了盟軍854架戰機,占到了盟軍出動軍機總數的三分之一。等到1941年10月時,這支部隊更是宣佈已經擊落了盟軍軍機5381架,為德軍地面部隊織起了一道密不透風的防護網。

德軍的高炮部隊在當時讓盟軍很是頭疼,因為其強大的對空防禦能力,盟軍即使取得了制空權,也不能阻止德軍地面部隊的行進。例如在1943年8月,在盟軍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軸心國部隊還是安然無恙地撤出了西西里島,這是由于德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500門高炮,一旦盟軍軍機準備實施轟炸,就會被這些高炮瞄準擊毀。

德軍的高炮部隊不僅保護著德軍的地面部隊,還守護著較為重要的工業設施。1943年,美軍的178架中型轟炸機就奔赴羅馬尼亞的一個油田,試圖對其施行空襲,但是德軍在當地部署了100門重型高炮以及數百門的輕型高炮,美國的轟炸機在這些高炮的打擊下節節敗退,非但沒能取得預計的戰果,還損失了54架轟炸機。

在軸心國和同盟國的戰鬥中,高射炮的對空防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據統計,1944年德軍高炮部隊擊落和擊傷的盟軍飛機數量,占到了該年盟軍被擊落和擊傷飛機數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在德軍的空軍逐漸喪失制空權之後,高射炮在德軍的對空防禦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截止到1944年6月,德軍在西線就部署了10900門重型高炮和22200門輕型高炮,擊落了數萬架的盟軍軍機。

而且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還體現在對敵機轟炸效率和準確性的干擾上。據統計,在沒有受到高射炮的影響下,轟炸一座橋樑大概需要投放30枚炸彈,但是因為高射炮的密集火力影響,轟炸機不得不增大飛行高度,使得需要投放150枚炸彈才可以完成轟炸。因此,高射炮的密集火力大大增加了敵軍的轟炸成本以及轟炸難度。

但是在二戰之後,隨著噴氣式戰鬥機和防空飛彈的研製成功,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段時間裡,以美蘇為首的軍事強國還全面停止了高射炮的研製工作,將高炮部隊從軍事編制中剔除。

直到80年代,由于飛彈基地的不穩定性增加,世界各國又開始重新思考高炮的重要性,並且將其作為防空飛彈的補充手段進行使用。現如今,對空防禦系統已經進入了「彈炮結合」的時代,也就是防空飛彈負責高空目標,高射炮負責低空目標,兩者協同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綜上可見,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不僅僅取決于自身,更多取決于所針對的目標。在剛出現時,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不明顯,是因為當時並沒有研製出專門用于打擊空中目標的火炮。而等到二戰時期,高射炮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且由于當時飛機的發展還很落後,因此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在此時達到了巔峰。

但是二戰之後,高射炮的對空防禦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瀕臨淘汰,現如今也只能當作輔助手段來使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