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兒子養成暖男,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討好別人”和“溫暖別人”, 從不是一回事。

當你習慣表達“溫暖”, 一次兩次, 別人就開始對你有所期待。

要求越來越高, 你的能量越來越小。

只有愛自己, 溫暖自己, 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溫暖別人, 光照別人。

前不久,

一段“男孩給女同桌剝蝦”的視頻走紅全網。

一個飯菜都沒動, 認真剝蝦;

一個大口大口吃, “享受”著同桌的服務。

這強烈的對比,

讓不少網友直呼“真是超級小暖男”。

畢竟這麼小就這麼“暖”的男孩,

太少見了。

跟這個年紀只會調皮搗蛋的男孩比起來,

誰更受歡迎, 高下立判。

然而, 在過萬的熱議中,

卻有幾條評論截然不同:

“一個理所應當, 一個心安理得, 家庭教育有問題。 ”

“如果是我兒子, 我一定不準他這麼做。 ”

“熟練得令人心疼。 ”

甚至還有一個爸爸,

以過來人的身份, 表達自己的擔憂:

“我真不想他這麼暖,

像我一樣總被要求對別人好,

長大後變成老好人, 吃虧的還是自己。

在後續的回復中,

這位爸爸簡單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原來,

他童年的家教就是“要主動考慮別人的需要”。

不管什麼情況下,

都不要計較自己的得失。

只有讓別人開心了,

自己才會受歡迎。

小學他是別人口裡最懂事懂禮的孩子,

中學他是班上別人推選出來的優秀班幹部,

大學他是“婦女之友”……

只要有人找他幫忙,

他從不拒絕,

可從來沒有人主動問他“需要”什麼。

就連結婚, 都聽從妻子的安排,

在家裡, 他越來越沒有話語權,

連管教孩子的權利都沒了。

看完他的分享, 內心不禁唏噓。

希望孩子懂得表達溫暖和善意,

這無可厚非。

可不小心,

把教導孩子“討好別人”誤以為“暖心”,

這樣的教育只會大錯特錯。

不是所有的“暖”, 都值得被欣賞;

不是所有的教育, 都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1

有些“暖”, 熱了別人, 卻寒了自己

超級育兒師蘭海,

在節目中接觸過一個叫“小小”的女孩。

觀察小小在家的一系列表現,

蘭海直言“心裡特別特別難受”。

三年前,

小小隨奶奶一起寄居在姑姑一家。

由於家裡平白無故多了一個“外人”,

姑父對她並不待見,

不僅交流少,

還“怪”小小在家有各種各樣不好的行為,

會給自己兩個孩子葫蘆娃和石頭樹立不好的榜樣。

可蘭海老師看到的,

卻是另一番景象。

每次只要葫蘆娃一哭鬧,

小小就會想辦法逗她開心。

即便逗開心的方式會被大人誤解,

小小也不解釋不推卸責任,

主動乖巧地承擔“被打罵”的後果,

堅持滿足葫蘆娃的心願。

葫蘆娃看到家裡大人打小小,

跟著模仿,

一隻腳一隻手揮過去,

小小只是笑笑, 也不還手。

用餐時間,

大家都坐在飯桌邊上等吃等喝,

只有小小一個人忙前忙後。

給大家盛飯,喂葫蘆娃吃飯。

難怪節目組稱小小為“灰姑娘”,

她的處境跟卑微的僕人沒什麼兩樣。

每天恪守自己的行為,

控制自己的情緒,

把表妹哄開心了,

不給姑媽姑父添麻煩了。

如此竭力服務別人和關懷別人,

換來的卻是她一個人躲起來哭,

把所有的苦水往心裡頭咽。

尤其像她這種父母不在身邊,

寄人籬下的孩子,

為了不被趕走,

只能盡可能扮演“好人”。

即便內心深處,

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委屈”。

很多時候,

我們總要求孩子聽話、懂事,

不要給別人惹麻煩,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卻往往忽略了在他“暖心”的行為背後,

可能是一種被迫服從。

外界的要求和囑咐,

讓他誤以為:

我什麼事都聽別人的,就能被別人喜歡;我不得罪別人,不拒絕別人,別人就會覺得我好;別人說一,我不能說二,才是父母滿意、老師歡喜的乖孩子。

到頭來,他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

事事以別人優先。

表面是所有人眼裡的熱心腸,

事實上,內心卻冰冷到極點,

只懂得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02

一味討好別人,孩子最後剩下什麼?

