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給我6歲的兒子,報了八個班

1

「6歲兒子報了8個班」

最近, 主持人楊樂樂分享了一段自己雞娃的經歷。

為了兒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她從長沙搬家到了上海。

可是現實卻給了她重重的一擊, 她沒想到好學校的選拔標準會如此嚴苛: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入學, 英文水準要達到四五年級孩子的水準;

面試的時候, 還要求孩子可以用英文寫一篇小作文。

眼看著兒子已經被同齡人甩在身後, 她焦慮萬分。

于是, 她一口氣直接給孩子報了8個興趣班, 游泳、擊劍、籃球、程式設計、自然科學、繪畫、音樂......每天還要有語數外的學科學習, 兒子的時間瞬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這下, 她的心裡終于踏實了, 她覺得兒子終于能追上其他小孩了。

可結果呢?不到3個月, 兒子就崩潰了。

有一天孩子早上起來, 就坐在地上哪兒都不願去, 兒子懇求她說:

「媽媽, 你能不能讓我有一天休息的時間啊?」

說到這裡, 楊樂樂也忍不住哽咽了。

一個僅僅6歲的孩子, 每天從一個興趣班奔走到另一個興趣班, 大腦和身體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時間, 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

那一刻, 她才意識到, 她把兒子和自己都逼到了一個特別累的地步。

在《愛, 金錢和孩子》這本書的開篇, 有這麼一段話: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 常常逛到太陽落山, 自己去決定找哪個朋友玩, 沒有人會檢查我們的家庭作業。

可當我們成為父母後, 卻要為孩子報音樂課、體育課, 可能還要報美術課, 連跳繩也得報班。 」

是啊, 從來沒有哪一代父母, 比今天的父母更焦慮;也從來沒有哪一代孩子, 比今天的孩子更辛苦。

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 學區房炒出天價、小升初擠破了頭, 課外班也人滿為患。

多少父母焦頭爛額, 又有多少孩子痛苦不堪。

2

你眼中吃穿不愁的孩子

其實早已不堪重負

最近, 鄭州有一位家長, 花了7萬給孩子報了50天課外班, 可結果孩子成績不進反退。

其實這些年,類似的新聞總是層出不窮:

家長花萬元報保分班,孩子只考了59分;

全家擠30㎡的房子,給孩子報40萬的培訓班,結果培訓機構倒閉,30萬打水漂......

瘋狂內卷之下,再佛系的父母,都很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掉隊。

可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後,是一個個早已身心俱疲卻不被看見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有次和女兒聊天,說道:「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厲害,可以天天學東西,真棒!」

沒想到立刻遭到女兒反駁:

「我們這代人才羨慕你們這代人,你們太幸福了。」

「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從早上 7 點 10 分要坐到下午 5 點半,晚上寫作業還要寫到 11 點半,連週六日也被你們占上了。這不是一天,而是 12 年。」

李玫瑾聽後感慨萬分,心想「這人不瘋才怪呢」。

有人說:

「中國的孩子真的太難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書包,參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試,最早品嘗孤獨與壓力。」

因為書本太多,他們不得不背著2個包去上課;

因為興趣班太忙,他們在練舞的同時還要抓緊每分每秒補寫作業;

他們的小手磨出了老繭,他們的脊背也被壓彎,他們就連睡著了也都不敢放下手中的筆。

前段時間,在天津一所中學的門口,一個男孩忍不住在路邊失聲痛哭。

「沒有人為了我,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

再往前,四川瀘州一社區內,一學生留下字條後跳樓。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教育專家俞敏洪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後期會衍生病態。」

揠苗助長,註定苗毀人亡。

父母一旦被焦慮裹挾,開始拼命雞娃,那從小被「雞」大的孩子,焦慮又會成為他們人生的關鍵字。

若我們一直看不見孩子的痛苦,聽不見孩子的呼救,最後的結果,就是把健康的孩子雞廢了。

3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之前,我在雞娃神劇《小捨得》的討論話題中,看到這樣一條高贊評論:

「家裡又沒有礦,所以要做好犧牲孩子童年的準備。」

這句話其實代表了當今父母的典型思想:

為了給孩子博取一個好的未來,犧牲童年是值得的。

可是,童年的玩耍真的沒有意義嗎?

孩子們真的只是「少玩了幾年」而已嗎?

