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運桿時,能夠始終保持直線,出桿時手腕就「外拐」,這是什麼原因?(滿滿的全是乾貨)

最近, 有許多球友問我:運桿時, 能夠做到小臂前送和後擺時, 保持直線狀態, 但就是在出桿時, 皮頭接觸主球的瞬間, 手腕就會「外拐」, 將球桿「引向」擊球線一側,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還有一位好友問我:為什麼打半臺範圍內的球, 出桿很直, 球能進袋, 但是到了遠臺進攻, 進球率會降低很多, 而且發現手腕也有「拐」的現象, 這是怎麼回事?

通過上述問題的描述, 歸納出一個核心問題, 就是:怎麼解決「腕向」的問題?

一、撞球的運動原理從化繁為簡的角度理解撞球, 它應該是這樣子的:

1、一顆球在運動的過程中, 撞擊到另外一顆球,

並把此球撞進袋口, 而它, 則因相撞發生變化:能量損耗, 方向偏離。 我們把主動撞擊的這顆球稱為「主球」, 被動受撞的那顆球稱為「目標球」;

2、主球和目標球相撞, 要想讓目標球進袋, 有且只有一個撞擊點, 我們把這個撞擊點稱作「進球點」;

3、主球的受力大小和擊打點不同, 主球的運動姿態是不同的, 大致分為:滾動、滑動、旋轉三種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 根據主觀需求, 有時候, 這三種運動姿態不是單一形式出現的, 而是滾動+旋轉、滑動+旋轉等複合形式出現的;

4、讓主球以不同的運動姿態撞擊目標球, 在確保目標球進袋的前提下, 運動姿態越單一, 成功率越高, 運動姿態越貼近物理運動規律, 成功率越高。

本屆上海斯諾克大師賽,

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丁俊暉擊球失誤率最多的桿法是——低桿搓球。 究其原因, 是因為丁在上一桿擊打失誤, 造成主球叫位角度過大, 在本次擊打過程中, 既要考慮控制主球, 又要確保目標球進袋, 只能選擇低桿搓球。

關於低桿搓球這一桿法, 龐衛國老師的定義非常準確、貼切:手腕發小力, 桿速根據距離決定, 一般偏慢, 用球桿的皮頭將主球「彈」出去。

主球的運動姿態是:首先是逆向旋轉, 然後受臺尼的摩擦, 以及自身能量的損耗, 漸變為順向旋轉, 在碰撞到目標球後, 主動旋轉的趨勢幾乎消失, 而是以滾動的姿態行進少許距離後停止。 見下圖:

可以看出, 主球的運動姿態包含了:逆向旋轉, 滑動(滑動的姿態是存在的, 只是過程太短, 表現太細微, 不易察覺而已), 順向旋轉, 滾動(滾動是在碰撞之後發生的, 這裡可以不作討論)。

也就是說:低桿搓球是以旋轉+滑動+旋轉的複合姿態完成撞擊的。 它存在兩個方面的風險:一個是主球在反復調整姿態的過程中, 很難有效撞擊到目標球上的進球點;另一方面,

隨著自身能量的損耗, 在撞擊目標球後, 目標球獲得的能量極其稀少, 加之受臺尼摩擦的影響, 目標球的運動姿態極其不穩定, 會「失準」!

因此——

5、主球以最高效的運動姿態去撞擊目標球, 是確保目標球進袋唯一的明智選擇!

從化簡為繁的角度理解撞球, 它應該是這樣的:

1、目標球是因為主球的有效撞擊進袋的;

2、主球的運動姿態是球桿實施擊打得來的;

3、唯一接觸球桿的身體部位是手掌;

4、手掌產生力量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手掌的肌肉組織群, 一個是來自於小臂;

5、小臂的擺動是大臂帶動引導的;

6、大臂的發力基礎來自於腰;

7、腰部發力是大腿傳送上來的;

8、大腿的發力是從小腿傳送來的;

9、小腿的發力是從腳掌來的……

這麼一段看似「廢話」的推論, 只想告訴大家一件事:習慣了「站位瞄準」的我們應該懂得, 站位是發力的關鍵, 而不是為了瞄準!

