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個「笑話」,寶馬「M5」狠推輕量化版本

「M5」是何種元素, 相信在寶馬車迷中問這個問題如同廢話, 誰不知道M5在BMW的陣營裡地位僅此于1978年的M1, 也是第一款掛上「M徽章」的車型。 但這個只是關于車型上的說辭, 但如果從寶馬的發展史看待, M5誕生的另一層含義則是關于另外一個行銷策略的決策性話題了。 至于「CS」, 其誕生時間比5系的始祖車系「New Class」出現得更早, 首款使用「CS」車名尾碼的型號是1961年在柏林車展上發佈的3200 CS, 之後CS這個名號幾乎就成了寶馬高性能型號的第二把交椅般存在, 其地位僅次于附帶徹底輕量化工序的CSL。

最早的M5系列車型可以追溯到1980年推出的M535i(E12)和1984年在E28小改款後才正式的第一款被命名為「M5」的E28S上, 作為第一輛正式掛上「M」標記的車型系列, M5對于70年代以後的世界車壇發展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競速領域、或者說以極速為目標的量產車榮譽式競賽, 在M535i和M5出現之前, 什麼「最快四門轎車」這樣的Slogan是從未出現過的,
真要比加速、比極速的話, 大家拉臺跑車出來、到賽道上拼個高低即可, 所以當時的賽車和跑車在民用銷售市場上是一種幾乎等價的通貨, 四門轎車想要跟它們競賽這類硬指標如同以卵擊石。 但剛從危機中走出來, 靠著New Class車系起死回生的寶馬, 在財政根基剛穩固後, 也曾想過推出輛真正意義的跑車跟對手們一較高下, 但M1才商業角度上看是失敗的, 寶馬也看清楚了, 即便是找到了當時已經稍具名氣的Lamborghini合作, 也依然拼不過Ferrari、De Tomaso這類品牌, 更別說依然帶著「緊箍咒」的Mercedes都能造出C111這樣的驚世之作了。 在自知暫無這個實力、但又想將一直奉行的高性能、改裝等行銷手段放到民用車, 那麼將一臺有別于當時造車傳統的大排量引擎放到一輛與之不太相稱的行政級轎車上又會得出什麼市場反響呢?無論M535i還是後面的M5,
此次嘗試顯然是成功的。

圖:這是第一款掛上M徽章的量產改裝車M535i, 在機械配置方面它很保守, 僅僅是提供一臺降了級的M88引擎,

但它卻一次打開了一扇窗, 看到了原來只要好好造四門轎車也是能挑戰純種跑車的路子, 為日後M5、M3等做了有益的嘗試。

圖:代號E28S的M5于1985年在阿姆斯特丹車展上推出, 寶馬原本只準備以限量500臺的方式出售, 但訂單決定了它被迫成為了一臺量產車, 至1987年停產時一共生產了2241輛。

當中, 前27輛是寶馬自行生產的, VIN前三位代號為WBA, 後面轉由M GmbH生產, 代號WBS。

M5的成功, 在于它炮製了一個名叫「最快量產四門轎車」的競逐, 在M5出現之後, 一邊由自家的M GmbH和準自家的Alpina相互競逐, M5出現後由出現臺Alpina B10 Biturbo(E34)來破紀錄, 另一邊則是通過媒體宣傳, 以引誘其他品牌加入戰團, 首先加入當然是Opel, 他們找來蓮花和告士和夫推出了Lotus Omega, 把當時的M5(E34)比下去, 隨後最高時速記錄又被Alpina B10 Biturbo壓過, 連一向沉實穩重的Mercedes也在1990年推出了一輛與保時捷合作的500E(W124), 在整個90年代至2010年代, 這股大多集中在E級別車型的競逐可謂是精彩紛呈、看得全球車迷如癡如醉。

圖:1989年的Opel Lotus Omega,引擎由告士和夫製作,創造了285 kph的最高時速。

圖:1991年的Alpina B10 Bi-turbo,最大馬力360匹,令其極速高達290 kph,足以叫板同時代的法拉利Testarossa。

圖:1991年Mercedes的500E(W124.036),產量僅有10479輛,代號M119的V8引擎可發出322匹馬力,但極速僅有260 kph,但這不是重點,因為後面的E60 AMG才是看點。

