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帝王的墳墓裡還埋了什麼?

文|理釗

平常的日子裡,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畏懼墳地的, 這從民間所流傳的許多鬼故事中的鬼, 多居住於墳地, 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緣由。 但有一類墳墓則不在此例, 那就是帝王的陵墓。 對他們的墳墓, 非但不怕, 相反還喜歡去看一看, 這從幾乎所有皇帝的陵墓都成了旅遊的景點, 就可以知道人們對它的喜愛有多深。 這也算是中國人精神的一個特色, 對墳墓, 平民的墳地就視之為鬼地, 平時無不敬而遠之;而對王者的墓地則又敬仰、膜拜起來

對此, 我也算是有一點經驗的。 小的時候, 村裡的老者常常講一些鬼故事,

且講得有名有姓, 比如東村裡的某人, 走親戚或其他原因, 回來得晚了, 走過墳地時便看見一個人影走在前面, 便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可腳步不停地走了半夜, 卻總也不見家門。 這時, 或者是村裡的公雞忽地叫了一聲, 或者是遇見了早起下地的村民, 這才恍然明白, 自己竟是在墳地裡轉了半夜。 至於到了夏天, 東河沿的墳地裡常有一些火星在飛, 卻是很多人見到的, 而這也就更加印證了墳地裡有鬼的故事。 現在, 自己雖成了“無神論者”, 可對於墳地, 也還是有些畏忌。 然而, 我終歸還是隨了眾人看過幾處帝王的墳墓, 比如北京的東陵、徐州的獅子山漢墓和西安的兵馬俑坑。 看的這幾處, 無論是近看還是遠觀,
竟是奇怪地沒有懼怕的感覺。

看這幾處陵墓時, 均有職員隨眾講解的。 而講解員所用的詞語與語氣裡, 多少都有點如數家珍的自得。 這或許正是使人不覺得是在看墳墓的原因罷。 看清東陵, 是感歎埋葬皇上的屍身, 竟要那樣闊大的地下空間, 地上也還有高大的祭堂;而看了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的漢墓, 見到其鑿石為室、穿山為藏, 墓室嵌入山腹, 深達百余米的構造, 更覺得其建造的不易;至於看了兵馬俑坑, 再想到秦皇地宮的規模, 真是讓人震撼。 葬屍的排場尚且如此, 活著的威儀又當如何?以此也就理解了當年的劉邦, 見了巡行的秦皇, 立志“大丈夫當如是也”的由來了。

通常的情況是, 講完了地宮的構造與規模, 接下來便講墓室裡曾有的寶藏,

金銀幾多, 珠玉幾何, 常讓聽者咋舌不已。 現在想來, 人們之所以沒有忌諱地去看帝王的墳子, 其實是對權力排場、陪葬財寶的敬仰, 超越了對於鬼的畏懼了

近日讀到資中筠先生的一則短文《兵馬俑前的沉思》。 她是2001年參加一個會議時去看兵馬俑的, 因而有兵馬俑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作講解。 講解者說, 兵俑隊伍的排列、著裝, 跪姿、站姿等都和實戰時一樣的。 還講到兵俑所持的機弩, 所有機弩上箭與插座的尺寸都是一樣的, 此弩上的箭, 插到彼弩的箭座上, 誤差不到一毫米, “因此可以說現代國際通行的‘標準化’的發明權在中國”。 ——這自然又是我們的一個值得自豪的地方。

講解者還講了一處尚未深挖的一片穴坑,

說如果全挖開來, 就會看到掙扎逃命狀的骷髏, 因為有一萬名未曾生育的嬪妃和三千名造墓的工匠, 在陵墓完成後, 被活埋於此。 這種規模的活埋, 雖然也是世間少有的大, 但終於沒有以此為榮, 當然, 似乎也並沒有以此為恥。 淡然于對人命的隨意處置, 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

皇帝的墳墓要大, 在舊時的中國似乎是理所應當的;裡面陪葬的東西要多而且珍貴, 似乎也是應該的;遠古時代用活人來陪葬, 古來的道德家們, 也沒有說一個“不”字, 似乎也是合于皇帝身份的。 當然, 後來漸漸地不用活人去陪葬了, 算是帝王們自我修養良心的結果, 似乎是多了一點人味。 但埋工匠的事, 據說還是一直在做著, 只是由秦始皇時代的把所有參與修墓造墳的匠人埋掉,

漸漸地只埋墳墓的設計人員和關鍵部位的建造人員, 而且還改進了活埋的方法, 由明目張膽地埋掉, 改為墓成之後, 大門巧妙地緊閉, 使裡面的工匠在不知不覺中一個也跑不出來, 比如北京的明陵。

改掉了以活人陪葬的惡行, 卻還要把造墓的工匠封死在墓中, 似乎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因為要保住墳墓構造的“最高機密”, 使帝王安然於地宮裡的生活, 享永久的富貴夢。

說到造墓的工匠, 資先生在文中說, 被秦皇活埋了的那三千名工匠, 用現在的話說, 應當是設計師、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大約都是全國最高級別的。 這自然是指大墓造成之後, 仍活了下來的。 如果算上那些在造墓過程中累死, 因一點失誤而被打死的,一個墳墓造成,所失掉的能工巧匠,恐怕要遠遠大於被活埋在墓中的人數。

為皇帝造巨大的墓,為這巨大的墓保秘密,是中國帝王家的傳統。一個皇帝的墓造成了,死掉的帝王住了進去,接下來又要為接班的新王造新的墓。就這樣一墓墓地造下來,正好收割了一茬茬成長、成熟起來的頂級工匠。

到此,就不免使人去想,兵馬俑博物院研究人員在講解時很有些自豪的機弩“標準化”發明權,為何沒有在以後的歲月裡發展擴大起來,更沒有促生出工業化的大生產呢?那原因,可能也就正在一代又一代地為皇帝造墓,不但一代又一代地埋掉了造墓的工匠,也正埋掉了中國的“工匠精神”。在天下萬物均為皇家所有,甚至連身體所懷的技藝,也正是皇家徵調,並成為殺身的禍由時,誰還會去弄什麼最高技術、頂級工藝呢?

2018年5月5日

理釗原創作品,敬請轉發或分享

長按下麵二維碼,關注本號

因一點失誤而被打死的,一個墳墓造成,所失掉的能工巧匠,恐怕要遠遠大於被活埋在墓中的人數。

為皇帝造巨大的墓,為這巨大的墓保秘密,是中國帝王家的傳統。一個皇帝的墓造成了,死掉的帝王住了進去,接下來又要為接班的新王造新的墓。就這樣一墓墓地造下來,正好收割了一茬茬成長、成熟起來的頂級工匠。

到此,就不免使人去想,兵馬俑博物院研究人員在講解時很有些自豪的機弩“標準化”發明權,為何沒有在以後的歲月裡發展擴大起來,更沒有促生出工業化的大生產呢?那原因,可能也就正在一代又一代地為皇帝造墓,不但一代又一代地埋掉了造墓的工匠,也正埋掉了中國的“工匠精神”。在天下萬物均為皇家所有,甚至連身體所懷的技藝,也正是皇家徵調,並成為殺身的禍由時,誰還會去弄什麼最高技術、頂級工藝呢?

2018年5月5日

理釗原創作品,敬請轉發或分享

長按下麵二維碼,關注本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