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盜墓賊失手未發現錢財,憤慨之餘帶把竹子離去,卻因此舉名垂青史

自古以來, 盜墓都是一種為人所不齒的行為, 無論是攫取錢財, 亦或是鞭屍洩憤, 只要與盜墓沾邊, 都勢必會被扣上歷史罪人的帽子, 往往也不會有好下場。 可儘管如此, 一些喪盡天良的盜墓者, 還是會為了一己私利掘土盜墓, 在他們看來, 這是一個發家致富的捷徑。

古往今來, 無數的盜墓者給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他們之中的不少人也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 但歷史上偏偏就有這樣一個盜墓者, 他的一次盜墓行為不僅給後人開闢了一條學術上的康莊大道, 自己也名留青史。

這個盜墓者叫做不凖(sun), 是西晉時期的一個盜墓賊, 他盜的這個墓叫做“汲塚”, 位於今天的河南汲縣。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 不凖打開了墓門。 但走進墓室之後卻讓他大失所望, 墓室中沒有金銀珠寶, 也沒有銅鼎玉器, 有的只是堆積如山的竹櫝, 竹櫝上的文字彎彎曲曲, 與晉朝的文字大不相同。 不凖不甘心, 抓了把犢片用火點燃, 以此作為火把繼續尋找寶物, 在走遍了所有的墓室之後, 不凖終於零零散散找到了幾件值錢的陪葬品, 之後便慌慌張張地離開了。

天亮之後, 附近的村民在墓葬附近發現了沒燃盡的犢片, 於是上報給了官府, 官府當即派人前去調查搜尋, 最終將墓葬中殘留的陪葬品悉數發掘了出來,

光是犢片, 就裝滿了好幾輛馬車。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晉書》之中有明確記載。

出土後的犢片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官府很快就派遣專員進行保護研究工作, 經過大量人員的整理修補, 這些戰國文字全部被翻譯成了隸書, 後人稱之為“汲塚書”, 其中包括了《易經》, 《雜書》, 《穆天子傳》在內的10余部上古文集, 它們詳細記載了從夏朝建國到魏襄王時期的歷史, 打開了史學界研究的新紀元。 因為其史學價值, 不凖也被載入了史冊。

豐富的歷史, 別樣的解讀, 感謝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