上述的九大因素是構成我們完整的發力體系。 在撞球運動中, 充分調動我們的發力體系, 是確保我們成功一擊的核心保障, 因此, 我們有必要從新認識我們的發力體系。

二、透視我們的發力體系

1、在撞球擊打過程中, 支撐我們身體重量的有三個部位(特殊情況下, 單腳支撐擊球的, 不在本討論話題中):雙腳和左手。

a、雙腳的站立角度不同, 會導致我們身體的重心不同。 我所瞭解的有兩種:一個是在右側腰部, 一個是在左側胸部。 需要提醒的是:以身體的重心線作為瞄準的參考依據, 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嘗試!

b、很久很久以前,我對右腿直立站位產生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認識,那就是把重心偏右,錯誤的理解為:是把身體重量的絕大部分交給右腿來承擔!

也就是說,以這樣的姿勢擊球是非常痛苦的。我們的身體,會在本能的驅使下,不自覺地選擇逃避:首先是身體的上半身就像「麻袋」一樣壓迫著自己的右腿,時間長了,「重心」會進一步下降,甚至會偏移到一側,導致擊球時,球桿沒有一個足夠運行的空間,出桿自然會「歪」;

其次,左臂會「繃勁」。左臂一旦「繃勁」,整個身體也會「繃勁」,那麼右手無論是運桿,還是送桿都是困難的;

再次,由於身體下壓,「重心」下降,會壓迫我們的前胸,導致呼吸困難,進而會發現視線模糊,很難看到目標球的位置和角度,更不用說是能夠看到目標球上的進球點——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長臺打不準的原因之一!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利用我們的左腳呢?

c、左腿雖然是彎曲的,但它依然是支撐身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左腿用力支撐,可以減輕右腿和左臂的負擔,可以讓手架輕鬆的前後左右移動,也可以讓整個身體放鬆下來,這樣以來,右臂就會有足夠的靈活度保證一系列的打擊動作得以實施。

在我看來,雙腳有力地「抓住」地面,雙腿主動承擔身體的重量,並且分配均勻,那麼,我們身體的上半身就可以如淩空翱翔的老鷹,我們的雙臂則是揮動有力的翅膀!

2、事實上,在撞球的打擊過程中,我們一味地強調小臂和手腕的作用,反而忽視了腰部的存在。也許只有大力沖球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腰部的扭動,把力量極限化地施加於球桿之上。

也許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對抗,我們的腰部又酸又疼,才會第一時間提醒我們:是應該休息一下了。

其實,腰部是連接身體下肢和上肢的紐帶,一套完整的發力體系,離不開腰部的上傳下達。

腰部的作用有下面幾個方面:

a、它起著平衡身體和協調身體的作用。當你雙腳跨立,雙手背後,慢慢彎腰俯身的時候,左右移動腰部,哪個點可以讓你的整個身體感覺到最協調、最穩定的時候,這個點就是你的重心點。通過重心點可以找到你擊球的合適角度。

還有一個方法:雙腳跨立,右手持桿,桿頭搭在左手手架點上,俯身到球臺上,以腰部為軸,從身體的左側往右側移動(類似於畫扇面),邊移動邊試桿,總有一個點的位置,你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非常協調。你反復長運桿或者短運桿,都會感覺到非常舒適,那麼,這個點,就是你的重心點。從這個點的位置水準往前方送桿,會感覺到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引導你的力量作用在球桿上,這條線我把它稱作是重心線。

假如你打了一段時間的撞球後,不得不站起身整理自己的褲子時,你的重心線極有可能「歪」了。

b、我們在打撞球的時候,會深刻的體會到:當皮頭觸及主球的時候,主球的反作用力會通過球桿回饋回來,而且,給主球施加的力越大,主球的反作用力就會越強。

如果你的手腕和掌心感覺到了這個反作用力,那說明你是用手腕發力的;如果你的小臂感覺到了這個反作用力,那說明你是用小臂發力的;

