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會覺得無聊,實際上是因為我們阻擋孩子體驗生活造成的

過早預先告知孩子結果, 讓孩子無法體驗到真實的生活

「媽媽, 今天要跳籃球操, 我沒有籃球怎麼辦?今天下午給我買一個, 好嗎?」

「買給你, 你一樣會把它弄丟的。 上次買球給時, 我早就料到你會把它弄丟的。 你說你除了會丟三落四, 還會做什麼?」

今早送孩子上學, 在學校門口聽到這對母子倆的對話。 (孩子所在學校為了帶動孩子愛上運動, 每天早上由體育老師帶跳一段很酷很炫的籃球操)

這位媽媽還給沒孩子買球就根據自身的經驗能料到孩子會把球弄丟, 其實孩子本能保護好球, 不弄丟球的, 但媽媽在給他買球的時候,

已經預告他會把球弄丟, 所以球真的弄丟了。

父母習慣性的對孩子提出的要求, 過早給出自己預料結果的現像不只是這些。 例如還有:

對于提出想學滑輪的孩子, 父母會告知你還小, 學滑輪不合適很容易讓你摔傷的。

五歲多的孩子想騎腳踏車被父母告知,

現在你還小, 學車很難的, 等了長大後再學…

剛寫完作業的孩子, 提出想到外面去玩一下, 卻被父母告知馬上要期中考試了, 你不複習就知道玩, 這樣的態度有80分我就偷笑了。

相信在生活中, 父母過早預告知孩子結果的習慣, 不止只停留在我描述的事例而己, 相信你的腦海裡也能浮出一幕幕這樣的情景…

許多時候在孩子還沒有開始做事情, 我們就以過來人的身份, 媽媽式的經驗之談並給出孩子將會出現的結果叫預告!

這樣做是無法讓孩子體驗到真實的生活, 這樣不是在幫孩子成長, 而是在妨礙孩子體驗生活來獲取, 自我成長的生活經驗。 其實讓孩子體驗生活酸與甜, 才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記得小時候我爸爸是村路口修摩托的師傅, 每天看到爸爸非常辛苦, 早出晚歸, 每次路過爸爸攤位, 都是看到滿手都是黑乎乎機油的爸爸, 蹲在一輛輛破爛的摩托車前, 修修補補一兩小時才收到3塊5塊的工錢。

那時還很小的我, 常常望著爸爸蹲在一輛陳舊的摩托車的背影發呆,

真實能感受他的不易, 但他從來沒有跟我們抱怨過辛苦。

而這種體驗又那麼真實, 它自動轉化為內動力, 我開始主動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 嘗試學做飯, 嘗試學著去幹農活, 來回饋父母。

同齡孩子都不會幹的活, 我已經早早學會了, 父母從沒有對我說過:你這小, 你幹不了這樣的活來阻止我。

恰恰是父母的放手讓我能體驗生活, 這種生活體驗生不是語言說教就能給予的, 它切身體會來自生活酷甜苦辣的真實感覺。

所以說, 父母如果習慣過早預先告知孩子想做事的結果, 是無法讓孩子真實體驗生活, 無法體驗生活就沒法體會父母所說的。

孩子需要的是由自己切身體會後將其變成自身的生活經驗。 它不是通過媽媽嘴裡面說出來的, 而是真心體驗出來到的。 這樣的生活經驗更有利孩子有自豪感建議, 它可以培強生活孩子自信心。

2

那為什麼父母都喜歡預先告知孩子生活前方的結果呢?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回饋呢?

中國有一句很好老話, 養兒方知父母恩,做了父母後非常理解,現在有的父母為什麼喜歡,以用過來人身份預先告孩子結果呢?

其實都是出自愛,是為預防孩走過多的彎路,很父母都選擇過早預告結果方式來提醒孩子,主要有是以下2點:

1.因為很愛孩子,所以就急著用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去幫助孩子,讓孩子少受生活苦。

例如,1歲多的孩子剛學會拿勺,也總是搶大人勺子想自己吃飯,但我們也不忍心看著孩子,老想把勺子裡的飯,送到嘴,但因為動作不熟練,飯總好不容易才吃到一點,為了讓孩子吃好飯,我們就阻止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的動作。

其實很多事都是孩子本可以自然做到的,但也總會被父母預先告知自己做不到,自己還不行。

曾經,人民日報給出2~13歲兒童的家務表對應看一下例如,5到6歲的孩子要學會幫忙疊衣服,自己鋪床,餐前準備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這些家務很簡單。

都是這年齡階段,孩子本來就能做的事,但許多父母總捨不得孩子去吃生活的苦。從沒要求孩子通過勞動來體驗生活,就算孩子想來幫忙都拒絕並收到告知你還是個小孩,這些你做不來,等你長大了再學!

