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這幾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假期跟朋友閒聊, 抱團吐槽中年壓力, 轉頭看見身邊笑得沒心沒肺的娃, 會覺得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最沒憂愁和煩惱的。

不然那句話怎麼會火起來:小時候真傻, 竟然想要長大。

但, 當你看過這組資料, 也許就會知道, 孩子也在承受著大人不知道的壓力和煩惱。

就在今年3月, 中科院發佈《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 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 其中輕度抑鬱17.2%, 重度抑鬱7.4%。

什麼概念?

相當於每5個孩子中, 就有1個孩子抑鬱!

這僅僅是診斷出的資料, 因為對抑鬱癥的不瞭解或抵觸, 還有多少孩子默默承受卻得不到診斷和干預治療。

更恐怖的是:

其中, 每年約有10萬青年死于自殺。 每兩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于自殺。

所以, 我希望大家關於兒童抑鬱癥越早瞭解越好。

好好的孩子, 怎麼就突然抑鬱了?

我們難以理解, 相對於上一輩, 這屆孩子有很好的物質生活、學習環境,

不必為了溫飽發愁, 甚至可以得到合理要求下的一切。

為什麼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抑鬱?

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在《自驅型成長》中提到:新時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壓力應對機制。

人類本身在面對偶然的危機或壓力時, 杏仁核會關閉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 從而讓自己全力“逃跑”或應對危機。

但慢性的壓力會讓前額葉皮質持續緊張, 讓人更容易持續性焦慮和抑鬱。

很多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後顯現出來的病癥, 追本溯源, 往往是幼年時期就埋下了隱患。

李玫瑾曾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 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研究表明, 下面這三種養育模式, 最容易養出有抑鬱傾向的孩子。

01

高壓式教育

前段時間有一部熱播劇《你好, 兒科醫生》, 裡面有一名3歲男孩的故事。

小男孩是下體被踢裂送到醫院救治的, 若是救治不及時, 甚至會影響今後的排尿和生育功能。

就在醫生問男孩媽媽是發生什麼意外時, 男孩媽媽表示, 是自己踹的, 對, 就是用踹踢的, 而且是猛踹。

因為孩子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請假不想上課外班, 所以想「治」一下他。

受傷的小男孩雖然才3歲, 但卻報了5個課外班, 英語、美術、鋼琴、早教等……

在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 他要去上課外班。

在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 他在做媽媽佈置的課後作業。

每天面對媽媽高壓式的教育, 小男孩早就心生抵觸, 抗拒去上課。

於是, 就有了開頭一幕。

現實生活中, 這樣雞娃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但一個過分焦慮的父母, 一個過於高壓的生存環境, 是養不出成功的孩子的, 更可能的是, 養出一個容易抑鬱的孩子。

02

家庭不和諧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是一種什麼體驗?

那是真正的地獄, 看不到任何光亮和意義的地獄。

國際教育機構曾做過一項調查, 有心理問題的孩子, 出自父母經常吵架的概率是32%, 比和睦家庭整整高出一倍。

之前有一個針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 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就是“最害怕爸爸媽媽吵架, 他們吵架的樣子好兇!”

在自我意識發展不完全的幼兒的認知裡,他們認識問題總是很主觀。

不管父母間因何事爭吵,哪怕內容和孩子完全無關,他們也會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導致,是他的錯。

所以父母吵架,他們不僅不會事不關己、不但不會忘,甚至還會因此而陷入自責、愧疚、恐懼、沉默中。

父母的爭吵、暴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樣紮進他們心裡。

吵得越兇,紮得越深。

03

養育者過於情緒化,陰晴不定

父母偶爾發脾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陰晴不定。

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爆情緒炸彈。

愛的時候掏心掏肺,生氣的時候又恨不得將孩子撕碎的猙獰模樣。

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個定時炸彈旁邊,甚至不知道何時該配合你笑,何時該配合你哭。

孩子當下是無法識別被傷害包裹的愛的,父母的陰晴不定,只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惶恐和不安。

我們熟知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就曾是一個長期抑鬱癥患者,也曾用水果刀一遍遍劃傷自己的手臂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十幾歲的時候家中遭遇變故,媽媽變得情緒化,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罵她一通。

她無法從過於情緒化的媽媽那裡尋求到安全感。

為了不觸碰到敏感的父母,壓抑自己的天性,強迫自己懂事。

但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要麼開始向外對抗,要麼向內消亡。

那麼養育初期,如何把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

01

讓孩子學會自我接納

如果父母能完全接納孩子,也就是說,你願意接受孩子的一切好壞,那是最好的。

但可惜的是,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七情六欲,父母也會討厭自己的孩子某個方面/某種時刻。

所以,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按自己的要求,養一個完美小孩。

只願意接納孩子好的一面,不願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

慢慢地愛也變得有條件:

你再淘氣,媽媽就不要你了。

乖,聽話,這樣媽媽才喜歡你。

孩子活得便十分有壓力,成天糾結于父母是否愛自己的孩子,哪有心思接納自己?