如果主球的反作用力通過球桿、手腕、小臂、大臂的傳導,最終回饋到你的腰部——重心線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

c、假如,你能穩定住自己的重心線,也就意味著你能穩住自己的身體;假如,你能穩住自己的身體在做一系列的活動而絲毫沒有感覺到呼吸困難時,也就意味著你的發力體系是完整的、健全的,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你有一個強而有力、久而不衰的腰!

3、曾經有那麼一瞬間,我不會打球了。

我很小心地俯身,很認真地運桿,很仔細地盯著目標球,可是——我不會動了!

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夠把球桿從身後送出去!?

直到有一天,我的老師傅文政先生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大臂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力量,調整球桿水準。

肱二頭肌在收縮的時候,非常不容易感覺和分辨這個力量,只能夠感覺到手肘向頭部靠近,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個力量非常的不明顯。打撞球的人,不容易利用這個部位,所以才會造成發力不完整的原因。因此,練習肱二頭肌的動作,就是打通撞球技術的任督二脈。

利用肱二頭肌來啟動發力,就可以為後面的動作部位提供非常大的分解重組能力。

4、大臂和小臂,是給球桿施加力量的重要動作部位,它的方向感非常明顯,且不容易發生偏離。

在《打撞球怎麼才能出桿直》一文中,我著重闡述了小臂的作用,這裡不再贅述。

需要強調兩點:

a、我們的身體姿勢做任何的調整,都是以「臂向」為基準,都是為了臂向服務的;

b、雖然小臂的發力比手腕突出,但是,它的提速能力遠遜於手腕。

5、就像前面談到的那樣,手腕的發力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它的提速是最快的。我的一個朋友打球,幾乎是拿手腕打球的,隨便一個甩腕,就可以打出很強烈的桿法來。

但是,由於手腕的靈活性太強,幾乎沒有穩定的方向感,所以,很難被控制,這就導致了我們對主球的打點往往很難做到精準。

包括我在內的有些球友,曾經選擇單純的放棄手腕的作用。一種情況是固定手腕,只是通過小臂的作用對球桿施力,但是由於桿速不夠,導致有些球打不出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放棄手腕的作用,通過球桿的自重實施打擊。儘管這樣打,照樣可以打出很有說服力的球,但是它失去了我們追求撞球的精神內涵。

三、如何有效的使用我們的手腕?

根據傅文政老師的研究,他在「分段發力」練習中,特意設計了兩個科目,即:滿弓練習和滿把練習。

1、滿弓練習滿弓練習的動作要領是:持桿手的小臂盡可能回拉到最後方,手腕完全向後翻轉,見下圖:

然後,在大臂的牽引下,小臂往前送桿,在球桿皮頭接觸主球之前,維持手腕翻轉狀態,見下圖:

球桿皮頭接觸主球時,也就是小臂從後方擺動到垂直位置時,在小臂的引導下,手腕順勢前翻。為了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即使主球脫離球桿皮頭撞擊,小臂依然向前延伸,這個過程,也就是手腕完成前翻的過程,見下圖:

個人心得:在剛開始的練習過程中,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主球的打點極難控制,也就是本文標題談到的,「腕向」問題很難把握。具體來說,球桿皮頭在擠壓主球時,手架點位置的肌肉會明顯地感覺到球桿旋轉,或者說是「擰桿了」。這就說明,我在這一次擊打過程中「轉腕」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手腕從後向前翻轉過程中,會出現「揚桿」的現象,亦即球桿脫離手架點。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作「甩腕」。

針對這兩種情況,傅文政老師一個字就把問題迎刃而解了,那就是:慢!