說完了「M5」的歷史意義,再簡單回顧一下「CS」。「CS」最早的定義是Coupe Sport,跟極端的高性能沒有什麼關係;只有到了「CSL」這類帶有Coupe Sport Ligheweight輕量化意味的才跟賽車沾上點兒邊,例如E9。寶馬在二戰後首款被帶上「CS」尾碼的車型是1962年1月推出的3200 CS(Type 532),用以接替賣得並不好的BMW 503,而此車也是BMW最後一款使用非承載式車身結構的車型。3200 CS由當時還在Bertone學習工作的喬治亞羅負責設計,如果遮擋了鬼面罩和車標,相信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就是一輛義大利某廠出品的Coupe,但當時寶馬並沒有能力完成此車的製作,所以車身部分只能交給Baur車身製作公司負責,再由慕尼克寶馬工廠完成最後組裝,3200 CS一共生產過602輛。

圖:這是寶馬首款以CS為尾碼命名的車型3200 CS,也是寶馬最後一款使用非承載式車身的車型,此車由Bertone設計,而已請留意那個尾窗轉角,這次出自喬治亞羅之手,那麼還敢口口聲聲說是「威廉.霍夫邁斯特的創作」?

圖:3200 CS唯一一臺開篷版,它的車主是Herbert Quandt,以感謝它在危機中挽救了BMW AG這家公司。

M5不是一輛雙門Coupe車型,所以輪到M5要推出「CS」尾碼型號時,這個「C」的含義當然不是Coupe了,2013年9月,寶馬在第六代M5(F10)車型上,推出一個比普通M5更為強大的型號名叫M5 Competition,這個「C」的意思是被冠以了競賽的意味,它的最大扭力與普通M5一致,但最大馬力通過更換了排氣系統而增加了15匹,另外懸掛進行了重新調教,降低了10mm;轉向輔助系統的進行過重新設定,以提升操控性能,不過車重依然跟M5的1945公斤相同,換句話說,它追求的並非那種輕盈的操控感,而是商品化的包裝讓M5的準買家多了一個選擇而已。

圖:碳纖維材質的引擎蓋,特別設計了兩個具有使用價值的排氣口,高速時帶走熱量之餘,還通過裝飾告訴你,它是碳纖的。

圖:以CLAR車架平臺的結構設計上,寶馬已經充分掌握了量產化碳纖維構件的製作工藝,所以應用時更得心應手。

圖:M5 CS特有的青銅色塗裝出現在鬼面罩和前翼子板的裝飾上。

圖:後車底部配有不算太過誇張的後擴散器,與尾箱上的擾流板配對使用時可大幅減少高速亂流、車底類真空狀態下也令高速穩定性提升。

時過境遷,2021年1月,寶馬發佈了M5 CS(F90),看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是:怎麼?連M5都推出雙門版這麼有誠意?!不過再看下去,原來是只是自己想多了,五系歷史上出現過雙門版嗎?親! 這次的M5中的「CS」意思是Competition Sport,可以視作是2018年7月推出的M5 Competition的進化版本,而多了個Sport的最大回饋就是減重,寶馬終于意識到M5不能再這麼無休止地為了塑造豪華感而增重下去了,第一代M535i的體重是1391公斤,最大馬力218匹,推重比156.7匹/噸;第二代M5的車重是1465公斤,最大馬力286匹,推重比195.1匹/噸;第三代E34的M5,車重1733公斤、最大馬力315匹,推重比181.9匹/噸;第四代E39的車重1795公斤、400匹,推重比222.8匹/噸;第五代E60車重1830公斤、507匹,推重比277匹/噸;第六代F10車重1945公斤,最大馬力560匹,推重比287.7匹/噸;雖然推重比參數不斷提升,但請切記,推重比跟地心吸力是兩個概念的東西,推重比只能讓它的極速更快,但對于操控性則是地心引力的問題,不然各跑車製造商也不會那麼頭痛了。 2017年的F90因為更換了CLAR車架得以比上代F10減輕15公斤,但M5 Competition還是守不住,還是到了1940公斤,而這款最新的M5 CS一口氣去掉了40公斤贅肉,確實是難能可貴。

圖:內飾部分最大的亮點是紅色的CS字樣讓你無時無刻都記得自己這臺絕非普通M5。

圖:波棍頭上沒有水晶裝飾、也沒有太多花哨。

圖:這兩對四張沒有公佈代工品牌的桶型座椅,椅背及附件使用碳纖維製作,主打輕量化。

圖:是的,可以視為相同的四張,M5 CS的法定載員只有四人,每人一張造型相同的桶型座椅,可謂是誠意十足。

M5 CS是繼2017年M4 CS、2018年M3 CS、2019年M2 CS之後的第四款被冠以Competition Sport含義的車型,也是M5的首次,動力性能不是重點,減重是首要目的,車身使用了大量的碳纖維零部件進行減重,例如碳纖維引擎艙蓋、碳纖維車頂可以降低車輛重心的離地距離,配合比普通M5的133mm和M5 Competition的127mm更低的119mm懸掛設定的離地距離,讓M5 CS的操控性能及高速穩定性能進一步提高。

