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元璋抬來3筐稻穀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明朝的科舉很有意思, 開了又停, 停了又開, 斷斷續續搞了兩次, 期間間隔了二十多年, 直到洪武三十年才正式確立科考的地位, 從此有序地進行。

這裡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 按理說國家建立之初最缺的就是人才, 如果不開科舉, 那麼大明朝的人才從哪裡來?難道就吃老本, 靠著一些老人?

而這些老傢夥基本都是武將, 讓他們開疆拓土倒是沒問題, 但說到治理國家, 造福一方百姓, 他們就算是有心, 恐怕也無力吧。

其實朱元璋何嘗不知,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 官員缺員嚴重。

因此他在第四年就開設了科舉考試,

希望解決官員不足的問題。

可按照歷史的記載, 這次科舉雖然很圓滿, 但卻惹得朱元璋非常不高興, 不僅殿前出難題, 而且還殺了一位大臣, 甚至因此停掉了科舉, 直到洪武三十年才重新開設。

殿前試題

洪武四年, 朱元璋因為朝廷急需官員, 因此特別批示,

之前每三年一次的鄉試改為一年一次。

皇榜一出, 全國上下的考生們都非常興奮, 這樣的規定無疑是增大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

在經過一輪輪的考試之後, 一批進士進入皇宮, 準備進行殿試。

考生們都是信心滿滿, 認為考試肯定考的都是八股文章, 自己苦學十年, 為的就是這一天的到來。

然而等到殿試開始之後, 所有的考生都傻眼了, 原來朱元璋並不按常理出牌, 而是命令衛士從殿外抬來了三筐稻穀作為考題, 讓考生們來評價這些稻穀的好壞優劣。

站在一旁的劉伯溫也走上前去查看了一番, 之後他臉色驟變。

他心知肚明, 因為之前和朱元璋討論過今年稻穀的收成情況, 因此這三筐稻穀可不簡單。

這三筐稻穀都來自不同的地方, 分別是揚州、太倉以及軍倉。

首先揚州的糧食粒粒飽滿且新鮮, 一看就是遇到了好收成。

而太倉的糧食有些發霉, 明顯是以次充好。

最差的就是軍倉的糧食, 其中不僅有許多乾癟的糧食, 而且還摻雜了稻草, 這顯然是克扣軍餉的結果。

此時皇帝將這些糧食抬上大殿當考試的試題, 按照朱元璋的性格, 恐怕是要死人了。 而這個要死的人, 恐怕就是中軍都督府司。

事實也確實如此, 考試結束之後, 朱元璋先是褒獎且提拔了揚州官員, 此後府司被斬首示眾, 太倉守雖然留了一條命, 但也被罷了官職。

然而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雖然朱元璋的試題被劉伯溫看出了端倪, 但考場上考生們的回答, 卻讓劉伯溫頗感意外。

江南學子

這群考生們雖然飽讀詩書, 但面對明顯不同的稻穀, 卻講得亂七八糟。

其中有的說稻穀看似不同, 其實都差不多, 最多就是有的稻穀賣相不好看。

還有的說, 稻穀產自不同的地方, 自然有些許差別, 隨後便誇誇其談, 開始賣弄自己的地理知識。

此時別說是朱元璋, 就連劉伯溫也有些意外, 糧食是國之根本, 這些學子竟然對此毫不瞭解, 將來如何能做好父母官?

不過這就奇怪了, 為什麼一群飽讀詩書的進士, 會對糧食的瞭解如此之差?

暫停科考

朱元璋馬上找來主考官詢問,可這一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站在殿前的考生無一例外,全部都是來自南方,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富貴家庭,自幼就衣食無憂,自然不會瞭解民間疾苦。

而越往下瞭解就越可怕。

原來北方被之前的元朝大肆破壞,因此北方參加科考的考生非常少。

此外,此次的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其中有不少考生都是這些考官的門生,自然就會摻雜人情關係。

這樣的科考很不公平,對國家也不利。

開設科考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是為了讓他們造福百姓,為國家分憂,而不是找一群只會紙上談兵的無用之人。

事後朱元璋和劉伯溫商議,劉伯溫覺得科舉必須停止,起初他只是看出了皇帝想借著試題來乘除奸逆,卻不曾想這批考生如此地淺薄,這說明之前宋朝的商賈之氣尚存。

南方之人只圖名利,而不顧家國百姓,這對國家的發展自然是不利,因此現在要大力扶持北方的經濟以及文化的宣傳,讓北方的學子可以看到希望。

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之後,朱元璋決定暫停科舉,先進行選舉薦辟等方式來挑選官員,等北方的考生休養生息,可以參加考試之後再舉行。

就這樣,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又一次開設了科舉。

雖然之後還有南北的差距問題,但相較于洪武四年,已經好了很多。

背後的深思

不過這裡還是要說一下朱元璋的這一道殿前試題。

這道題一箭雙雕,不僅解決了克扣軍餉的問題,而且還給考生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以及他治理國家的決心。

尤其他將這些稻穀的來歷講明之後,考生們先是自慚羞愧,隨後又被他恩威並施的天子風范所折服,使得在場的所有考生都無比地震撼和欽佩。

此外劉伯溫也是聰慧至極,一眼就看出了皇帝出題的目的,而且發現考生們的問題後,馬上給出了最為合理的意見。

這也難怪朱元璋會對其評價為:「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參考資料:《明實錄》

暫停科考

朱元璋馬上找來主考官詢問,可這一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站在殿前的考生無一例外,全部都是來自南方,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富貴家庭,自幼就衣食無憂,自然不會瞭解民間疾苦。

而越往下瞭解就越可怕。

原來北方被之前的元朝大肆破壞,因此北方參加科考的考生非常少。

此外,此次的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其中有不少考生都是這些考官的門生,自然就會摻雜人情關係。

這樣的科考很不公平,對國家也不利。

開設科考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是為了讓他們造福百姓,為國家分憂,而不是找一群只會紙上談兵的無用之人。

事後朱元璋和劉伯溫商議,劉伯溫覺得科舉必須停止,起初他只是看出了皇帝想借著試題來乘除奸逆,卻不曾想這批考生如此地淺薄,這說明之前宋朝的商賈之氣尚存。

南方之人只圖名利,而不顧家國百姓,這對國家的發展自然是不利,因此現在要大力扶持北方的經濟以及文化的宣傳,讓北方的學子可以看到希望。

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之後,朱元璋決定暫停科舉,先進行選舉薦辟等方式來挑選官員,等北方的考生休養生息,可以參加考試之後再舉行。

就這樣,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又一次開設了科舉。

雖然之後還有南北的差距問題,但相較于洪武四年,已經好了很多。

背後的深思

不過這裡還是要說一下朱元璋的這一道殿前試題。

這道題一箭雙雕,不僅解決了克扣軍餉的問題,而且還給考生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以及他治理國家的決心。

尤其他將這些稻穀的來歷講明之後,考生們先是自慚羞愧,隨後又被他恩威並施的天子風范所折服,使得在場的所有考生都無比地震撼和欽佩。

此外劉伯溫也是聰慧至極,一眼就看出了皇帝出題的目的,而且發現考生們的問題後,馬上給出了最為合理的意見。

這也難怪朱元璋會對其評價為:「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參考資料:《明實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