a、當我們的整個擊打過程慢下來後,我們就會有充足的時間感知自己的每一個動作細節,以及球桿在不同時間段和身體部位的對應關係;

b、球桿慢慢的回拉,可以讓身體對這次擊打準備的更充分。

在整個動作處於慢的狀態下,我把球桿換做架桿,架桿前段的十字頭平放在桌面上。在運桿、送桿過程中,我的手腕去完成後翻、前翻的動作。

如果在手腕動作的某一個節點,十字頭的一側要離開桌面,就說明這個節點手腕的動作是不對的,那就需要調整腕向,直到十字頭依然能夠在桌面上流暢滑動為止。

需要用心記憶的是:在確保架桿的十字頭在桌面滑動時,手腕在不同節點動作時接觸球桿的肌肉部位。這樣以來,你就會清楚地感知到手腕作用球桿的接觸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就能構成屬於你自己的、正確的「腕向」!

這項工作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歸類、整理。即使你今天做到了,也許明天就會忘記,因此,需要反復的練習,多次的記憶,直到鞏固為止。

手腕的前後方向明確後,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手腕從後翻轉成前翻時,出現「揚桿」現象。因為,這個動作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對主球的「瞄低打高」。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通過手肘點的調整,來彌補手腕轉腕時造成的球桿無法水準出桿的情況。

這裡需要做一個說明:我在這裡談到的「揚桿」現象是手腕翻腕造成的,不是球桿擊打完主球後,由於主球對球桿的反作用力影響而造成的「揚桿」現象。

滿弓練習的意義在於:根據自身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舒展自己的擊球動作,利用手腕的「牽引」來實施球桿對主球的擊打。在這一擊打過程中,你會很清晰地感受到:

a、雙腳站立的位置是否會支持你身體上身的動作;

b、身體重心的角度是否會引導你的臂向、腕向;

c、腕向會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球桿水準向前作用。

2、滿把練習正如前面談到的那樣,滿弓練習的意義是為了最大程度地舒展自己的擊球動作,而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我們能夠熟練掌握這種完整發力的方法後,就需要進一步修正動作,以達到高效應用之目的。見下圖:

我們在發力擊打時,利用虎口握桿的方式,可以給主球強烈的旋轉,但方向性不容易受控;利用整個手掌握桿,可以提高出桿的穩定性,但腕力受限制,很難打出強烈的旋轉球,因此,利用中指扣住球桿的方式擊球,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能夠使用腕力。見下圖:

這樣的好處是:不需要刻意翻腕,只需要改變球桿在手掌內部的位置即可。

上圖左示意:球桿從最後方開始出桿,是前掌握桿,在小臂趨於垂直、球桿快要接觸主球時,依然維持此狀態;在球桿皮頭接觸到主球,並開始給主球擠壓施力的時候,前掌握桿變成後掌握桿,一直到擊球結束。

上圖右示意:這是球桿回拉時候握桿的狀態,不再贅述。

我們在看比賽的時候,習慣了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描述大師們的握桿動作,並以此分類,比如:羅尼.奧沙利文是什麼樣,史蒂夫.亨得利是什麼樣,而馬克.艾倫又是什麼樣。事實上,這樣粗糙的分類沒有絲毫意義,因為,即使他們的握桿方式有所區別,但發力的特點卻是殊途同歸。

畢竟,這些大師們手裡的「功夫」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

我們唯一能夠觀察到的是,通過他們打出去的球——結果,來反推他們打球時的發力方式——細節。

個人心得:剛開始進行滿把練習時,很不得要領,拿上球桿趴在球臺上,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尤其是「前掌變後掌」,總是顧此失彼,心裡非常迷茫。

直到有一天在家裡打掃衛生,我拿著拖把拖地,忽然想起滿把練習的動作要領,於是特別留意手上的動作:由於拖把是有重量的,所以要把拖把拽回來,就需要用手腕用力(後掌握),然後大臂牽引小臂,才能把拖把「拽」回來(變成前掌握);當要把拖把推出去,就需要大臂牽引小臂用力(前掌握),當手肘略平後,手掌順勢把拖把「推」出去(前掌握自然變成後掌握)。

我反復記憶拖地時手掌在拖把上的位置轉換,尤其是注意這個過程中的具體細節,然後回到球房,手拿球桿重複拖地時的感覺,居然成功了!!

