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打了,讓他打回去不是最好的選擇……

 開學季快到了, 媽媽群裡的討論愈發熱烈。 開學用品準備起來非常容易, 但大家心理上的適應好像並不簡單。

不僅僅是孩子對于開學有著「分離焦慮」, 就連家長們也有無數的擔心。 其中群裡引起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怎麼辦?」

這個問題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有經歷, 有的寶媽說:「我家孩子性格內向, 被打了從來不知道還手, 教他打回去他也不敢伸手。 」有的寶媽說:「孩子一進幼稚園我就告訴她, 被打了一定要先告訴老師, 不要做沒把握的事情。 」

就在前兩天, 浙江衛視的真人秀節目《不要小看我》上熱搜了。

節目中, 一個小男孩揪另一個男孩的頭髮, 教授王弢立刻讓被揪頭髮的孩子打回去。

90%的家長都非常贊同這一做法:

「打回去, 不然以後再遇見這樣的, 只有挨打的份了。 」

「沒有反抗精神人只會一輩子受欺負,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雙倍回擊。

「我覺得應該打回去, 哪怕打不過。 」

只有小部分家長表示與其打回去以暴制暴, 不如教孩子主動遠離傷害。

還有一個人說:「評論讓我害怕了, 我孩子長大後身邊會不會都是這樣的小朋友?」

確實, 看到前排清一色「打回去」這些充滿力量感的評論,

我突然有些淩亂了。

「孩子被打該怎麼辦」這是反復在討論的育兒話題,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大部分父母都覺得第一反應就要打回去, 否則就會吃虧, 甚至吃一輩子的虧。

1

懂得分辨「正常衝突」和「被欺負」

孩子上二年級之前, 我上班隔三差五就接到老師的電話「你孩子又打了小朋友了!」, 事件發生的頻繁, 以至于一到中午看見老師電話就如臨大敵。

瞭解前因後果我發現, 孩子從來不會主動打人, 但是別的小朋友打了他, 有時候不是故意地碰了一下, 他都要打回去。 孩子個子挺高大, 手勁也足, 每次反擊都要把別人打哭, 而先被「打」的他則一臉懵逼。

但是, 我這個老母親就倒楣了, 數不清道了多少次歉, 于是我和孩子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原來是孩子認為自己能做主了, 不用麻煩老師, 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而且他也不知道對方打人的原因, 只覺得自己被欺負了。

為了不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被欺負」, 我一定先要教會他分辨夥伴們之間的「正常衝突」, 還是有人要「欺淩」你。

1、是否帶有惡意的、持續的的衝突

欺淩是指蓄意並反復作出的惡意挑釁行為, 包括:肢體, 言語或非言語性的傷害, 用意是讓他人受傷或感到不適。

剛剛上幼稚園和小學的孩子, 年紀比較小, 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有這麼複雜的思想。

這個時候的孩子大多是因為覺得「玩具被搶了」或者「我喜歡的位置被占了」之類的小事發生衝突, 通常情況下老師會很快協調。

所以這個階段, 我會告訴孩子, 小朋友不是故意針對你要欺負你。 但是如果你覺得真的有人經常讓你不開心或者打你了, 你可以選擇告訴老師或者爸爸媽媽, 看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如果是國中、高中的孩子, 發生校園霸淩的情況, 一定要支援孩子大聲反抗, 還要尋求老師、父母的幫助。

2、是否存在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衝突

文章前面有個評論是「要打回去,就算打不過也要還手」。

可能家長的本意是為了不讓孩子變的懦弱,但是卻忽視了實際的情況。在明知道年齡、體力差距大的時候,大部分孩子是不敢還手的,父母仍然強迫孩子打回去,只會讓孩子覺得痛苦。

2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社交衝突

年齡小的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現在讓小朋友學習跆拳道等課程的家長也非常多。經常練習的孩子看慣了打打鬧鬧,不以為意,有的還會在學校裡獲得「小霸王」的外號。

對于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各種社交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千萬不要篤定地不問緣由地教孩子「打回去」,瞭解事情真相並不代表讓孩子「忍氣吞聲」。

1、理性看待幼兒衝突,不強化「弱勢地位」

曾經有一位媽媽諮詢我們,「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會還手,但是會回來告訴爸爸媽媽,我很著急,孩子會不會成為學校同學重點欺負的對象?」

