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管他,管他,使勁管他

閨蜜昨天晚上告訴我, 她被兒子氣哭了。

原來, 閨蜜追著兒子讓他做完課外學習資料的章節課後題時, 原來一直懂事的兒子忽然沖媽媽大吼:「整天讓我學習,

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 逼死我算了?」

說完, 兒子還推了她一下。

閨蜜看著突然爆發的兒子, 氣不打一處出來, 她大聲訓斥兒子, 開始和媽媽頂嘴了, 真是反了你了。

閨蜜的兒子在重點班裡前10, 其實成績已經不錯了, 可她還不滿足。

一旦發現兒子的成績稍微下滑一點, 閨蜜立馬拿出她那兩句永不變更的話:

「你現在學習不好, 就考不上重點高中, 也就考不上重點大學, 將來就會過苦日子。 」

「我和你爸省吃儉用, 拼命賺錢不就是為了你嗎?看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閨蜜和老公都是普通的打工族, 閨蜜是高中學歷, 她從來不想著提升自己, 還把一切的希望壓在兒子身上。

她從來不考慮兒子怎麼想, 只考慮自己的感受。

這樣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 憑著一腔熱血為孩子設計的未來藍圖, 真的能讓孩子變得優秀嗎?

被過度管控的孩子, 失去我管理能力

前不久, 清華學子汪海洋因為沉迷打遊戲而導致成績不及格, 被學校勒令退學的消息引起網友的熱議。

汪海洋是被父母嚴格管控下長大的, 父母對兒子從幼稚園開始, 一直到考上大學之前, 一直對他非常嚴格, 但凡跟學習不沾邊的事, 從來的不讓兒子去做。

在他們的壓力下, 兒子也沒有讓他們失望, 從小到大, 一直是同齡孩子們眼中的學霸、學神, 各種獎狀、證書拿到手軟。

最終也走進了讓同學無比羨慕的清華大學。

與此同時, 他也失去了很多自由, 沒有玩過一次網遊的他, 在週末的網咖第一次接觸到了網路遊戲。

那種感覺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讓汪海洋興奮不已, 也從此沉迷其中, 不能自拔。

同學好心提醒他, 不要玩物尚志, 荒廢學業, 但他根本就聽不進去。

一個學期下來, 汪海洋有23個學分的課程不及格。 根據清華大學學生管理規定,

汪海洋被勒令退學。

整個事件看下來, 真讓人唏噓不已, 經過多少寒窗苦讀才取得的驕人成績, 又被自己親手葬送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現象, 叫童年報復性補償, 就是指一個人童年被抑制的欲望, 長大後條件一旦允許就會產生報復性心理補償的現象。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 就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控制。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一旦你將對方視為你實現你目標的物件和工具, 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 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父母的控制, 就像看不見的一雙手, 將孩子一點點推向深淵。

被使勁管的孩子, 找不到幸福的門

看過一篇文章, 有個北大的學霸, 還獲得過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 但他表示,

自己過的並不幸福。

他說, 當別人問到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 自己沒有辦法說出答案。

因為他的專業是父母選的, 自己因為不喜歡也逃避了很多課業。

也讓自己在求學的道路上非常擰巴, 同時, 讓自己一點也不快樂。

其實, 就是孩子的好奇心長期被壓抑, 慢慢地, 他對周圍的環境也失去了探索的熱情。

這樣的孩子由于缺乏前進的內在動力, 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們渴望擺脫父母, 又依賴父母, 這樣矛盾的心理狀態很難讓孩子獲得成長。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曾經進行了一項研究, 證明了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的心理健康有很大關係。

那些從小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後會認為自己有心理健康問題, 而且活的並不快樂;

相反,父母並不太進行控制的孩子往往生活滿意度較高,而且擁有健康的心理認知,他們也得到了更為健康的成長方式。

因此,對孩子過度也控制,孩子過的並不幸福,甚至有些悲慘。

就像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愛孩子,就讓他自己做選擇

曾經看過一個關于大學聯考後報考的視訊,至今印象深刻。

有個孩子考了600多分,比自己分數的人都考上了他們心儀的學校,但是他卻沒有。

之後,孩子氣呼呼地來到大學的招生辦,想要討一個說法,結果人家說:「你都沒有報我們學校,怎麼可能會被錄取呢?」

孩子當時就懵了,自己明明填報了啊。

結果,孩子的媽媽出現,原來,媽媽覺得孩子的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怕孩子萬一考不好還得複讀,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專科學校,覺得學個技術畢業就可以工作養活自己了。

