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歷經22年建設,這一國之重器再一次有了重大發現

十年磨一劍, 這項工程的建設整整耗費了22年, 從提出構想到選址, 從多方考察調研到一項一項突破技術難關, 中國天眼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 讓世界再一次關注中國科技。

2018年4月28日, 傳來了一個讓天文界激動的消息, 繼第一次發現脈衝星之後,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一次有了巨大發現:第一次發現了毫秒脈衝星。

2018年2月27日, FAST通過跟蹤伽馬射線點源, 首次發現這顆毫秒脈衝星, 並通過FAST與費米伽馬射線衛星大視場望遠鏡的國際合作, 認證了此次新發現。 4月18日, 該成果得到國際認證。

所謂脈衝星, 是死亡恒星的一種, 屬於高速自轉的中子星, 因發射週期性脈衝信號而得名。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4月28日的消息顯示, 新發現的脈衝星自轉週期5.19毫秒, 根據色散估算距離地球約4000光年, 由FAST使用超寬頻接收機進行一小時跟蹤觀測發現, 是至今發現的射電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脈衝星之一。

這一重大發現成果來之不易, 在我國起初進行研究時, 大多借用別的國家的射電望遠鏡, 因各項程式的複雜, 南仁東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建議“咱們也建一個吧?”正是因為這一句話, 他堅持了22年, 為中國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成為他畢生的追求和使命。

1994年, FSAT工程概念正式提出, 中國天眼首席設計師南仁東帶領他的團隊多方調查、研究,

最終選定了貴州喀斯特窪地的一個天然大坑, 他兢兢業業, 幾乎參與到了FAST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2016年7月, FAST的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截止2018年3月25日, FAST已經發現了11顆脈衝星和54顆候選體。 這一工程凝聚著這位元老科學家一生的心血。

公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二十二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具有中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的FAST, 將在眾多基礎研究領域, 發揮更大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