實際上是體驗生活最好時機,就是在孩子剛提出要求想自己動手的時候,因為孩子前期已進行觀察了一段時間才決定自己也要試試看。

但殘酷的是孩子正準備做自己本可以很完成的任務時,卻總會被我們無情預先告知,自己還小做不來的,或會說你還小不用你做,這很辛苦的。媽媽做就行了。這時候孩子通常會選擇聽話不去嘗試。聽媽媽說那樣是辛苦的事,不做就不做。

2.不想孩子被不公平對待

也許作為父母的我們自己在小的時候,家庭的困難讓自己吃了很多生活的苦,想買的玩具,想穿新衣服,想吃點零食都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過,所以到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就會不想孩子也被不公平對待。

比爾蓋茨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要學著去習慣它。

只是每個人出生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這就是現實的不公平。但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這種不公平,並讓孩子學會接納生活中的不公平,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從而更好的體驗屬于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生活節奏,裡面應有的步伐。

那麼我們父母的愛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錯過體驗生活,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回饋呢?

其實以前我也很不注重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總會幫他做很多事,或者是用自己經驗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但通過孩子在生活中跟我交流讓我反思了。

一個週末,我在忙碌的打掃著家裡的衛生,我在每個房間進進出出,陽臺廚房轉來轉去的打掃著。突然坐在沙發的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好無聊啊!我不知道我應該做什麼?玩具我也不想玩。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現在幹的活,孩子都能幹,為什麼只有我在這裡忙碌腳不沾地呢?孩子卻覺得無聊無事可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體驗生活的孩子,缺少主動,做事不夠積極的,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等著讓媽媽來給他安排活動。

沒有參與生活的孩子,無法體會事情的意義。例如,不參與家務活動的孩子,沒法理解要把家裡保持物品歸類的整潔的意義。也會對家裡的事參與度不夠,因為習慣了交給媽媽。

還有一次我跟孩子在吃晚餐,

媽媽我們趕緊吃吧,別浪費時間了。孩子突然說

你吃完飯還有什麼事嗎?

沒有啊,你不是說做事不要浪費時間嗎?

那次孩子問了這個問題後,我也反思了自己,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催促孩子做事要節約時間,不要浪費時間,許多的時候都我們習慣會在孩子身後催促他趕緊做事,而忽略她需要體驗做事的過程。

也忽略了孩子需要時間去體驗生活,需要慢慢吃來體驗食物的美味,並享受當下可以在飯桌上跟媽媽交流,這也是有很大意義的,我們忽略了讓孩子體驗生活每一點一滴的過程,只注重完美結果。

這樣會讓我們的孩子焦慮,安靜不下心來做好當前的事,總是被趕著時間去完成任務,而不是體驗完成任務過程的樂趣。

不注重讓孩子體驗生活,我們的催促會使孩子急于表現自己,不懂停下來看看自己優點,欣賞和接納自己,也無法欣賞身邊優秀的朋友。

也會像我孩子以前一樣缺乏主觀性,媽媽安排玩才會玩若不媽媽不安排就覺會無聊。孩子一旦習慣以媽媽經驗作參考,會壓制自己應有的潛能!

例如:我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告訴孩子做事要節約時間,孩子學會了節約時間,卻會做的過程忽略了細節,注重細節才是在孩子成長中應該學的課題。注重細節能決定了孩子做事的質量!

我們總以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阻止孩子,不這樣做的,要那樣做!不僅無法讓孩子真實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更會讓孩子失去注重事情過程,注重事情的細節的良好品德!

3

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人們只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歡樂。

這樣看來,人們每一個階段的生活都是有用的,有趣的是無法被別人代替的,如果體驗生活讓別人來代替,我們就會感覺到空虛。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參與到日常生活中,這樣孩子會覺得:我能夠把事情做事,這樣增加孩子的自身生活經驗,孩子從生活經驗獲得歡樂和自豪感,同時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獲取堅定的信心,更能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魅力的。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去體驗生活的樂趣呢?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生活上少說教多探討,充實孩子的生活來自多元的生活體驗。

孩子生活多元素的生活體驗是指孩子不單只有學習和看電視2種方式,可以邀請孩子開啟運動項目和做家務,做飯的多元體驗方式。

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帶給真實的生活體驗,但其中一定要少說教多與孩子探討,鼓勵孩子自身體驗過程的方式,變為生活日常。