身邊有位男性朋友,出了名的“暖男”。

從小媽媽就告訴他,

是男子漢就要懂得“lady first(女士優先)”,

看到別人有任何需求都要主動上前幫忙。

他很聽媽媽的話,

不管面對誰,

他都一味滿足和討好。

被鄰居小朋友打,他沒有任何計較,

被接二連三地欺負,他總是笑笑。

出門逛街,

別的小朋友嚷嚷著要吃霜淇淋和冷飲,

他頭頂著大汗,不曾開口索要喝一口水。

記得一次聚會上,

他明明感冒喉嚨沙啞,

可為了活躍氣氛,

讓大家聊得開心,

他扯著嗓子不停和別人暢聊。

結果回到家,他發了兩天高燒,

怕影響部門績效,堅持帶病上班。

很少有遇見像他這麼“捨身為人”的人,

但我們都知道,

他早已把“討好別人”當做習慣了。

在他的字典裡,

愛和接受都是有條件的。

只有照顧到別人的心情,

讓別人開心,

他才能被接受,

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

如此犧牲自我討好別人,得到了什麼?

後來再聽說,

他已經得了抑鬱癥辭職回家了,

大家對他的印象,

也只有“老好人”三個字。

不惜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

只顧著消耗自己的光和熱去溫暖別人委屈自己,

到頭來,

他只會把自己弄得越來越疲憊不堪。

甚至失掉了自己,

很難重新面對這個對他要求越來越多的世界。

評論家竇文濤在《圓桌派》中

談及“討好型人格”時,講到一個觀點:

他認為,

有些習慣討好別人的人,

到頭來會用最好最少成本、最簡單的方式,

把社交解決掉。 

這個社會的真相就是:

當你表達“溫暖”,

一次兩次,

別人就開始對你有所期待。

要求越來越高,

你的能量越來越小,

結果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

只好一點點透支自己。

手裡的“好人卡”再多,

也不足以彌補心裡頭一點點崩裂的空洞。

什麼都給不了的時候,

自己的極限也到了,

就再也沒有力氣和熱情回應這個世界的人和事了。

03

真正的“暖”,是先己後人

演員周迅在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

這樣勸勉女兒蓮生:

“不要把討好別人當做一個習慣。”

“暖”,的確是一種美好的特質。

但絕不以委屈自己、

討好別人為前提。

愛孩子,是要告訴他:

只有愛自己,溫暖自己,

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溫暖別人,光照別人。

比起耗盡孩子的熱量溫暖別人,

身為父母,

更應該教孩子成為一個自我供能的“發熱體”。

首先,要幫助孩子區分“討好”和“暖”的不同。

很多喜歡嗯哼的“媽媽粉”、

“姐姐粉”都說他是超級“暖男”。

去海邊衝浪,

看到沙灘上有玻璃,

會順手撿起來,

並提醒別人“大海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怕媽媽肚子餓,

買東西時就多拿點餅乾裝起來;

怕媽媽感冒,

把媽媽要的冰美式換成熱美式。

諸多“暖心”舉動,

卻不是一味地討好和委屈。

事實上,

嗯哼做事很有自己的原則。

好朋友泡芙想玩他的玩具,

他不想出讓,

就直接拒絕,毫不妥協。

在幼稚園被欺負,

他會主動跟父母和老師反映,

不會忍氣吞聲。

這一份對“討好”和“暖”的區分,

得益于父母對他的教育和引導。

杜江就曾寫信告訴他:

“你是我的希望,也不是。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

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夜長大的殘酷,

希望你像現在這樣,

想哭就哭,想鬧就鬧,

做一隻可愛的小怪物。”