還記得《小捨得》中,子悠被母親田雨嵐雞到出現幻覺,歡歡也被母親南儷逼到離家出走,他們紛紛控訴「媽媽根本不愛我」。

而現實,往往比電視劇更瘋狂也更殘忍:

杭州10歲男孩,成績優異,在班上數一數二,卻被父母雞到癔癥發作。

牛娃張一得,從小就聰明懂事,一路被精心培養、賦予眾望,可在進入美國常青藤名校讀書第一年,他就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這些孩子的結局,不知道父母們是否還認為,所謂的犧牲「童年」換來的「未來」是值得的。

有人說,我是不得不雞啊。

別的孩子都在拼,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跟上,就會把肉眼可見的名次、機會、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賭進去了,所以我們不敢賭。

可父母們漏算的,是肉眼看不見的——孩子的身心健康。

且這個傷害,是不可逆的。

當孩子的生活被唯一的成績填滿,當孩子的精力被擠滿的「興趣班」透支,他們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動力,她們應有的活潑天性也被壓抑。

孩子可能得到了分數,卻丟失了童真和好奇心;

孩子或許考進了名校,卻丟失了自主性和內驅力。

除了考試,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路要往哪兒走,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社會,他們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想象力。

未來孩子的人生接踵而至的,將會是抑鬱癥、是空心病,是習得性無助。

這些孩子看似贏在了起跑線,卻輸在了賽中間,倒在了終點前。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有句話一針見血: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如果是以孩子的心理殘障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高等學位、所謂的光明前途,那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雞娃的紅利,最多只能吃幾年;

而雞娃的隱患,卻足以摧毀孩子的一生乃至生命。

4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從來都不是分數

北大教授丁延慶,小時候就被譽為「神童」,6歲就能背整本《新華字典》,他的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可就是這樣珠聯璧合的學霸家庭,生出來的孩子卻偏偏是個「學渣」。

用他的話來說:「女兒成績跟倒數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他也一度像很多父母那樣著急,為女兒的成績傷透了腦筋,甚至焦慮得整晚睡不著覺。

于是他開始強迫孩子學習、寫作業、補課,整個樓道裡常常充斥著他的吼叫聲。

可是他很快發現,自己越是用力,教育的效果卻越差,家裡還被整得「雞犬不寧」,女兒也因為成績變得越來越焦慮。

最後,他放棄了「高壓政策」,並用自己的經歷提醒父母們:

「不要用單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楊樂樂在兒子崩潰之後,曾經也問過自己4個問題:

「我一直想做好,但我這樣做,是為他好嗎?」

「我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一個各方面都出類拔萃但不快樂的孩子嗎?」

最後,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比起出類拔萃,她更想要的是一個心理健康、一個有熱愛、有追求的孩子。

于是,她帶著孩子又重新回到了長沙,回到了孩子熟悉的環境和朋友身邊。

我記得《小捨得》裡雅德學校的校長提到過「7分學習原則」,意味深長:

「讓孩子把70%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另外30%的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樣,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心無旁騖,玩的時候好好的玩。

他們有了喘息的機會,有了暫時把學習放一放的機會,能從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當中汲取營養,這樣才會更有動力。

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們一直熱愛生活。」

其實,學習是長跑,贏在終點的,不一定是那些一開始跑得最快的孩子。

因為一個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興趣、沒有內驅力的孩子,註定只能被人推著走。

可父母又能把孩子推多遠呢?

馬雲曾發表過一段關于未來教育的演講:

「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根本不是分數。

而是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個終生的熱愛,以及這些永遠無法輕易被他人取代的能力。

其實這些年,類似的新聞總是層出不窮:

家長花萬元報保分班,孩子只考了59分;

全家擠30㎡的房子,給孩子報40萬的培訓班,結果培訓機構倒閉,30萬打水漂......

瘋狂內卷之下,再佛系的父母,都很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掉隊。

可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後,是一個個早已身心俱疲卻不被看見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有次和女兒聊天,說道:「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厲害,可以天天學東西,真棒!」

沒想到立刻遭到女兒反駁:

「我們這代人才羨慕你們這代人,你們太幸福了。」

「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從早上 7 點 10 分要坐到下午 5 點半,晚上寫作業還要寫到 11 點半,連週六日也被你們占上了。這不是一天,而是 12 年。」

李玫瑾聽後感慨萬分,心想「這人不瘋才怪呢」。

有人說:

「中國的孩子真的太難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書包,參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試,最早品嘗孤獨與壓力。」

因為書本太多,他們不得不背著2個包去上課;

因為興趣班太忙,他們在練舞的同時還要抓緊每分每秒補寫作業;