例如想孩子學做飯那就從先詢問孩子想吃什麼菜,他把菜名說出來,我們就可以先去書店看菜譜,探討道菜怎麼做才是最好吃的。

讓孩子體驗做飯的過程,我們可以一起和孩子去買菜,回來後按著菜譜上的方法,一起做出這道菜,一開始孩子會有很多不懂,你要在整個過程以及孩子探討和交流,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像收拾房間,我們可以先跟孩子探討聽一聽他想的房間他房間如何佈局,甚至收拾整個家也要讓孩子從小時開始一步步參與到生活裡面。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事中,是孩子對家歸屬感很重要的一個培養方式。

從小事做起,引導我們的孩子一起和我們參與到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但我們作為父母,要有這樣的觀念,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鼓勵孩子多動手,才有來白自己真正的生活經驗。

其次,要對孩子適當放手,讓孩子也有選擇權和話語權,允許和接納孩子體驗小錯誤,但要及時去修正。

父母有了讓孩子自己體驗生活的過程,而不再急著告訴孩子結果,這樣的觀念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上去實踐。

例如:昨天我帶著孩子騎電動車從學校回來,孩子突然說:

媽媽,剛才我坐在車上扔垃圾,沒扔中垃圾桶。

我問他,你想怎麼做?

他說我想回頭把垃圾撿到垃圾桶裡面。

好,那我就尊重孩子的選擇車調回頭,等孩子把地上的垃圾再撿回垃圾桶上後,因為先尊重孩子的決定,並和他一起糾正了,接下就可以用複盤(總結)的方式,和探討孩子坐在車上扔垃圾的方式不對,説明孩子總結生活經驗。我們放手並不代表不管,我們要學會説明孩子在犯小錯誤中去糾正他。

在生活中沒有哪個孩子不犯錯,有的父母要求完美,接受不了孩子犯的小錯誤,總會體罰和斥責的阻止孩子。其實生活中的小錯誤,是孩子體驗生活的一個部分,允許和接納孩子在體驗小的錯誤,但要用適當方式説明孩子修正過來。

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話語權,例如孩子在我們聊天的時候,孩子總喜歡打斷我們,其實有些話題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談話交流,這樣幫助孩子建立社交的自信心。

讓孩子知道,他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孩子參與討論,我們大人之間的話題,也是有助于孩子獲取體驗生活的經驗的方式。

在生活實踐中,當父母給孩子有自選擇權和話語權,並接納孩子有小錯誤並願修正自己。這的生活體驗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生活信心和盼望。

孩子將在探索生活中不急不慢的,不驕不躁的表現體得。因為他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見解的生活經驗,不需依靠別人告知!

最後,要培養有幸福力的孩子,父母先要有幸福力再用我們的生活經驗去影響孩子!

在鼓勵孩子自己體驗生活,孩子自身也學總結生活經驗後,孩子有逐漸獲得成長的,而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同頻道的成長。

我們不再過多阻止孩子體驗生活,而是適而放手了。但是我們依然要我們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吸取到的內在正能量的精神和極積做思想影響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孩子再嘗試一次,孩子想放棄時,用你的經驗告訴孩子,不放棄會有另一種結果,鼓勵孩子自己再堅持一下!

當孩子打球和同伴產生爭執時,是需要我們用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嘗試去與同伴溝通,正視問題才可以解決問題。

在孩子的生活,我們可以適當後退一步,孩子在前去嘗試,我們在孩子後背用我們積極生活經驗給他堅固的力量。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還把願意把後背交給我們,從我們這裡獲取有力量精神幫助。所以父母的生活經驗是影響給孩子的,而不是告知或阻止孩子去嘗試。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小秘密的想法:

媽媽,其實我本能做到,可以不要提前預告知我我不行,好嗎?在小時候很想試一下自己吃飯,想自己探索如何讓美食乖乖的來到我的嘴裡。

和想嘗試如何征服,一雙鞋子穿在自己腳上,想嘗試如何用語言說服你心甘情願的給我買玩具…在適當的年齡去體會生活,去嘗試生活的過程,真的很重要,身體驗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從而獲取寶貴生活經驗。而你的生活經驗將成為影響我的力量,也是供我參考標桿!可以嗎?

養兒方知父母恩,做了父母後非常理解,現在有的父母為什麼喜歡,以用過來人身份預先告孩子結果呢?