圖:這是M5首次標配的前後碳陶制動系統,合共為車輛減重23公斤,算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動力系統部分,依然採用2010年便以投入使用的S63B44引擎系列中的第四個改進版本名為S63B44T4,缸徑89mm、衝程88.3mm,單缸排氣量為549.38cc,DOHC配氣機構,並擁有可變氣門升程系統,燃油供應則是缸內直噴;變速箱則是ZF提供的GA8HP75Z自動變速箱,從編號上可知其最大可承受扭力為750牛米,而M5 CS的最大扭力就是750牛米(比普通M5更寬的扭力峰:1800~5950轉),可見寶馬的工程師已基本用盡了這臺變速箱的潛力;全系依然標配的四輪驅動系統,但為了不破壞M5的後驅精神,駕駛模式上仍有2WD可選而變為純後驅模式。制動系統則首先標配了前後碳陶制動系統,但這一組合便為M5 CS減重了23公斤。635匹的最大馬力在6000轉時提供,只需3秒便可破百、電子限速依然是法定的250 kph,解除後的極速為305 kph。

M5 CS已經于2021年1月發佈,3月份開始接受訂單,但它的交車期需要等上12個月,雖然不是限量版、但製作工藝和品控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有車輛均在丁格芬工廠完成。首批車輛已經交給全球各地媒體作測試,而M5 CS的主要目標市場跟過去歷代M5相同,均是北美及歐洲本地,在當地市場售價比普通M5貴三萬多美元,值得嗎?對于那些心中永遠有一個「最快四門轎車」情結的執著準買家,確實值~

圖:1989年的Opel Lotus Omega,引擎由告士和夫製作,創造了285 kph的最高時速。

圖:1991年的Alpina B10 Bi-turbo,最大馬力360匹,令其極速高達290 kph,足以叫板同時代的法拉利Testarossa。

圖:1991年Mercedes的500E(W124.036),產量僅有10479輛,代號M119的V8引擎可發出322匹馬力,但極速僅有260 kph,但這不是重點,因為後面的E60 AMG才是看點。

說完了「M5」的歷史意義,再簡單回顧一下「CS」。「CS」最早的定義是Coupe Sport,跟極端的高性能沒有什麼關係;只有到了「CSL」這類帶有Coupe Sport Ligheweight輕量化意味的才跟賽車沾上點兒邊,例如E9。寶馬在二戰後首款被帶上「CS」尾碼的車型是1962年1月推出的3200 CS(Type 532),用以接替賣得並不好的BMW 503,而此車也是BMW最後一款使用非承載式車身結構的車型。3200 CS由當時還在Bertone學習工作的喬治亞羅負責設計,如果遮擋了鬼面罩和車標,相信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就是一輛義大利某廠出品的Coupe,但當時寶馬並沒有能力完成此車的製作,所以車身部分只能交給Baur車身製作公司負責,再由慕尼克寶馬工廠完成最後組裝,3200 CS一共生產過602輛。

圖:這是寶馬首款以CS為尾碼命名的車型3200 CS,也是寶馬最後一款使用非承載式車身的車型,此車由Bertone設計,而已請留意那個尾窗轉角,這次出自喬治亞羅之手,那麼還敢口口聲聲說是「威廉.霍夫邁斯特的創作」?

圖:3200 CS唯一一臺開篷版,它的車主是Herbert Quandt,以感謝它在危機中挽救了BMW AG這家公司。

M5不是一輛雙門Coupe車型,所以輪到M5要推出「CS」尾碼型號時,這個「C」的含義當然不是Coupe了,2013年9月,寶馬在第六代M5(F10)車型上,推出一個比普通M5更為強大的型號名叫M5 Competition,這個「C」的意思是被冠以了競賽的意味,它的最大扭力與普通M5一致,但最大馬力通過更換了排氣系統而增加了15匹,另外懸掛進行了重新調教,降低了10mm;轉向輔助系統的進行過重新設定,以提升操控性能,不過車重依然跟M5的1945公斤相同,換句話說,它追求的並非那種輕盈的操控感,而是商品化的包裝讓M5的準買家多了一個選擇而已。