其實這裡有一個問題,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不都叫做「欺負」。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跟別人發生一點衝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虧」,給孩子強加上「欺淩他人」或者「被欺淩」的標籤,那麼孩子就無法擺正自己的心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與他人發生社交衝突時遇到的問題。

甚至每次事後都埋怨孩子不懂還擊,在別人面前還經常形容自家孩子容易被欺負,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內向,失去為自己分辨、反抗不公的勇氣。

2、不要教給初上幼稚園的孩子「打回去」

根據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看,三歲的孩子我並不建議家長教給孩子「打回去」這樣的做法,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雖然在逐漸增加,但還不具備隨機應變的反應和能力,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維護了自己當前的權益,那麼孩子就會知道「打」是説明自己達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這樣的思想之後,孩子遇到事情時就不會具體區分什麼情況下該「打」,什麼情況下「不該打」,而直接用「打」的方法來簡單粗暴地解決與他人的交往問題。

3、理性溝通,教給孩子自我保護法

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在學校遇到社交衝突,一定要第一時間跟老師溝通,但不是問責。客觀、理智地詢問和溝通,能體現家長對待孩子事情的態度問題,也有利于老師告訴你真相。

但老師的保護畢竟有限,一個班孩子少說也有二、三十個,老師也沒有精力重點關注每個孩子。

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以揪住對方的耳朵,直到他放手為止。

有這些方法可以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比如:

在肢體衝突中要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

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抓住對方的手腕;

大聲呼喊,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也給欺負者一種威懾;

平時加強鍛煉,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等。

還可以用遊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等等。

最後還有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不論還是是反擊成功還是沒有勇敢還手,都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2、是否存在力量懸殊的雙方之間的衝突

文章前面有個評論是「要打回去,就算打不過也要還手」。

可能家長的本意是為了不讓孩子變的懦弱,但是卻忽視了實際的情況。在明知道年齡、體力差距大的時候,大部分孩子是不敢還手的,父母仍然強迫孩子打回去,只會讓孩子覺得痛苦。

2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社交衝突

年齡小的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現在讓小朋友學習跆拳道等課程的家長也非常多。經常練習的孩子看慣了打打鬧鬧,不以為意,有的還會在學校裡獲得「小霸王」的外號。

對于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各種社交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千萬不要篤定地不問緣由地教孩子「打回去」,瞭解事情真相並不代表讓孩子「忍氣吞聲」。

1、理性看待幼兒衝突,不強化「弱勢地位」

曾經有一位媽媽諮詢我們,「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會還手,但是會回來告訴爸爸媽媽,我很著急,孩子會不會成為學校同學重點欺負的對象?」

其實這裡有一個問題,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不都叫做「欺負」。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跟別人發生一點衝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虧」,給孩子強加上「欺淩他人」或者「被欺淩」的標籤,那麼孩子就無法擺正自己的心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與他人發生社交衝突時遇到的問題。

甚至每次事後都埋怨孩子不懂還擊,在別人面前還經常形容自家孩子容易被欺負,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內向,失去為自己分辨、反抗不公的勇氣。

2、不要教給初上幼稚園的孩子「打回去」

根據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看,三歲的孩子我並不建議家長教給孩子「打回去」這樣的做法,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雖然在逐漸增加,但還不具備隨機應變的反應和能力,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維護了自己當前的權益,那麼孩子就會知道「打」是説明自己達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這樣的思想之後,孩子遇到事情時就不會具體區分什麼情況下該「打」,什麼情況下「不該打」,而直接用「打」的方法來簡單粗暴地解決與他人的交往問題。

3、理性溝通,教給孩子自我保護法

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在學校遇到社交衝突,一定要第一時間跟老師溝通,但不是問責。客觀、理智地詢問和溝通,能體現家長對待孩子事情的態度問題,也有利于老師告訴你真相。

但老師的保護畢竟有限,一個班孩子少說也有二、三十個,老師也沒有精力重點關注每個孩子。

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以揪住對方的耳朵,直到他放手為止。

有這些方法可以在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比如:

在肢體衝突中要護住頭、臉等關鍵部位;

推開或擋住對方的胳膊,抓住對方的手腕;

大聲呼喊,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時也給欺負者一種威懾;

平時加強鍛煉,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等等。

還可以用遊戲發問的形式,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想不出來時,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見,比如可以大聲呵斥「不許打人!」對欺負者起到威懾的作用等等。

最後還有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不論還是是反擊成功還是沒有勇敢還手,都不要過分指責孩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