其實都是出自愛,是為預防孩走過多的彎路,很父母都選擇過早預告結果方式來提醒孩子,主要有是以下2點:

1.因為很愛孩子,所以就急著用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去幫助孩子,讓孩子少受生活苦。

例如,1歲多的孩子剛學會拿勺,也總是搶大人勺子想自己吃飯,但我們也不忍心看著孩子,老想把勺子裡的飯,送到嘴,但因為動作不熟練,飯總好不容易才吃到一點,為了讓孩子吃好飯,我們就阻止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的動作。

其實很多事都是孩子本可以自然做到的,但也總會被父母預先告知自己做不到,自己還不行。

曾經,人民日報給出2~13歲兒童的家務表對應看一下例如,5到6歲的孩子要學會幫忙疊衣服,自己鋪床,餐前準備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這些家務很簡單。

都是這年齡階段,孩子本來就能做的事,但許多父母總捨不得孩子去吃生活的苦。從沒要求孩子通過勞動來體驗生活,就算孩子想來幫忙都拒絕並收到告知你還是個小孩,這些你做不來,等你長大了再學!

實際上是體驗生活最好時機,就是在孩子剛提出要求想自己動手的時候,因為孩子前期已進行觀察了一段時間才決定自己也要試試看。

但殘酷的是孩子正準備做自己本可以很完成的任務時,卻總會被我們無情預先告知,自己還小做不來的,或會說你還小不用你做,這很辛苦的。媽媽做就行了。這時候孩子通常會選擇聽話不去嘗試。聽媽媽說那樣是辛苦的事,不做就不做。

2.不想孩子被不公平對待

也許作為父母的我們自己在小的時候,家庭的困難讓自己吃了很多生活的苦,想買的玩具,想穿新衣服,想吃點零食都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過,所以到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就會不想孩子也被不公平對待。

比爾蓋茨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要學著去習慣它。

只是每個人出生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這就是現實的不公平。但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這種不公平,並讓孩子學會接納生活中的不公平,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從而更好的體驗屬于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生活節奏,裡面應有的步伐。

那麼我們父母的愛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錯過體驗生活,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回饋呢?

其實以前我也很不注重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總會幫他做很多事,或者是用自己經驗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但通過孩子在生活中跟我交流讓我反思了。

一個週末,我在忙碌的打掃著家裡的衛生,我在每個房間進進出出,陽臺廚房轉來轉去的打掃著。突然坐在沙發的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好無聊啊!我不知道我應該做什麼?玩具我也不想玩。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現在幹的活,孩子都能幹,為什麼只有我在這裡忙碌腳不沾地呢?孩子卻覺得無聊無事可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體驗生活的孩子,缺少主動,做事不夠積極的,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等著讓媽媽來給他安排活動。

沒有參與生活的孩子,無法體會事情的意義。例如,不參與家務活動的孩子,沒法理解要把家裡保持物品歸類的整潔的意義。也會對家裡的事參與度不夠,因為習慣了交給媽媽。

還有一次我跟孩子在吃晚餐,

媽媽我們趕緊吃吧,別浪費時間了。孩子突然說

你吃完飯還有什麼事嗎?

沒有啊,你不是說做事不要浪費時間嗎?

那次孩子問了這個問題後,我也反思了自己,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催促孩子做事要節約時間,不要浪費時間,許多的時候都我們習慣會在孩子身後催促他趕緊做事,而忽略她需要體驗做事的過程。

也忽略了孩子需要時間去體驗生活,需要慢慢吃來體驗食物的美味,並享受當下可以在飯桌上跟媽媽交流,這也是有很大意義的,我們忽略了讓孩子體驗生活每一點一滴的過程,只注重完美結果。

這樣會讓我們的孩子焦慮,安靜不下心來做好當前的事,總是被趕著時間去完成任務,而不是體驗完成任務過程的樂趣。

不注重讓孩子體驗生活,我們的催促會使孩子急于表現自己,不懂停下來看看自己優點,欣賞和接納自己,也無法欣賞身邊優秀的朋友。

也會像我孩子以前一樣缺乏主觀性,媽媽安排玩才會玩若不媽媽不安排就覺會無聊。孩子一旦習慣以媽媽經驗作參考,會壓制自己應有的潛能!

例如:我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告訴孩子做事要節約時間,孩子學會了節約時間,卻會做的過程忽略了細節,注重細節才是在孩子成長中應該學的課題。注重細節能決定了孩子做事的質量!

我們總以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阻止孩子,不這樣做的,要那樣做!不僅無法讓孩子真實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更會讓孩子失去注重事情過程,注重事情的細節的良好品德!