媽媽沒有想到,孩子這次竟然考的這麼好。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邊界」,每個人都有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兩種生存空間。

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就是邊界。

這個邊界是牆與籬笆,用來保護這塊土地,必須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負責任。

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我應該對什麼負責任,我不應該對什麼負責任。

有選擇權利的孩子,才能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王者。

比如,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陳美玲,在教育兒子時,很有自己的一套。

陳美玲大兒子去美國留學讀高中時,她希望他讀No1或者No2的學校,可是他選的是NO7。

這所學校裡,每一名新生都配一匹馬,他們每天要先照顧了自己的馬才能去吃早飯,這是在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兒子讀的很高興,成績也很好。

換作其他父母,早就急得跳起來了,但她沒有強制干涉兒子,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時孩子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會做的更加出色。

《殺鵪鶉的少女》一書中,有段話非常經典:

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的,一個人擁有良好的選擇力,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作者趙玉萍有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自己的期望為孩子規劃人生之路,而是以陪伴的姿態,讓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援,讓孩子做自己,活成他想要的樣子。」

父母不過分管束孩子,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發展的潛能,看見孩子的真正的需要,從而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從而把孩子培養成獨立又自信的人。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我們一邊説明孩子建立規則、明確界限,還要一邊克服向孩子授權的恐慌和焦慮,讓孩子習得責任感和能力感;

點個在看,相信孩子,會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學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此,孩子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反,父母並不太進行控制的孩子往往生活滿意度較高,而且擁有健康的心理認知,他們也得到了更為健康的成長方式。

因此,對孩子過度也控制,孩子過的並不幸福,甚至有些悲慘。

就像心理學家李雪所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愛孩子,就讓他自己做選擇

曾經看過一個關于大學聯考後報考的視訊,至今印象深刻。

有個孩子考了600多分,比自己分數的人都考上了他們心儀的學校,但是他卻沒有。

之後,孩子氣呼呼地來到大學的招生辦,想要討一個說法,結果人家說:「你都沒有報我們學校,怎麼可能會被錄取呢?」

孩子當時就懵了,自己明明填報了啊。

結果,孩子的媽媽出現,原來,媽媽覺得孩子的成績一直不是很好,怕孩子萬一考不好還得複讀,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專科學校,覺得學個技術畢業就可以工作養活自己了。

媽媽沒有想到,孩子這次竟然考的這麼好。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邊界」,每個人都有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兩種生存空間。

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就是邊界。

這個邊界是牆與籬笆,用來保護這塊土地,必須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負責任。

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我應該對什麼負責任,我不應該對什麼負責任。

有選擇權利的孩子,才能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王者。

比如,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陳美玲,在教育兒子時,很有自己的一套。

陳美玲大兒子去美國留學讀高中時,她希望他讀No1或者No2的學校,可是他選的是NO7。

這所學校裡,每一名新生都配一匹馬,他們每天要先照顧了自己的馬才能去吃早飯,這是在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兒子讀的很高興,成績也很好。

換作其他父母,早就急得跳起來了,但她沒有強制干涉兒子,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時孩子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會做的更加出色。

《殺鵪鶉的少女》一書中,有段話非常經典:

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的,一個人擁有良好的選擇力,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作者趙玉萍有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自己的期望為孩子規劃人生之路,而是以陪伴的姿態,讓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援,讓孩子做自己,活成他想要的樣子。」

父母不過分管束孩子,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發展的潛能,看見孩子的真正的需要,從而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從而把孩子培養成獨立又自信的人。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我們一邊説明孩子建立規則、明確界限,還要一邊克服向孩子授權的恐慌和焦慮,讓孩子習得責任感和能力感;

點個在看,相信孩子,會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學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此,孩子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