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知道吼孩子傷害大但是控制不住?當你要發火時,不妨試試60秒法則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要吼兩句, 父母們認為, 相較于棍棒教育吼叫教育更為「柔和」一些。 也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並不想沖孩子吼, 但是孩子不聽話講了很多遍道理都沒有用, 孩子不吼不聽話。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的形象是慈愛的,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想要保持慈愛的形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麼難道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吼嗎?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們, 不妨嘗試一下60秒法則。

父母為什麼喜歡吼孩子?

明明是一位三歲寶寶的媽媽, 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身份是幼稚園老師。 按理說身為老師的明明對教育孩子應該很有方法, 不過明明很苦惱的是自己可以對園裡的學生很溫柔, 但是對自家寶寶卻常常是施展「河東獅吼」。 雖然每次沖孩子吼完裡面都很後悔, 但是當孩子不懂事的時候, 自己又忍不住想要衝孩子發火。

冷靜下來的明明常常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究竟在哪裡出了問題, 究其原因, 大概是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自己總希望對孩子說一遍命令孩子就能夠去執行, 總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所以身為老師的自己卻不願意對孩子的錯誤多一點包容。

很多家長和明明都很類似, 對待他人可以謙和友善, 但是對待孩子卻很情緒化, 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便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時下父母們普遍存在一種焦慮的心態, 如果孩子一次成績不好, 就馬上給孩子安排補習班, 如果孩子一件事沒做好就不停地進行說教。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優秀于人, 能夠贏在起點, 所以對于孩子犯錯的容忍度處于一種較低的狀態。

在這種焦慮、心急的心理驅使下,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更加的容易走入誤區, 吼叫教育也就被更多的父母追捧。

缺乏對孩子教育的耐心, 也是造成吼叫教育盛行的一個原因。 父母們習慣用常人的行為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們會非常不耐煩, 「你怎麼這麼笨!」「這都不會!你在幹嘛!」當孩子做得沒有符合父母的要求時, 缺乏耐心的教育就會導致父母的情緒化, 對孩子大家指責成了父母們最常用的教育方法。

曾經有一檔育兒節目中, 有一位媽媽脾氣很急非常喜歡沖孩子吼, 家裡總是雞飛狗跳的, 于是育兒師把媽媽一天的吼叫行為記錄下來, 然後單獨播放給媽媽聽, 沒想到媽媽很快就崩潰了, 她這才發現自己的吼叫對于孩子的傷害是多麼的可怕。

家長們認為吼孩子兩句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 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值較低。 但是其實, 接收到父母吼叫信號的孩子, 時常會處于一種恐懼的狀態之中。 父母以為是自己的吼叫發揮了作用,

但其實是孩子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讓孩子沒有辦法再隨心所欲。 那麼吼叫教育究竟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呢?

吼叫教育有哪些傷害?

網友分享過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的他是在奶奶身邊長大的, 所以行為上更加的調皮, 奶奶對自己很包容。當他開始上小學的時候便被父母接回了身邊。

父母工作很忙,所以沒有奶奶那麼耐心,經常在他犯錯的時候,對他大吼大叫。所以他一度很懼怕父母,同時性格也變得越來越自卑。他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永遠都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晚上的時候經常會做噩夢,夢中父母也是對自己大加指責。

這樣的家庭環境只會讓他想要逃離,于是他開始拼命的學習,終于如願的考上了國中,高中,然後上了大學。但是與此同時他也變得越發地沉默寡言,他不懂得如何和他人溝通,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似乎他想要擺脫的「吼叫」的陰影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擺脫掉。

吼叫讓孩子變得越發地沉默。家長們會發現,一開始孩子對于吼叫會有立刻的回應,但是時間長了孩子開始變得麻木,甚至在父母發很大的火,孩子也是很木訥的反應,孩子甚至不會哭。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吼叫教育中一點一點在孩子和父母間累積起一道堅實厚重的牆。孩子的沉默是一種順從,同時也是一種反抗。

吼叫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溝通越來越難。孩子們認為吼叫不過是父母在發洩情緒,這就造成孩子對于自身錯誤反而缺乏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充滿吼叫的環境中經常是驚慌失措的,更加難以做到自我反省。對于孩子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吼叫教育和語言暴力僅僅一線之隔。

