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你不哭,我不是膽小鬼”

“我要自己去醫院, 不能媽媽陪”。

這是, 一個2歲萌娃在視頻中講述新冠患兒被隔離時的想法。

這位2歲的小朋友聲音中充滿童稚, 用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打動了許多聽者。

原來是福建省疫情嚴重, 殃及到了孩子, 其中14歲以下兒童患者有105人。

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告別父母, 獨自住進隔離病房, 成為了許多人的牽掛。

一戶家庭的三位小朋友在看到同齡的小朋友被隔離後, 通過書法、畫畫、朗誦的形式創作出了這樣一則視頻, 站在孩子的角度, 講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孩子們最純真的想法。

“我是一個膽小鬼, 怕風怕雨怕打雷, 最怕媽媽不在家, 不敢一個人睡。 ”

完整地呈現了一個兩歲孩子的心聲, 突然話鋒一轉, 一句“媽媽你不哭我不是膽小鬼”, 瞬間破防, 讓人潸然淚下。

相信所有的媽媽, 只要想到孩子要獨自面對病毒的無助與害怕, 都會忍不住擔心與心疼不已,

而看到孩子們的堅強與勇敢, 更是淚流滿面。

原來, 他們愛我們, 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

01

其實, 媽媽才是“膽小鬼”

“媽媽為什麼哭, 流著淚皺著眉”;

“難道我離開家, 她也怕一個人睡”;

“哈哈, 媽媽也是膽小鬼”。

面對孩子第一次獨自去醫院, 聽著孩子稚嫩的聲音說著媽媽也是膽小鬼,

眼淚止不住地流。

是呀, 很多時候, 不是孩子怕, 而是媽媽怕。 其實, 媽媽才是“膽小鬼”。

媽媽怕你吃不好, 穿不暖, 怕其他人不像媽媽一樣任勞任怨, 怕別人兇你。

每個媽媽都是“膽小鬼”, 怕孩子受傷, 怕孩子生病。 面對親子分離, 她們一定內心煎熬, 充滿對孩子的擔心與不舍。

都說“女子本弱, 為母則剛”。

但其實, 自從有了孩子, 媽媽們既穿上了鎧甲, 也擁有了軟肋。

她們成了世界上最膽小的人, 對孩子的一切小心翼翼, 為了保護孩子拼盡全力。

就連耀眼的明星, 在做了媽媽後, 也變成了膽小鬼。

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章子怡被問“你害怕變老變醜嗎?”她很果斷地說不會, 緊接著說, “但我現在特別怕死”;

“我以前不怕死, 做什麼事情都特別拼, 但現在我很怕, 因為我一旦受傷了, 我連女兒都抱不動。 我是真的很害怕。 ”

從前無所畏懼的女孩, 因為有了孩子, 而多了更多的顧慮和慎重。

當媽後, 真的好像瞬間有了最重的盔甲, 但也有了最大的軟肋, 開始變得膽小如鼠。

我們知道為人母后,

我們不再只是我們, 我們和孩子的約定, 今生都不散場。

02

孩子每一次的獨立,

都是和父母的分離

曾看過一個兩分鐘的日本超暖心廣告《第一天上學》, 被媽媽的舉動感動了。

小女孩第一天上學, 不敢自己去, 希望媽媽跟著一起。

暖心的媽媽總是帶著微笑, 安慰她既然成為了一年級學生, 就要一個人上學, 鼓勵她長大, 路上小心。

送走孩子的媽媽,何嘗不是在佯裝堅強呢?

媽媽知道,女兒雖然是個愛哭鬼,只是分開一下下,就會很寂寞,眼淚馬上會冒出來,但其實是個堅強而努力的孩子。

媽媽很高興你長大了,好開心又好寂寞,也會祈求著你能夠幸福。

望著女兒遠去的背影,媽媽一臉欣慰,卻覺得有點寂寞。

媽媽也難過,但媽媽知道,從這天開始,她對孩子的一次放手,就是在教她一次次地突破“膽小”。

媽媽可以像以往一樣,陪女兒去上學一次,可又不得不狠下心來,看她獨自遠去。因為她有屬於她的一生,是媽媽終究無法相陪的。

做媽媽的,又怎麼會不知道,孩子每一次的獨立,都是為了分離做準備。

英國心理學家克雷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小到大,孩子的每一個成長,每一次離開,都是在這種期盼和矛盾不斷交替的心態中度過。

這種感受,只有為人父母後才能體會到。

對父母來說,學會放手,也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未來某一天不在他的身邊,相信他也可以過得很好。

“媽媽不要怕,我不是膽小鬼”

“媽媽你不哭,我不是膽小鬼。”

“我要想讓你背,我就學小鳥飛。沒有你陪我,我就摟著月亮睡。”

“媽媽你不哭,我要想吃你煮的飯,我就偷偷咽口水。”

“我不是膽小鬼,我是超級無敵寶貝。”

看著孩子在離開媽媽後,竟然可以如此堅強,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我們以為孩子小,需要我們保護,但實際上小孩遠比大人要堅強、要獨立。