3

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人們只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歡樂。

這樣看來,人們每一個階段的生活都是有用的,有趣的是無法被別人代替的,如果體驗生活讓別人來代替,我們就會感覺到空虛。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參與到日常生活中,這樣孩子會覺得:我能夠把事情做事,這樣增加孩子的自身生活經驗,孩子從生活經驗獲得歡樂和自豪感,同時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獲取堅定的信心,更能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魅力的。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去體驗生活的樂趣呢?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生活上少說教多探討,充實孩子的生活來自多元的生活體驗。

孩子生活多元素的生活體驗是指孩子不單只有學習和看電視2種方式,可以邀請孩子開啟運動項目和做家務,做飯的多元體驗方式。

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帶給真實的生活體驗,但其中一定要少說教多與孩子探討,鼓勵孩子自身體驗過程的方式,變為生活日常。

例如想孩子學做飯那就從先詢問孩子想吃什麼菜,他把菜名說出來,我們就可以先去書店看菜譜,探討道菜怎麼做才是最好吃的。

讓孩子體驗做飯的過程,我們可以一起和孩子去買菜,回來後按著菜譜上的方法,一起做出這道菜,一開始孩子會有很多不懂,你要在整個過程以及孩子探討和交流,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像收拾房間,我們可以先跟孩子探討聽一聽他想的房間他房間如何佈局,甚至收拾整個家也要讓孩子從小時開始一步步參與到生活裡面。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事中,是孩子對家歸屬感很重要的一個培養方式。

從小事做起,引導我們的孩子一起和我們參與到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但我們作為父母,要有這樣的觀念,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鼓勵孩子多動手,才有來白自己真正的生活經驗。

其次,要對孩子適當放手,讓孩子也有選擇權和話語權,允許和接納孩子體驗小錯誤,但要及時去修正。

父母有了讓孩子自己體驗生活的過程,而不再急著告訴孩子結果,這樣的觀念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上去實踐。

例如:昨天我帶著孩子騎電動車從學校回來,孩子突然說:

媽媽,剛才我坐在車上扔垃圾,沒扔中垃圾桶。

我問他,你想怎麼做?

他說我想回頭把垃圾撿到垃圾桶裡面。

好,那我就尊重孩子的選擇車調回頭,等孩子把地上的垃圾再撿回垃圾桶上後,因為先尊重孩子的決定,並和他一起糾正了,接下就可以用複盤(總結)的方式,和探討孩子坐在車上扔垃圾的方式不對,説明孩子總結生活經驗。我們放手並不代表不管,我們要學會説明孩子在犯小錯誤中去糾正他。

在生活中沒有哪個孩子不犯錯,有的父母要求完美,接受不了孩子犯的小錯誤,總會體罰和斥責的阻止孩子。其實生活中的小錯誤,是孩子體驗生活的一個部分,允許和接納孩子在體驗小的錯誤,但要用適當方式説明孩子修正過來。

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話語權,例如孩子在我們聊天的時候,孩子總喜歡打斷我們,其實有些話題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談話交流,這樣幫助孩子建立社交的自信心。

讓孩子知道,他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孩子參與討論,我們大人之間的話題,也是有助于孩子獲取體驗生活的經驗的方式。

在生活實踐中,當父母給孩子有自選擇權和話語權,並接納孩子有小錯誤並願修正自己。這的生活體驗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生活信心和盼望。

孩子將在探索生活中不急不慢的,不驕不躁的表現體得。因為他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見解的生活經驗,不需依靠別人告知!

最後,要培養有幸福力的孩子,父母先要有幸福力再用我們的生活經驗去影響孩子!

在鼓勵孩子自己體驗生活,孩子自身也學總結生活經驗後,孩子有逐漸獲得成長的,而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同頻道的成長。

我們不再過多阻止孩子體驗生活,而是適而放手了。但是我們依然要我們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吸取到的內在正能量的精神和極積做思想影響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孩子再嘗試一次,孩子想放棄時,用你的經驗告訴孩子,不放棄會有另一種結果,鼓勵孩子自己再堅持一下!

當孩子打球和同伴產生爭執時,是需要我們用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嘗試去與同伴溝通,正視問題才可以解決問題。

在孩子的生活,我們可以適當後退一步,孩子在前去嘗試,我們在孩子後背用我們積極生活經驗給他堅固的力量。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還把願意把後背交給我們,從我們這裡獲取有力量精神幫助。所以父母的生活經驗是影響給孩子的,而不是告知或阻止孩子去嘗試。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小秘密的想法:

媽媽,其實我本能做到,可以不要提前預告知我我不行,好嗎?在小時候很想試一下自己吃飯,想自己探索如何讓美食乖乖的來到我的嘴裡。

和想嘗試如何征服,一雙鞋子穿在自己腳上,想嘗試如何用語言說服你心甘情願的給我買玩具…在適當的年齡去體會生活,去嘗試生活的過程,真的很重要,身體驗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從而獲取寶貴生活經驗。而你的生活經驗將成為影響我的力量,也是供我參考標桿!可以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