不想自己憋屈、又不想委屈孩子?

我是這麼解決的——我有時對你不滿意,跟你沒關係,只是我不太滿意。

比如,我嫌孩子煩想安靜一會兒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

我可真不喜歡你這麼鬧騰,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也是好事,活躍氣氛是把好手,有你絕對不冷場。

但現在,我確實不想你這麼鬧騰我,讓媽媽安靜一會兒可以?

她會一扭頭、十分傲嬌的走開。

我表達了我的不喜歡,但我肯定了她的價值,我沒傷害她。

她知道我不喜歡,但明白了那是我的原因,也沒因此否定自己。

最高級的接納,是引導孩子自我接納:

把娃養的自我感覺良好,讓TA覺得自己很棒。別人不接納我也沒關係,哪怕這個“別人”是父母。

本來就是啊,你看不上TA的部分,也許未來就有個人很喜歡呢?也許未來社會就很需要呢?

做父母,不能自己把孩子的路走窄了。

02

鼓勵讚美,讓孩子充滿自信

自信是對抗抑鬱最有效的武器,一個孩子的自信從哪來?

不誇張地說,生命初期,都是父母給的!

孩子越大,父母越理智。

比如我現在看弟弟,就充滿了母愛濾鏡:

他把衣服一件件都從沙發上全扔下來,我只會笑著說句:你可真皮!

他把我的口紅泡在臉盆裡當魚撈,我也只是佯裝生氣:媽媽要打屁屁啦。

愛得那叫一個盲目。

但到了孩子這:

別說扔了,衣服亂放都會被嫌棄兩句“能不能自己疊好?”

別說故意損壞了,無心傷害也會被嫌棄“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母愛濾鏡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失,那些做的好的地方,我們越來越無視;那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越來越扎眼。

我們對孩子越來越挑剔,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高要求。

但這件事,你知道,孩子不知道啊?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壓力越大。

因為父母給予的包容和肯定越來越少了!

而他自己累積的自信還不夠。

所以,不管孩子多大,都要保證足夠的肯定和誇獎!

誇獎和批評次數的最佳平衡比例是3:1。

也就是你批評孩子一次,至少應該誇獎他3次。

孩子大了,更得誇!

03

及時抓住孩子的求救信號

早期孩子的異常表現往往不被注意,就算注意到,也容易被忽略。

要知道,很多孩子的不對勁,其實是他求救的信號。

這些異常可能是身體上不適,如肚子疼、食欲不振、胃痛、失眠等。

因為心理或情緒上的痛苦可以造成身體的慢性疼痛,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障礙”,而且年齡越小軀體化癥狀越明顯。

國外研究發現,就診於兒科門診的20%的兒童有功能性軀體癥狀,而此類癥狀常常是青少年焦慮抑鬱癥的早期表現。

更多可能是說不上來的情緒、精神上的變化:

 隱隱約約沒有以前開心了,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就算之前感興趣的也都沒了期待;

不願跟小朋友玩耍了,更願意一個人獨處;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不自信。

大量研究和臨床接診發現:抑鬱癥典型的主觀體驗是:無望、無助、無價值感。

無論是什麼,當你發覺孩子和之前不太一樣時,就要引起注意,千萬不要覺得是孩子矯情或找理由偷懶。

在自我意識發展不完全的幼兒的認知裡,他們認識問題總是很主觀。

不管父母間因何事爭吵,哪怕內容和孩子完全無關,他們也會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導致,是他的錯。

所以父母吵架,他們不僅不會事不關己、不但不會忘,甚至還會因此而陷入自責、愧疚、恐懼、沉默中。

父母的爭吵、暴力,就像一根根刺一樣紮進他們心裡。

吵得越兇,紮得越深。

03

養育者過於情緒化,陰晴不定

父母偶爾發脾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陰晴不定。

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爆情緒炸彈。

愛的時候掏心掏肺,生氣的時候又恨不得將孩子撕碎的猙獰模樣。

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個定時炸彈旁邊,甚至不知道何時該配合你笑,何時該配合你哭。