在我們眼裡,孩子還是那個離開媽媽會哭會鬧的膽小鬼。但不在媽媽的身邊,他早已不是了。

綜藝《不要小看我》一群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去成長營,父母擔心孩子會夜裡哭,蹬開被子著涼。就連成長營營長都覺得,夜睡是個大問題。

讓人意外的是,孩子們不僅沒有哭泣,還都自覺躺下睡覺,就連年齡最小的張張都乖乖地入睡。

那一刻,父母是既欣慰又失落,發現自己的擔心根本是多餘。

原來,我們都低估了孩子。

他們不僅堅強,還堅強地令人心疼。

在疫情中,有一群防疫工作者的孩子,他們不僅要被迫和父母分離,還要承受父母可能回不來的恐懼。

他們也想要爸爸媽媽陪,可他們知道父母要去救人。所以,哪怕再不舍,他們也能強忍眼淚,勇敢面對。

抗疫期間,山東一位護士媽媽二十多天沒回家。4歲弟弟忍不住哭了,喊著“我想讓媽媽回來”。

6歲的哥哥在旁開導:“媽媽不會因為你哭就回來,媽媽不治病,人不就死了嗎?”“世界上不是只有媽媽最辛苦,所有人都辛苦。”

明明自己還是孩子,不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承擔起另一份責任。稚嫩的孩子,在努力成為父母的後盾。

作為媽媽,從來沒想過孩子能夠這般強大,可以讓我們做依靠。

所有的點滴,他們都能記在心裡。

曾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聲張的人。”

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孩子漸漸長大,由膽小鬼變成父母的保護傘,而父母則漸漸老去。

我們知道和孩子漸行漸遠的路,越來越近。但還是想貪心一點,希望陪孩子的路能夠走得久一些。

趁孩子還未長大,讓我們好好愛對方。

送走孩子的媽媽,何嘗不是在佯裝堅強呢?

媽媽知道,女兒雖然是個愛哭鬼,只是分開一下下,就會很寂寞,眼淚馬上會冒出來,但其實是個堅強而努力的孩子。

媽媽很高興你長大了,好開心又好寂寞,也會祈求著你能夠幸福。

望著女兒遠去的背影,媽媽一臉欣慰,卻覺得有點寂寞。

媽媽也難過,但媽媽知道,從這天開始,她對孩子的一次放手,就是在教她一次次地突破“膽小”。

媽媽可以像以往一樣,陪女兒去上學一次,可又不得不狠下心來,看她獨自遠去。因為她有屬於她的一生,是媽媽終究無法相陪的。

做媽媽的,又怎麼會不知道,孩子每一次的獨立,都是為了分離做準備。

英國心理學家克雷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小到大,孩子的每一個成長,每一次離開,都是在這種期盼和矛盾不斷交替的心態中度過。

這種感受,只有為人父母後才能體會到。

對父母來說,學會放手,也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未來某一天不在他的身邊,相信他也可以過得很好。

“媽媽不要怕,我不是膽小鬼”

“媽媽你不哭,我不是膽小鬼。”

“我要想讓你背,我就學小鳥飛。沒有你陪我,我就摟著月亮睡。”

“媽媽你不哭,我要想吃你煮的飯,我就偷偷咽口水。”

“我不是膽小鬼,我是超級無敵寶貝。”

看著孩子在離開媽媽後,竟然可以如此堅強,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我們以為孩子小,需要我們保護,但實際上小孩遠比大人要堅強、要獨立。

在我們眼裡,孩子還是那個離開媽媽會哭會鬧的膽小鬼。但不在媽媽的身邊,他早已不是了。

綜藝《不要小看我》一群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去成長營,父母擔心孩子會夜裡哭,蹬開被子著涼。就連成長營營長都覺得,夜睡是個大問題。

讓人意外的是,孩子們不僅沒有哭泣,還都自覺躺下睡覺,就連年齡最小的張張都乖乖地入睡。

那一刻,父母是既欣慰又失落,發現自己的擔心根本是多餘。

原來,我們都低估了孩子。

他們不僅堅強,還堅強地令人心疼。

在疫情中,有一群防疫工作者的孩子,他們不僅要被迫和父母分離,還要承受父母可能回不來的恐懼。

他們也想要爸爸媽媽陪,可他們知道父母要去救人。所以,哪怕再不舍,他們也能強忍眼淚,勇敢面對。

抗疫期間,山東一位護士媽媽二十多天沒回家。4歲弟弟忍不住哭了,喊著“我想讓媽媽回來”。

6歲的哥哥在旁開導:“媽媽不會因為你哭就回來,媽媽不治病,人不就死了嗎?”“世界上不是只有媽媽最辛苦,所有人都辛苦。”

明明自己還是孩子,不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承擔起另一份責任。稚嫩的孩子,在努力成為父母的後盾。

作為媽媽,從來沒想過孩子能夠這般強大,可以讓我們做依靠。

所有的點滴,他們都能記在心裡。

曾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聲張的人。”

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孩子漸漸長大,由膽小鬼變成父母的保護傘,而父母則漸漸老去。

我們知道和孩子漸行漸遠的路,越來越近。但還是想貪心一點,希望陪孩子的路能夠走得久一些。

趁孩子還未長大,讓我們好好愛對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