友情提示:用拖把拖地,特別能糾正你「腕向」的偏差,而且還能為家庭盡一份綿力,何樂而不為呢?

b、很久很久以前,我對右腿直立站位產生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認識,那就是把重心偏右,錯誤的理解為:是把身體重量的絕大部分交給右腿來承擔!

也就是說,以這樣的姿勢擊球是非常痛苦的。我們的身體,會在本能的驅使下,不自覺地選擇逃避:首先是身體的上半身就像「麻袋」一樣壓迫著自己的右腿,時間長了,「重心」會進一步下降,甚至會偏移到一側,導致擊球時,球桿沒有一個足夠運行的空間,出桿自然會「歪」;

其次,左臂會「繃勁」。左臂一旦「繃勁」,整個身體也會「繃勁」,那麼右手無論是運桿,還是送桿都是困難的;

再次,由於身體下壓,「重心」下降,會壓迫我們的前胸,導致呼吸困難,進而會發現視線模糊,很難看到目標球的位置和角度,更不用說是能夠看到目標球上的進球點——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長臺打不準的原因之一!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利用我們的左腳呢?

c、左腿雖然是彎曲的,但它依然是支撐身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左腿用力支撐,可以減輕右腿和左臂的負擔,可以讓手架輕鬆的前後左右移動,也可以讓整個身體放鬆下來,這樣以來,右臂就會有足夠的靈活度保證一系列的打擊動作得以實施。

在我看來,雙腳有力地「抓住」地面,雙腿主動承擔身體的重量,並且分配均勻,那麼,我們身體的上半身就可以如淩空翱翔的老鷹,我們的雙臂則是揮動有力的翅膀!

2、事實上,在撞球的打擊過程中,我們一味地強調小臂和手腕的作用,反而忽視了腰部的存在。也許只有大力沖球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腰部的扭動,把力量極限化地施加於球桿之上。

也許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對抗,我們的腰部又酸又疼,才會第一時間提醒我們:是應該休息一下了。

其實,腰部是連接身體下肢和上肢的紐帶,一套完整的發力體系,離不開腰部的上傳下達。

腰部的作用有下面幾個方面:

a、它起著平衡身體和協調身體的作用。當你雙腳跨立,雙手背後,慢慢彎腰俯身的時候,左右移動腰部,哪個點可以讓你的整個身體感覺到最協調、最穩定的時候,這個點就是你的重心點。通過重心點可以找到你擊球的合適角度。

還有一個方法:雙腳跨立,右手持桿,桿頭搭在左手手架點上,俯身到球臺上,以腰部為軸,從身體的左側往右側移動(類似於畫扇面),邊移動邊試桿,總有一個點的位置,你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非常協調。你反復長運桿或者短運桿,都會感覺到非常舒適,那麼,這個點,就是你的重心點。從這個點的位置水準往前方送桿,會感覺到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引導你的力量作用在球桿上,這條線我把它稱作是重心線。

假如你打了一段時間的撞球後,不得不站起身整理自己的褲子時,你的重心線極有可能「歪」了。

b、我們在打撞球的時候,會深刻的體會到:當皮頭觸及主球的時候,主球的反作用力會通過球桿回饋回來,而且,給主球施加的力越大,主球的反作用力就會越強。

如果你的手腕和掌心感覺到了這個反作用力,那說明你是用手腕發力的;如果你的小臂感覺到了這個反作用力,那說明你是用小臂發力的;

如果主球的反作用力通過球桿、手腕、小臂、大臂的傳導,最終回饋到你的腰部——重心線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

c、假如,你能穩定住自己的重心線,也就意味著你能穩住自己的身體;假如,你能穩住自己的身體在做一系列的活動而絲毫沒有感覺到呼吸困難時,也就意味著你的發力體系是完整的、健全的,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你有一個強而有力、久而不衰的腰!