他們的小手磨出了老繭,他們的脊背也被壓彎,他們就連睡著了也都不敢放下手中的筆。

前段時間,在天津一所中學的門口,一個男孩忍不住在路邊失聲痛哭。

「沒有人為了我,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

再往前,四川瀘州一社區內,一學生留下字條後跳樓。

「我活得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教育專家俞敏洪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後期會衍生病態。」

揠苗助長,註定苗毀人亡。

父母一旦被焦慮裹挾,開始拼命雞娃,那從小被「雞」大的孩子,焦慮又會成為他們人生的關鍵字。

若我們一直看不見孩子的痛苦,聽不見孩子的呼救,最後的結果,就是把健康的孩子雞廢了。

3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之前,我在雞娃神劇《小捨得》的討論話題中,看到這樣一條高贊評論:

「家裡又沒有礦,所以要做好犧牲孩子童年的準備。」

這句話其實代表了當今父母的典型思想:

為了給孩子博取一個好的未來,犧牲童年是值得的。

可是,童年的玩耍真的沒有意義嗎?

孩子們真的只是「少玩了幾年」而已嗎?

還記得《小捨得》中,子悠被母親田雨嵐雞到出現幻覺,歡歡也被母親南儷逼到離家出走,他們紛紛控訴「媽媽根本不愛我」。

而現實,往往比電視劇更瘋狂也更殘忍:

杭州10歲男孩,成績優異,在班上數一數二,卻被父母雞到癔癥發作。

牛娃張一得,從小就聰明懂事,一路被精心培養、賦予眾望,可在進入美國常青藤名校讀書第一年,他就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這些孩子的結局,不知道父母們是否還認為,所謂的犧牲「童年」換來的「未來」是值得的。

有人說,我是不得不雞啊。

別的孩子都在拼,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跟上,就會把肉眼可見的名次、機會、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賭進去了,所以我們不敢賭。

可父母們漏算的,是肉眼看不見的——孩子的身心健康。

且這個傷害,是不可逆的。

當孩子的生活被唯一的成績填滿,當孩子的精力被擠滿的「興趣班」透支,他們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動力,她們應有的活潑天性也被壓抑。

孩子可能得到了分數,卻丟失了童真和好奇心;

孩子或許考進了名校,卻丟失了自主性和內驅力。

除了考試,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路要往哪兒走,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社會,他們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想象力。

未來孩子的人生接踵而至的,將會是抑鬱癥、是空心病,是習得性無助。

這些孩子看似贏在了起跑線,卻輸在了賽中間,倒在了終點前。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有句話一針見血: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如果是以孩子的心理殘障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高等學位、所謂的光明前途,那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雞娃的紅利,最多只能吃幾年;

而雞娃的隱患,卻足以摧毀孩子的一生乃至生命。

4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從來都不是分數

北大教授丁延慶,小時候就被譽為「神童」,6歲就能背整本《新華字典》,他的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可就是這樣珠聯璧合的學霸家庭,生出來的孩子卻偏偏是個「學渣」。

用他的話來說:「女兒成績跟倒數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他也一度像很多父母那樣著急,為女兒的成績傷透了腦筋,甚至焦慮得整晚睡不著覺。

于是他開始強迫孩子學習、寫作業、補課,整個樓道裡常常充斥著他的吼叫聲。

可是他很快發現,自己越是用力,教育的效果卻越差,家裡還被整得「雞犬不寧」,女兒也因為成績變得越來越焦慮。

最後,他放棄了「高壓政策」,並用自己的經歷提醒父母們:

「不要用單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楊樂樂在兒子崩潰之後,曾經也問過自己4個問題:

「我一直想做好,但我這樣做,是為他好嗎?」

「我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一個各方面都出類拔萃但不快樂的孩子嗎?」

最後,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比起出類拔萃,她更想要的是一個心理健康、一個有熱愛、有追求的孩子。

于是,她帶著孩子又重新回到了長沙,回到了孩子熟悉的環境和朋友身邊。

我記得《小捨得》裡雅德學校的校長提到過「7分學習原則」,意味深長:

「讓孩子把70%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另外30%的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樣,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心無旁騖,玩的時候好好的玩。

他們有了喘息的機會,有了暫時把學習放一放的機會,能從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當中汲取營養,這樣才會更有動力。

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們一直熱愛生活。」

其實,學習是長跑,贏在終點的,不一定是那些一開始跑得最快的孩子。

因為一個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興趣、沒有內驅力的孩子,註定只能被人推著走。

可父母又能把孩子推多遠呢?

馬雲曾發表過一段關于未來教育的演講:

「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根本不是分數。

而是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個終生的熱愛,以及這些永遠無法輕易被他人取代的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