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早期歷史的馬來西亞都受到哪些國家的影響?

馬來西亞的國土由東、西兩部分組成, 而且這兩部分中間隔著一個遙遠的中國南海。 大家有興趣可以打開地圖看下:西邊這一部分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只隔了一道很窄的海峽(即柔佛海峽)。

東邊這一部分(沙巴、砂拉越兩州)與印度尼西亞共處一個島嶼——加里曼丹島。 而這個加里曼丹島就是史書里的婆羅洲, 想必大家在歷史課本中都讀到過這個名詞。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 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 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 從7世紀到14世紀, 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 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 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 三佛齊覆滅后不久,

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

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 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 伊斯蘭文化對于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16世紀末, 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 透過錫的出口, 霹靂變得富強起來。 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 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 1571年西班牙占領馬尼拉。

這段期間, 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 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 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 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 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

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 具防潮作用。

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 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 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涌入馬來人的世界, 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 后來則是華人。

東南亞的幾個島嶼國家, 早期都是歐洲幾個國家的殖民地, 在二戰后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奔潰, 這些殖民的國家開啟了獨立化浪潮。

1945年, “新馬”作為整體實現了從殖民地向獨立國家的和平轉變, 完成了國家機構、民主體制的初步構建。 但是接下來由于各種復雜因素作用下,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道揚鑣, 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從脫離殖民管控到“新馬”的分分合合, 馬來西亞實現真正意義上獨立的背后, 那些本來屬于殖民地獨立的積極動力:譬如民族主義、身份認同乃至國家意識等等, 接下來都成了“新馬”分離的矛盾根源。

為什么英國能夠很順利的統治海峽殖民地三個地區?

馬來半島上主要是這些地方都以移民居多, 大多是來自亞洲南方的移民, 當時并未形成政治組織和團體, 而馬來人又無法管理這些移民。

海峽殖民地的建立奠定了英國在遠東的霸權, 不過英國政府的霸權開始只對針對貿易, 對馬來半島內地各邦采取不干涉政策。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 對原料市場的需求增大,英國才由資源轉移到干涉半島內部的政策和事務。這一干涉不要緊,因為內部爭斗的擴大化,馬來半島中部的4個州全部變成了英國的保護管轄地

英國分政區統治,實際上是分離政策英國人在取得“四州府”的統治權后,進而取得了“五州府”的統治權,也就是把權力擴大化,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

英國在馬來亞設立了各種形式、不同級別的立法會議,但殖民地總督和各級駐扎官對殖民地和保護國的重大問題,始終擁有絕對的決定權。

英國殖民統治引發了當地民眾的不滿,20世紀初,馬來亞掀起了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馬來亞的政治運動具有明顯的分散性、種族性和外向性。

加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短暫的侵入,后來英國重返馬來亞,為了護住自己的利益,前后施行了多種政策:從“馬來亞聯盟”到“馬來亞聯合邦”,三大陣營總是被英國殖民當局拉攏來去,造作族群之間矛盾的深化。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占領。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后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后漸漸退守于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

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

后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

獨立后的“新馬”困境,分分合合到徹底分離太平洋戰爭初期,英國在馬來亞,特別是新加坡的軍事慘敗,引發了公眾、國內外媒體對英國殖民政策的抨擊。

英國不得不調整政策,甚至于認為正是戰前的殖民統治存在諸多缺陷,馬來半島的迅速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馬來亞的分散統治方式。

當時英國最大的的目的是打算把新加坡從馬來半島上分離出去,這主要是源于歷史契機:一是馬來人擔心政出新加坡。

二是馬來亞的族群人口比例,馬來人占比更重,但是亞洲南部移民也是一個重大的族群,如果把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合成一個統一的聯邦,移民將成為第一大族群,必然會引來馬來人的不安。