3、曾經有那麼一瞬間,我不會打球了。

我很小心地俯身,很認真地運桿,很仔細地盯著目標球,可是——我不會動了!

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夠把球桿從身後送出去!?

直到有一天,我的老師傅文政先生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大臂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力量,調整球桿水準。

肱二頭肌在收縮的時候,非常不容易感覺和分辨這個力量,只能夠感覺到手肘向頭部靠近,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個力量非常的不明顯。打撞球的人,不容易利用這個部位,所以才會造成發力不完整的原因。因此,練習肱二頭肌的動作,就是打通撞球技術的任督二脈。

利用肱二頭肌來啟動發力,就可以為後面的動作部位提供非常大的分解重組能力。

4、大臂和小臂,是給球桿施加力量的重要動作部位,它的方向感非常明顯,且不容易發生偏離。

在《打撞球怎麼才能出桿直》一文中,我著重闡述了小臂的作用,這裡不再贅述。

需要強調兩點:

a、我們的身體姿勢做任何的調整,都是以「臂向」為基準,都是為了臂向服務的;

b、雖然小臂的發力比手腕突出,但是,它的提速能力遠遜於手腕。

5、就像前面談到的那樣,手腕的發力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它的提速是最快的。我的一個朋友打球,幾乎是拿手腕打球的,隨便一個甩腕,就可以打出很強烈的桿法來。

但是,由於手腕的靈活性太強,幾乎沒有穩定的方向感,所以,很難被控制,這就導致了我們對主球的打點往往很難做到精準。

包括我在內的有些球友,曾經選擇單純的放棄手腕的作用。一種情況是固定手腕,只是通過小臂的作用對球桿施力,但是由於桿速不夠,導致有些球打不出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放棄手腕的作用,通過球桿的自重實施打擊。儘管這樣打,照樣可以打出很有說服力的球,但是它失去了我們追求撞球的精神內涵。

三、如何有效的使用我們的手腕?

根據傅文政老師的研究,他在「分段發力」練習中,特意設計了兩個科目,即:滿弓練習和滿把練習。

1、滿弓練習滿弓練習的動作要領是:持桿手的小臂盡可能回拉到最後方,手腕完全向後翻轉,見下圖:

然後,在大臂的牽引下,小臂往前送桿,在球桿皮頭接觸主球之前,維持手腕翻轉狀態,見下圖:

球桿皮頭接觸主球時,也就是小臂從後方擺動到垂直位置時,在小臂的引導下,手腕順勢前翻。為了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即使主球脫離球桿皮頭撞擊,小臂依然向前延伸,這個過程,也就是手腕完成前翻的過程,見下圖:

個人心得:在剛開始的練習過程中,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主球的打點極難控制,也就是本文標題談到的,「腕向」問題很難把握。具體來說,球桿皮頭在擠壓主球時,手架點位置的肌肉會明顯地感覺到球桿旋轉,或者說是「擰桿了」。這就說明,我在這一次擊打過程中「轉腕」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手腕從後向前翻轉過程中,會出現「揚桿」的現象,亦即球桿脫離手架點。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作「甩腕」。

針對這兩種情況,傅文政老師一個字就把問題迎刃而解了,那就是:慢!

a、當我們的整個擊打過程慢下來後,我們就會有充足的時間感知自己的每一個動作細節,以及球桿在不同時間段和身體部位的對應關係;

b、球桿慢慢的回拉,可以讓身體對這次擊打準備的更充分。

在整個動作處於慢的狀態下,我把球桿換做架桿,架桿前段的十字頭平放在桌面上。在運桿、送桿過程中,我的手腕去完成後翻、前翻的動作。

如果在手腕動作的某一個節點,十字頭的一側要離開桌面,就說明這個節點手腕的動作是不對的,那就需要調整腕向,直到十字頭依然能夠在桌面上流暢滑動為止。

需要用心記憶的是:在確保架桿的十字頭在桌面滑動時,手腕在不同節點動作時接觸球桿的肌肉部位。這樣以來,你就會清楚地感知到手腕作用球桿的接觸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就能構成屬於你自己的、正確的「腕向」!