圖:碳纖維材質的引擎蓋,特別設計了兩個具有使用價值的排氣口,高速時帶走熱量之餘,還通過裝飾告訴你,它是碳纖的。

圖:以CLAR車架平臺的結構設計上,寶馬已經充分掌握了量產化碳纖維構件的製作工藝,所以應用時更得心應手。

圖:M5 CS特有的青銅色塗裝出現在鬼面罩和前翼子板的裝飾上。

圖:後車底部配有不算太過誇張的後擴散器,與尾箱上的擾流板配對使用時可大幅減少高速亂流、車底類真空狀態下也令高速穩定性提升。

時過境遷,2021年1月,寶馬發佈了M5 CS(F90),看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是:怎麼?連M5都推出雙門版這麼有誠意?!不過再看下去,原來是只是自己想多了,五系歷史上出現過雙門版嗎?親! 這次的M5中的「CS」意思是Competition Sport,可以視作是2018年7月推出的M5 Competition的進化版本,而多了個Sport的最大回饋就是減重,寶馬終于意識到M5不能再這麼無休止地為了塑造豪華感而增重下去了,第一代M535i的體重是1391公斤,最大馬力218匹,推重比156.7匹/噸;第二代M5的車重是1465公斤,最大馬力286匹,推重比195.1匹/噸;第三代E34的M5,車重1733公斤、最大馬力315匹,推重比181.9匹/噸;第四代E39的車重1795公斤、400匹,推重比222.8匹/噸;第五代E60車重1830公斤、507匹,推重比277匹/噸;第六代F10車重1945公斤,最大馬力560匹,推重比287.7匹/噸;雖然推重比參數不斷提升,但請切記,推重比跟地心吸力是兩個概念的東西,推重比只能讓它的極速更快,但對于操控性則是地心引力的問題,不然各跑車製造商也不會那麼頭痛了。 2017年的F90因為更換了CLAR車架得以比上代F10減輕15公斤,但M5 Competition還是守不住,還是到了1940公斤,而這款最新的M5 CS一口氣去掉了40公斤贅肉,確實是難能可貴。

圖:內飾部分最大的亮點是紅色的CS字樣讓你無時無刻都記得自己這臺絕非普通M5。

圖:波棍頭上沒有水晶裝飾、也沒有太多花哨。

圖:這兩對四張沒有公佈代工品牌的桶型座椅,椅背及附件使用碳纖維製作,主打輕量化。

圖:是的,可以視為相同的四張,M5 CS的法定載員只有四人,每人一張造型相同的桶型座椅,可謂是誠意十足。

M5 CS是繼2017年M4 CS、2018年M3 CS、2019年M2 CS之後的第四款被冠以Competition Sport含義的車型,也是M5的首次,動力性能不是重點,減重是首要目的,車身使用了大量的碳纖維零部件進行減重,例如碳纖維引擎艙蓋、碳纖維車頂可以降低車輛重心的離地距離,配合比普通M5的133mm和M5 Competition的127mm更低的119mm懸掛設定的離地距離,讓M5 CS的操控性能及高速穩定性能進一步提高。

圖:這是M5首次標配的前後碳陶制動系統,合共為車輛減重23公斤,算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動力系統部分,依然採用2010年便以投入使用的S63B44引擎系列中的第四個改進版本名為S63B44T4,缸徑89mm、衝程88.3mm,單缸排氣量為549.38cc,DOHC配氣機構,並擁有可變氣門升程系統,燃油供應則是缸內直噴;變速箱則是ZF提供的GA8HP75Z自動變速箱,從編號上可知其最大可承受扭力為750牛米,而M5 CS的最大扭力就是750牛米(比普通M5更寬的扭力峰:1800~5950轉),可見寶馬的工程師已基本用盡了這臺變速箱的潛力;全系依然標配的四輪驅動系統,但為了不破壞M5的後驅精神,駕駛模式上仍有2WD可選而變為純後驅模式。制動系統則首先標配了前後碳陶制動系統,但這一組合便為M5 CS減重了23公斤。635匹的最大馬力在6000轉時提供,只需3秒便可破百、電子限速依然是法定的250 kph,解除後的極速為305 kph。

M5 CS已經于2021年1月發佈,3月份開始接受訂單,但它的交車期需要等上12個月,雖然不是限量版、但製作工藝和品控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有車輛均在丁格芬工廠完成。首批車輛已經交給全球各地媒體作測試,而M5 CS的主要目標市場跟過去歷代M5相同,均是北美及歐洲本地,在當地市場售價比普通M5貴三萬多美元,值得嗎?對于那些心中永遠有一個「最快四門轎車」情結的執著準買家,確實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