吼叫教育下孩子越發地學會了討好。當孩子承受吼叫教育的傷害時,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孩子會開始隱藏自己的情緒,努力的去迎合父母的要求,于是做出討好取悅的行為。表面上看孩子確實是聽話懂事了,但是內心卻是迷茫和痛苦的。

想要發火時,家長不妨試試60秒法則。

第一步(15s),快速做出反應。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需要快速做出反應,而不是對孩子大加指責。只有控制好情勢後,孩子才能夠有注意力和父母進行溝通。

第二步(15s),保持冷靜。父母需要先平息自己的情緒。父母做好心理建設,控制好情緒後,才能夠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可以先深呼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

第三步(15s),言簡意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長篇大論。但是其實這只是父母情緒的一種發洩,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簡單的表達想法更有助于孩子抓住重點。

第四步(15s),給予最直接的處罰。事實上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錯誤行為造成的最直接後果,讓孩子明白自身行為的不當之處。這遠比父母的處罰更有效果。

兒童教育學家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始終如一並且說到做到的。所以父母與其沖孩子大吼大叫,不如為孩子制定行為規則。通過規則的方式來對孩子的言行進行約束。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有限,父母更加需要保持耐心和技巧。吼叫對孩子的傷害遠遠大于其微乎其微的教育意義。

奶奶對自己很包容。當他開始上小學的時候便被父母接回了身邊。

父母工作很忙,所以沒有奶奶那麼耐心,經常在他犯錯的時候,對他大吼大叫。所以他一度很懼怕父母,同時性格也變得越來越自卑。他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永遠都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晚上的時候經常會做噩夢,夢中父母也是對自己大加指責。

這樣的家庭環境只會讓他想要逃離,于是他開始拼命的學習,終于如願的考上了國中,高中,然後上了大學。但是與此同時他也變得越發地沉默寡言,他不懂得如何和他人溝通,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似乎他想要擺脫的「吼叫」的陰影這麼多年一直都沒有擺脫掉。

吼叫讓孩子變得越發地沉默。家長們會發現,一開始孩子對于吼叫會有立刻的回應,但是時間長了孩子開始變得麻木,甚至在父母發很大的火,孩子也是很木訥的反應,孩子甚至不會哭。其實父母不知道的是吼叫教育中一點一點在孩子和父母間累積起一道堅實厚重的牆。孩子的沉默是一種順從,同時也是一種反抗。

吼叫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溝通越來越難。孩子們認為吼叫不過是父母在發洩情緒,這就造成孩子對于自身錯誤反而缺乏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充滿吼叫的環境中經常是驚慌失措的,更加難以做到自我反省。對于孩子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吼叫教育和語言暴力僅僅一線之隔。

吼叫教育下孩子越發地學會了討好。當孩子承受吼叫教育的傷害時,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孩子會開始隱藏自己的情緒,努力的去迎合父母的要求,于是做出討好取悅的行為。表面上看孩子確實是聽話懂事了,但是內心卻是迷茫和痛苦的。

想要發火時,家長不妨試試60秒法則。

第一步(15s),快速做出反應。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需要快速做出反應,而不是對孩子大加指責。只有控制好情勢後,孩子才能夠有注意力和父母進行溝通。

第二步(15s),保持冷靜。父母需要先平息自己的情緒。父母做好心理建設,控制好情緒後,才能夠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可以先深呼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

第三步(15s),言簡意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長篇大論。但是其實這只是父母情緒的一種發洩,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簡單的表達想法更有助于孩子抓住重點。

第四步(15s),給予最直接的處罰。事實上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錯誤行為造成的最直接後果,讓孩子明白自身行為的不當之處。這遠比父母的處罰更有效果。

兒童教育學家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始終如一並且說到做到的。所以父母與其沖孩子大吼大叫,不如為孩子制定行為規則。通過規則的方式來對孩子的言行進行約束。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有限,父母更加需要保持耐心和技巧。吼叫對孩子的傷害遠遠大于其微乎其微的教育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