這項工作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歸類、整理。即使你今天做到了,也許明天就會忘記,因此,需要反復的練習,多次的記憶,直到鞏固為止。

手腕的前後方向明確後,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手腕從後翻轉成前翻時,出現「揚桿」現象。因為,這個動作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對主球的「瞄低打高」。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通過手肘點的調整,來彌補手腕轉腕時造成的球桿無法水準出桿的情況。

這裡需要做一個說明:我在這裡談到的「揚桿」現象是手腕翻腕造成的,不是球桿擊打完主球後,由於主球對球桿的反作用力影響而造成的「揚桿」現象。

滿弓練習的意義在於:根據自身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舒展自己的擊球動作,利用手腕的「牽引」來實施球桿對主球的擊打。在這一擊打過程中,你會很清晰地感受到:

a、雙腳站立的位置是否會支持你身體上身的動作;

b、身體重心的角度是否會引導你的臂向、腕向;

c、腕向會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球桿水準向前作用。

2、滿把練習正如前面談到的那樣,滿弓練習的意義是為了最大程度地舒展自己的擊球動作,而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我們能夠熟練掌握這種完整發力的方法後,就需要進一步修正動作,以達到高效應用之目的。見下圖:

我們在發力擊打時,利用虎口握桿的方式,可以給主球強烈的旋轉,但方向性不容易受控;利用整個手掌握桿,可以提高出桿的穩定性,但腕力受限制,很難打出強烈的旋轉球,因此,利用中指扣住球桿的方式擊球,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能夠使用腕力。見下圖:

這樣的好處是:不需要刻意翻腕,只需要改變球桿在手掌內部的位置即可。

上圖左示意:球桿從最後方開始出桿,是前掌握桿,在小臂趨於垂直、球桿快要接觸主球時,依然維持此狀態;在球桿皮頭接觸到主球,並開始給主球擠壓施力的時候,前掌握桿變成後掌握桿,一直到擊球結束。

上圖右示意:這是球桿回拉時候握桿的狀態,不再贅述。

我們在看比賽的時候,習慣了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描述大師們的握桿動作,並以此分類,比如:羅尼.奧沙利文是什麼樣,史蒂夫.亨得利是什麼樣,而馬克.艾倫又是什麼樣。事實上,這樣粗糙的分類沒有絲毫意義,因為,即使他們的握桿方式有所區別,但發力的特點卻是殊途同歸。

畢竟,這些大師們手裡的「功夫」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

我們唯一能夠觀察到的是,通過他們打出去的球——結果,來反推他們打球時的發力方式——細節。

個人心得:剛開始進行滿把練習時,很不得要領,拿上球桿趴在球臺上,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尤其是「前掌變後掌」,總是顧此失彼,心裡非常迷茫。

直到有一天在家裡打掃衛生,我拿著拖把拖地,忽然想起滿把練習的動作要領,於是特別留意手上的動作:由於拖把是有重量的,所以要把拖把拽回來,就需要用手腕用力(後掌握),然後大臂牽引小臂,才能把拖把「拽」回來(變成前掌握);當要把拖把推出去,就需要大臂牽引小臂用力(前掌握),當手肘略平後,手掌順勢把拖把「推」出去(前掌握自然變成後掌握)。

我反復記憶拖地時手掌在拖把上的位置轉換,尤其是注意這個過程中的具體細節,然後回到球房,手拿球桿重複拖地時的感覺,居然成功了!!

友情提示:用拖把拖地,特別能糾正你「腕向」的偏差,而且還能為家庭盡一份綿力,何樂而不為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