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工地發現古墓,考古隊趕到挖出“啤酒瓶蓋”,專家:發財了,明朝文物

鑒於這種情況, 很多文物部門和電視臺聯手, 推出了形式多樣的鑒寶節目, 一來可以規範文物市場, 二來也可以讓普通收藏者少走彎路, 學習更多的文物知識。 在大眾的常識裡, 古墓裡出土的東西一定是相當嚴肅且古風感十足的文物。 去過上海博物館的文物迷應該都會對一件文物印象深刻, 這件文物是考古專家十幾年前在嘉定一處明墓中挖出來的, 但是文物一出土就迎來了很多的質疑聲, 因為這件古董很像現在的產物, 很有現代風, 嘉定博物館正在展出的一場“嘉定出土文物展”, 日前受到網友關注,

成為熱門話題。 原因是展覽中的一件文物, 它們的形狀太像啤酒蓋了。

2007年6月8日, 位於上海市嘉定區江橋的一處工地上, 工人們正頂著烈日趕工期。 負責現場指揮的張海明像平時一樣, 指揮著打樁機在工地上進行鑽孔作業。 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工地上一臺打樁機, 好像在地下遇到了堅硬的東西, 怎麼都打不下去了。

張海明很疑惑, 這臺打樁機是工地上最大的一臺, 壓力足足有500噸, 就算遇到普通的巖石、鋼板都能打透, 怎麼才打了幾米深就遇到障礙了呢?

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 他調來了一臺挖掘機, 開始在打樁機的位置向下挖掘, 結果在地下挖出了一個體積巨大的白色物體。 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是混凝土, 可走近看卻又好像是一種糯米做的灰漿。

有著多年施工經驗的張海明立刻意識到可能是挖到古代墓葬了, 於是他立刻派人封鎖了現場, 並打電話通知了警方和文物部門。

接到報告後, 上海市考古隊立刻趕到現場, 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在清理掉表面厚達一米的糯米灰漿後, 考古隊發現了兩具保存完好的墓葬, 並在墓室中間發現了兩塊墓誌銘:“明奉議大夫登州府同知李君墓誌銘”和““明故奉議大夫登州府同知李新齋配程宜人墓誌銘”。

在看到兩塊墓誌銘後, 考古隊員有些疑惑。 根據第一塊墓誌銘記載, 這座墓葬是明朝登州同知李汝節和他夫人的合葬墓, 可為何他妻子的墓誌銘上寫的名字卻是“李新齋”?

帶著這個疑問, 考古隊繼續進行清理工作, 結果在墓主人的棺蓋上有了新發現。 上面清楚地刻有“李汝節新齋”字樣, 說明程宜人墓誌銘中提到的“李新齋”, 就是李汝節。

據《南翔鎮志》和《嘉定縣誌》記載, 李汝節祖籍安徽歙縣, 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後來家道中落, 他的父親李文邦便帶領家人遷居到嘉定生活。 定居嘉定後, 李文邦依靠經商重振家業, 後見當地文風盛行, 便開始教育子孫走讀書入仕之路。

作為李文邦的長子, 李汝節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 是李家的第一位進士。

走上仕途之後, 李汝節歷任安吉知州、刑部員外郎、登州同知等職。

只可惜後來李汝節由於身患疾病, 不得不辭官回鄉, 並且在不久後病逝。

原本考古隊認為, 李氏家族作為當地的豪門望族, 李汝節和子孫又都在朝為官, 這座保存完好的墓中一定有非常豐厚的隨葬品。 可發掘結果卻讓考古隊員有些失望,兩座墓中出土的金銀玉器很少,相反墓中卻出土的大量的文房用品,比如墓室中堆積如山的宣紙。

對此歷史專家表示,明朝時期,江浙地區文風盛行,文人雅士喜好風雅,不追求厚葬之風,因此大部分墓葬中多以隨葬文房用品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地區很少發生盜墓事件。而李氏家族作為當地有名的書香世家,自然繼承了這種良好的傳統。

在清理完李汝節的棺木後,考古隊又對他夫人的棺木進行了清理,沒想到棺中出土的一件文物竟然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為上蓋和下褐兩部分組成,上蓋略大於下褐。為了在使用時防止滑落,工匠特意將其做成了凹凸的齒輪形,結果這一造型,像極了500年後的啤酒瓶蓋。

隨後專家還指出,在銀香盒的蓋面上,有一個陰刻的“香”字,並且現代啤酒瓶蓋上的褶皺是21個,而銀香盒的褶皺有19個,所以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的確是正經八百的文物,是有很高歷史和文化價值的。