讓孩子懂得做回自己,

是“溫暖自己”最好的途徑。

在對別人表達善意的同時,

不要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自我犧牲,

那麼這份“暖”才是真心實意,

值得被鼓勵和推崇的。

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他,

“討好別人”和“溫暖別人”,

從不是一回事。

其次,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習慣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的孩子,

有一個固有的心理模式就是:

“只有我做XX,別人才會喜歡我”。

心裡被太多的“條件”束縛住了,

連表達愛和接受愛都陷入到錯誤的邏輯中。

如果想打破這種“魔咒”,

需要父母向孩子表達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只有孩子感受到從父母而來的“無條件的愛”,

他才擁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從而肯定自己,

不斷追求個人的成長。

父母不附帶任何條件,

沒有任何牽絆的愛,

能讓他用自己的方式,

勇敢檢驗人生美好的可能。

即是說,

一個能夠充分感受到溫暖的人,

才能由衷地表達對世界的善意。

04

每一個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人喜歡、被人接納。

但比起做別人的“小溫暖”,

更應該允許孩子學會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正如作家畢淑敏說的:

“我們的生命,

不是因為討別人喜歡而存在的。”

想要孩子收穫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想讓孩子更加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

那麼,

就讓孩子全神貫注在“溫暖自己”這件事情上。

只有花心思點綴自己的風景,

仰望自己的天空,

有幸福的心態看待自己,

才能用更加善意地目光看待別人,

孩子的未來才有千變萬化的精彩。

“討好別人”和“溫暖別人”,

從不是一回事。

只有愛自己,溫暖自己,

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溫暖別人,光照別人。

用餐時間,

大家都坐在飯桌邊上等吃等喝,

只有小小一個人忙前忙後。

給大家盛飯,喂葫蘆娃吃飯。

難怪節目組稱小小為“灰姑娘”,

她的處境跟卑微的僕人沒什麼兩樣。

每天恪守自己的行為,

控制自己的情緒,

把表妹哄開心了,

不給姑媽姑父添麻煩了。

如此竭力服務別人和關懷別人,

換來的卻是她一個人躲起來哭,

把所有的苦水往心裡頭咽。

尤其像她這種父母不在身邊,

寄人籬下的孩子,

為了不被趕走,

只能盡可能扮演“好人”。

即便內心深處,

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委屈”。

很多時候,

我們總要求孩子聽話、懂事,

不要給別人惹麻煩,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卻往往忽略了在他“暖心”的行為背後,

可能是一種被迫服從。

外界的要求和囑咐,

讓他誤以為:

我什麼事都聽別人的,就能被別人喜歡;我不得罪別人,不拒絕別人,別人就會覺得我好;別人說一,我不能說二,才是父母滿意、老師歡喜的乖孩子。

到頭來,他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

事事以別人優先。

表面是所有人眼裡的熱心腸,

事實上,內心卻冰冷到極點,

只懂得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02

一味討好別人,孩子最後剩下什麼?

身邊有位男性朋友,出了名的“暖男”。

從小媽媽就告訴他,

是男子漢就要懂得“lady first(女士優先)”,

看到別人有任何需求都要主動上前幫忙。

他很聽媽媽的話,

不管面對誰,

他都一味滿足和討好。

被鄰居小朋友打,他沒有任何計較,

被接二連三地欺負,他總是笑笑。

出門逛街,

別的小朋友嚷嚷著要吃霜淇淋和冷飲,

他頭頂著大汗,不曾開口索要喝一口水。

記得一次聚會上,

他明明感冒喉嚨沙啞,

可為了活躍氣氛,

讓大家聊得開心,

他扯著嗓子不停和別人暢聊。

結果回到家,他發了兩天高燒,

怕影響部門績效,堅持帶病上班。

很少有遇見像他這麼“捨身為人”的人,

但我們都知道,

他早已把“討好別人”當做習慣了。

在他的字典裡,

愛和接受都是有條件的。

只有照顧到別人的心情,

讓別人開心,

他才能被接受,

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

如此犧牲自我討好別人,得到了什麼?