英國感受了極大的壓力,于是不得不轉變態度,選擇偏向于馬來人,向民族主義者做出退讓,放棄了馬來亞聯邦計劃,取而代之的是“馬來亞聯合邦計劃”,維護了蘇丹的權利。“

“新馬”分治到試圖談合,最終又分道揚鑣在英國的“馬來亞聯合邦”此計劃下,新馬依然保持分治,新加坡仍是皇家直轄殖民地。

持續的分治手段以及世界獨立浪潮的掀起,馬來西亞于1957宣布獨立,后來新加坡又在1965年選擇自治。

分開不等于是件壞事,因為突破獨立的重重困境后方能見彩虹新馬分家后,雙方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是兩個唇齒相依國家間的關系卻非一紙分家協議就能了斷清楚的。

馬來西亞獨立發展后,很大層面上都效仿了新加坡的先進調整,特別是對于族群問題的處理。

1971年到1990年是戰后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三大民族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旗鼓相當,但是這都是基于經濟層面獲得的安穩,實際上一旦經濟出現問題,族群的矛盾可能會再次凸顯。

如今的馬來西亞,國力越來越強,我們再也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國家啦!

對原料市場的需求增大,英國才由資源轉移到干涉半島內部的政策和事務。這一干涉不要緊,因為內部爭斗的擴大化,馬來半島中部的4個州全部變成了英國的保護管轄地

英國分政區統治,實際上是分離政策英國人在取得“四州府”的統治權后,進而取得了“五州府”的統治權,也就是把權力擴大化,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

英國在馬來亞設立了各種形式、不同級別的立法會議,但殖民地總督和各級駐扎官對殖民地和保護國的重大問題,始終擁有絕對的決定權。

英國殖民統治引發了當地民眾的不滿,20世紀初,馬來亞掀起了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馬來亞的政治運動具有明顯的分散性、種族性和外向性。

加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短暫的侵入,后來英國重返馬來亞,為了護住自己的利益,前后施行了多種政策:從“馬來亞聯盟”到“馬來亞聯合邦”,三大陣營總是被英國殖民當局拉攏來去,造作族群之間矛盾的深化。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占領。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后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后漸漸退守于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

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

后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

獨立后的“新馬”困境,分分合合到徹底分離太平洋戰爭初期,英國在馬來亞,特別是新加坡的軍事慘敗,引發了公眾、國內外媒體對英國殖民政策的抨擊。

英國不得不調整政策,甚至于認為正是戰前的殖民統治存在諸多缺陷,馬來半島的迅速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馬來亞的分散統治方式。

當時英國最大的的目的是打算把新加坡從馬來半島上分離出去,這主要是源于歷史契機:一是馬來人擔心政出新加坡。

二是馬來亞的族群人口比例,馬來人占比更重,但是亞洲南部移民也是一個重大的族群,如果把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合成一個統一的聯邦,移民將成為第一大族群,必然會引來馬來人的不安。

英國感受了極大的壓力,于是不得不轉變態度,選擇偏向于馬來人,向民族主義者做出退讓,放棄了馬來亞聯邦計劃,取而代之的是“馬來亞聯合邦計劃”,維護了蘇丹的權利。“

“新馬”分治到試圖談合,最終又分道揚鑣在英國的“馬來亞聯合邦”此計劃下,新馬依然保持分治,新加坡仍是皇家直轄殖民地。

持續的分治手段以及世界獨立浪潮的掀起,馬來西亞于1957宣布獨立,后來新加坡又在1965年選擇自治。

分開不等于是件壞事,因為突破獨立的重重困境后方能見彩虹新馬分家后,雙方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是兩個唇齒相依國家間的關系卻非一紙分家協議就能了斷清楚的。

馬來西亞獨立發展后,很大層面上都效仿了新加坡的先進調整,特別是對于族群問題的處理。

1971年到1990年是戰后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三大民族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旗鼓相當,但是這都是基于經濟層面獲得的安穩,實際上一旦經濟出現問題,族群的矛盾可能會再次凸顯。

如今的馬來西亞,國力越來越強,我們再也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國家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