孩子當下是無法識別被傷害包裹的愛的,父母的陰晴不定,只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惶恐和不安。

我們熟知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就曾是一個長期抑鬱癥患者,也曾用水果刀一遍遍劃傷自己的手臂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十幾歲的時候家中遭遇變故,媽媽變得情緒化,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罵她一通。

她無法從過於情緒化的媽媽那裡尋求到安全感。

為了不觸碰到敏感的父母,壓抑自己的天性,強迫自己懂事。

但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要麼開始向外對抗,要麼向內消亡。

那麼養育初期,如何把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

01

讓孩子學會自我接納

如果父母能完全接納孩子,也就是說,你願意接受孩子的一切好壞,那是最好的。

但可惜的是,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七情六欲,父母也會討厭自己的孩子某個方面/某種時刻。

所以,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按自己的要求,養一個完美小孩。

只願意接納孩子好的一面,不願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

慢慢地愛也變得有條件:

你再淘氣,媽媽就不要你了。

乖,聽話,這樣媽媽才喜歡你。

孩子活得便十分有壓力,成天糾結于父母是否愛自己的孩子,哪有心思接納自己?

不想自己憋屈、又不想委屈孩子?

我是這麼解決的——我有時對你不滿意,跟你沒關係,只是我不太滿意。

比如,我嫌孩子煩想安靜一會兒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

我可真不喜歡你這麼鬧騰,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也是好事,活躍氣氛是把好手,有你絕對不冷場。

但現在,我確實不想你這麼鬧騰我,讓媽媽安靜一會兒可以?

她會一扭頭、十分傲嬌的走開。

我表達了我的不喜歡,但我肯定了她的價值,我沒傷害她。

她知道我不喜歡,但明白了那是我的原因,也沒因此否定自己。

最高級的接納,是引導孩子自我接納:

把娃養的自我感覺良好,讓TA覺得自己很棒。別人不接納我也沒關係,哪怕這個“別人”是父母。

本來就是啊,你看不上TA的部分,也許未來就有個人很喜歡呢?也許未來社會就很需要呢?

做父母,不能自己把孩子的路走窄了。

02

鼓勵讚美,讓孩子充滿自信

自信是對抗抑鬱最有效的武器,一個孩子的自信從哪來?

不誇張地說,生命初期,都是父母給的!

孩子越大,父母越理智。

比如我現在看弟弟,就充滿了母愛濾鏡:

他把衣服一件件都從沙發上全扔下來,我只會笑著說句:你可真皮!

他把我的口紅泡在臉盆裡當魚撈,我也只是佯裝生氣:媽媽要打屁屁啦。

愛得那叫一個盲目。

但到了孩子這:

別說扔了,衣服亂放都會被嫌棄兩句“能不能自己疊好?”

別說故意損壞了,無心傷害也會被嫌棄“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母愛濾鏡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失,那些做的好的地方,我們越來越無視;那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越來越扎眼。

我們對孩子越來越挑剔,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高要求。

但這件事,你知道,孩子不知道啊?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壓力越大。

因為父母給予的包容和肯定越來越少了!

而他自己累積的自信還不夠。

所以,不管孩子多大,都要保證足夠的肯定和誇獎!

誇獎和批評次數的最佳平衡比例是3:1。

也就是你批評孩子一次,至少應該誇獎他3次。

孩子大了,更得誇!

03

及時抓住孩子的求救信號

早期孩子的異常表現往往不被注意,就算注意到,也容易被忽略。

要知道,很多孩子的不對勁,其實是他求救的信號。

這些異常可能是身體上不適,如肚子疼、食欲不振、胃痛、失眠等。

因為心理或情緒上的痛苦可以造成身體的慢性疼痛,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障礙”,而且年齡越小軀體化癥狀越明顯。

國外研究發現,就診於兒科門診的20%的兒童有功能性軀體癥狀,而此類癥狀常常是青少年焦慮抑鬱癥的早期表現。

更多可能是說不上來的情緒、精神上的變化:

 隱隱約約沒有以前開心了,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就算之前感興趣的也都沒了期待;

不願跟小朋友玩耍了,更願意一個人獨處;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不自信。

大量研究和臨床接診發現:抑鬱癥典型的主觀體驗是:無望、無助、無價值感。

無論是什麼,當你發覺孩子和之前不太一樣時,就要引起注意,千萬不要覺得是孩子矯情或找理由偷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