後來再聽說,

他已經得了抑鬱癥辭職回家了,

大家對他的印象,

也只有“老好人”三個字。

不惜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

只顧著消耗自己的光和熱去溫暖別人委屈自己,

到頭來,

他只會把自己弄得越來越疲憊不堪。

甚至失掉了自己,

很難重新面對這個對他要求越來越多的世界。

評論家竇文濤在《圓桌派》中

談及“討好型人格”時,講到一個觀點:

他認為,

有些習慣討好別人的人,

到頭來會用最好最少成本、最簡單的方式,

把社交解決掉。 

這個社會的真相就是:

當你表達“溫暖”,

一次兩次,

別人就開始對你有所期待。

要求越來越高,

你的能量越來越小,

結果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

只好一點點透支自己。

手裡的“好人卡”再多,

也不足以彌補心裡頭一點點崩裂的空洞。

什麼都給不了的時候,

自己的極限也到了,

就再也沒有力氣和熱情回應這個世界的人和事了。

03

真正的“暖”,是先己後人

演員周迅在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

這樣勸勉女兒蓮生:

“不要把討好別人當做一個習慣。”

“暖”,的確是一種美好的特質。

但絕不以委屈自己、

討好別人為前提。

愛孩子,是要告訴他:

只有愛自己,溫暖自己,

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溫暖別人,光照別人。

比起耗盡孩子的熱量溫暖別人,

身為父母,

更應該教孩子成為一個自我供能的“發熱體”。

首先,要幫助孩子區分“討好”和“暖”的不同。

很多喜歡嗯哼的“媽媽粉”、

“姐姐粉”都說他是超級“暖男”。

去海邊衝浪,

看到沙灘上有玻璃,

會順手撿起來,

並提醒別人“大海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怕媽媽肚子餓,

買東西時就多拿點餅乾裝起來;

怕媽媽感冒,

把媽媽要的冰美式換成熱美式。

諸多“暖心”舉動,

卻不是一味地討好和委屈。

事實上,

嗯哼做事很有自己的原則。

好朋友泡芙想玩他的玩具,

他不想出讓,

就直接拒絕,毫不妥協。

在幼稚園被欺負,

他會主動跟父母和老師反映,

不會忍氣吞聲。

這一份對“討好”和“暖”的區分,

得益于父母對他的教育和引導。

杜江就曾寫信告訴他:

“你是我的希望,也不是。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

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夜長大的殘酷,

希望你像現在這樣,

想哭就哭,想鬧就鬧,

做一隻可愛的小怪物。”

讓孩子懂得做回自己,

是“溫暖自己”最好的途徑。

在對別人表達善意的同時,

不要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自我犧牲,

那麼這份“暖”才是真心實意,

值得被鼓勵和推崇的。

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他,

“討好別人”和“溫暖別人”,

從不是一回事。

其次,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習慣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的孩子,

有一個固有的心理模式就是:

“只有我做XX,別人才會喜歡我”。

心裡被太多的“條件”束縛住了,

連表達愛和接受愛都陷入到錯誤的邏輯中。

如果想打破這種“魔咒”,

需要父母向孩子表達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只有孩子感受到從父母而來的“無條件的愛”,

他才擁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從而肯定自己,

不斷追求個人的成長。

父母不附帶任何條件,

沒有任何牽絆的愛,

能讓他用自己的方式,

勇敢檢驗人生美好的可能。

即是說,

一個能夠充分感受到溫暖的人,

才能由衷地表達對世界的善意。

04

每一個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人喜歡、被人接納。

但比起做別人的“小溫暖”,

更應該允許孩子學會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正如作家畢淑敏說的:

“我們的生命,

不是因為討別人喜歡而存在的。”

想要孩子收穫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想讓孩子更加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

那麼,

就讓孩子全神貫注在“溫暖自己”這件事情上。

只有花心思點綴自己的風景,

仰望自己的天空,

有幸福的心態看待自己,

才能用更加善意地目光看待別人,

孩子的未來才有千變萬化的精彩。

“討好別人”和“溫暖別人”,

從不是一回事。

只有愛自己,溫暖自己,

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溫暖別人,光照別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