這次展覽涵蓋從遠古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出土自嘉定的100多件文物標本。這個啤酒蓋是明朝的東西,是一個銀香盒,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有網友發文,曬出了嘉定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回復和照片。是2007年在一個家族墓裡出土的明代銀香盒,是古代女性隨身攜帶的香粉妝具。

換個角度看,其實和啤酒瓶蓋還是略微不同的,而且蓋頂寫著一個香字。

至於那個和啤酒瓶很像的文物,確實是一個酒瓶,不過是元代的琉璃酒瓶,現藏于西安博物院。而那個喝啤酒的玻璃杯子,就更神奇了,它是一個戰國水晶杯。是戰國晚期的水晶器皿,1990年出土於杭州半山鎮石塘村。

2000多年前的水晶杯竟然和現在的水杯如此相似,這也是讓很多人震驚的地方。甚至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穿越的證據。

實際上,這些只是古人在器皿設計上和現代工業設計上的一種巧合。說是穿越,也是它們確實很有意思。

類似的“穿越神器”還有不少。比如三星堆出土的太陽輪青銅器,就和現在的汽車方向盤神似。

還有安徽博物院藏的銅雲紋五柱器,看起來有點像香爐上插香的造型,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樂器。但很多人看這件文物,第一個想到的是路由器。

還有一幅敦煌莫高窟第17窟近仕女像圖(下圖是摹本),圖中的仕女有一個包包掛在書上,樣子和現代女性的包包非常相似。

還有一件是收藏於揚州博物館的一件青銅卡尺,這件文物是王莽時期的卡尺,形狀和結構和現在的卡尺基本上一致。

可發掘結果卻讓考古隊員有些失望,兩座墓中出土的金銀玉器很少,相反墓中卻出土的大量的文房用品,比如墓室中堆積如山的宣紙。

對此歷史專家表示,明朝時期,江浙地區文風盛行,文人雅士喜好風雅,不追求厚葬之風,因此大部分墓葬中多以隨葬文房用品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地區很少發生盜墓事件。而李氏家族作為當地有名的書香世家,自然繼承了這種良好的傳統。

在清理完李汝節的棺木後,考古隊又對他夫人的棺木進行了清理,沒想到棺中出土的一件文物竟然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為上蓋和下褐兩部分組成,上蓋略大於下褐。為了在使用時防止滑落,工匠特意將其做成了凹凸的齒輪形,結果這一造型,像極了500年後的啤酒瓶蓋。

隨後專家還指出,在銀香盒的蓋面上,有一個陰刻的“香”字,並且現代啤酒瓶蓋上的褶皺是21個,而銀香盒的褶皺有19個,所以李汝節夫人墓中出土的銀香盒的確是正經八百的文物,是有很高歷史和文化價值的。

這次展覽涵蓋從遠古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出土自嘉定的100多件文物標本。這個啤酒蓋是明朝的東西,是一個銀香盒,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有網友發文,曬出了嘉定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回復和照片。是2007年在一個家族墓裡出土的明代銀香盒,是古代女性隨身攜帶的香粉妝具。

換個角度看,其實和啤酒瓶蓋還是略微不同的,而且蓋頂寫著一個香字。

至於那個和啤酒瓶很像的文物,確實是一個酒瓶,不過是元代的琉璃酒瓶,現藏于西安博物院。而那個喝啤酒的玻璃杯子,就更神奇了,它是一個戰國水晶杯。是戰國晚期的水晶器皿,1990年出土於杭州半山鎮石塘村。

2000多年前的水晶杯竟然和現在的水杯如此相似,這也是讓很多人震驚的地方。甚至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穿越的證據。

實際上,這些只是古人在器皿設計上和現代工業設計上的一種巧合。說是穿越,也是它們確實很有意思。

類似的“穿越神器”還有不少。比如三星堆出土的太陽輪青銅器,就和現在的汽車方向盤神似。

還有安徽博物院藏的銅雲紋五柱器,看起來有點像香爐上插香的造型,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樂器。但很多人看這件文物,第一個想到的是路由器。

還有一幅敦煌莫高窟第17窟近仕女像圖(下圖是摹本),圖中的仕女有一個包包掛在書上,樣子和現代女性的包包非常相似。

還有一件是收藏於揚州博物館的一件青銅卡尺,這件文物是王莽時期的卡尺,形狀和結構和現在的卡尺基本上一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