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減」時代:父母看不透這點,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最近, 「雙減」政策落地, 直接宣告了一個屬于學科類教輔機構時代的結束。

孩子是減負了, 終于告別了007式的培訓班, 有空閒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可身邊的家長對于這個政策, 基本一半支持, 一半反對。

支援的聲音是, 以前你不補課, 但擔心人家補, 人家走在前頭, 現在不用擔心了。

而反對的聲音則是:孩子不寫作業, 不上培訓班, 那去幹什麼, 父母要怎麼安排他們的時間, 給個手機給他們玩嗎?

家長的迷茫肯定有, 不知道孩子這麼多閒置時間怎麼安排了。

不過, 雙減政策在我看來, 僅僅是教育改革的開始。

今天這篇文章,

給大家解解惑, 順便給大家縷一縷教育思路, 這樣, 你也就不那麼迷茫了。

1

對老百姓來說

雙減政策是好事

課外輔導班, 其實對大多數孩子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 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沒了。

一個孩子的課餘時間全被課外輔導班擠滿, 那麼自主學習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自主學習的可能性不大, 學習能力就會萎縮, 發展就會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 並沒有幫助孩子開拓視野。

課外輔導班, 依然是學校生活的延續, 依然是課本和課堂的延續, 孩子沒有增加開拓視野的機會。

僅僅靠課本長大的孩子, 沒有大量課外閱讀的時間, 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一定是有問題的。

之前我們就講過內卷。

給大家講了一個概念, 電影院效應。

就是你在電影院看電影。

坐在第一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 忍不住站起來看。

他們一旦站起來, 第二排人就被擋住了, 于是第二排人也站起來了。

後面的觀眾都接二連三地不得不站起來。

就這樣, 最後整個電影院的人都站著看完了這場戲。

大家觀看的視角還是和原來一樣, 目的也不變。

但由坐著變成了站著, 看電影的過程變得更累了。

這就是目前的教育現狀。

看到別人通過補課, 在考試上更有優勢了。

于是大家都去補, 都來卷, 走入了電影院效應。

最終結果是, 所有人的處境都變差了。

家長多花錢。

孩子學習負擔變重了。 誰的優勢都沒了。

大家明明都不想這樣, 卻又不得不這樣做。

那麼現在政府終于站出來了, 說:所有人都給我坐下, 誰站起來就要受罰。

起碼大環境又回歸原始了, 大家不用那麼焦慮了, 這難道不是妥妥的好事嗎?

2

雙減政策

僅僅是教育改革的開始

當然, 你也別高興得太早。

國家是可以用強力政策撲滅校外培訓機構, 可問題真的就迎刃而解了嗎?

並沒有, 如果只是這樣做, 就像飛慕課創始人孫老師所說的, 只有這幾個可能性:

1.大量的機構轉向地下, 轉向私人一對一。 有錢人或者有資源的人能獲得搶跑資格。

2.校外培訓機構與民辦學校深度合作, 民辦大幅提價, 把校外培訓直接變為校內培訓。 還是有錢家庭的孩子獲益。

3.家長親自下場教。 高學歷父母肯定佔優勢。

教育資源依舊是向有錢人傾斜, 不公平絲毫沒有改善。

在這裡, 韓國已經是前車之鑒了。

1980年, 韓國政府頒佈法律, 成立30多個專項稽查隊, 負責打壓並取締校外培訓機構。

理由是校外培訓機構的存在阻礙了教育公平。

機構是被取締了,可給孩子請家教、上培訓依舊如火如荼進行,畢竟考大學還是要看分數排名的。

可培訓班沒有了,只能偷偷請一對一的私教,普通人家就只能找要價低沒有經驗的大學生;

有錢人就可以請原來培訓機構的輔導老師,雖然價格高,但經驗豐富。

結果就是,往後考上名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富人家庭。

這項政策,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這下,很多普通家庭開始不滿了,甚至上街遊行。

于是,2000年,韓國政府最終決定允許校外培訓。

2019年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韓國上補習班的學生比率高達74.8%,其中小學生為83.5%,國中生為71.4%,高中生為61%。

國家既然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幹這個事,肯定不是想成為韓國,兜兜轉轉,民怨盈塗。

所以我才說,雙減政策僅僅是開端。

後面很可能要改革分數選拔機制,把選拔標準多元化,設置不止考試分數這一條選拔標準;同時把路徑多元化,讓成才的路徑不止考大學一條路。

如果這兩條不能改變,讓基礎教育回歸基礎教育的初心還是會被扭曲。

3

真正的教育出路在哪裡

今年,中考迎來了一次大改革,那就是把普通高中和職業技校的錄取比例由原來的6:4調整為5:5,普職率將達到50%。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主要原因是大學生過剩了。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裡有一半以上都是大學生。

大學生太多會有什麼問題呢?

那就會造成職場內卷。

好的工作是稀缺的,所以大家都在搶,都在爭,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找不到工作。

需要體力勞動,需要一些技術含量的職業技術人才反而不夠用了。

而且,要讓一個985大學生去做快遞員,且不說他願不願意,單就從成本上,你花了十幾年的金錢和精力寒窗苦讀,最後就送個快遞,這不是浪費資源嘛。

這樣下去怎麼行,所以才有了分流政策。

適合學習的繼續學習深造,為國家輸送高端人才。

不太適合學習的人,還不如早點學一門技術,減少投入時間金錢成本,早點出來工作?

可矛盾的點是,我們國家現在的職業學校,學生的風氣差,師資一般,讀出來學不到什麼,也沒有社會地位,作為家長誰願意孩子去讀呢?

但有一個國家就不一樣了。

在德國,分流更早,他們小學只有4年,孩子10歲就分流了。

據瞭解,目前只有約30%的孩子選擇上大學,約70%的孩子則選擇接受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

為什麼他們會願意這麼選呢?

其實得益于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機制,這也將是我國接下來教育改革的重要對標。

什麼是雙元制呢?

一元指的是被國家認可、有資質的私人企業,他們也被稱為教育企業,在德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總數不超過25%。

還有一元是培養技術人才的國家學校。

這兩者進行深入合作,讓學生3天在企業跟隨實訓指導教師做學徒,2天在職業學校教師指導下在學校做學生。

學生在企業做學徒實習,企業是要給工資的。

最低工資要達到每月4000元,而有些著名企業的學徒工資已經達到9000元左右。

一般總學習時長為3.5年,這學習不是摸魚的,公司和學校有各種嚴格的考核,技術學習規劃制度,學生是要通關,考取資質證書的。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個圖表。

你畢業後,可以留下工作,也可以選擇其他公司,可以參加大學聯考,可以通過高層次技能培訓,成為高級技術人員或者師傅,還可以進入高等專科學校、應用科學大學和其他大學深造。

可以說,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你的上升通道都不會變窄、被限制的。

而且,在德國,有高福利政策保證,只要一個人有工作,收入差距就不會太大,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水暖工人的收入是差不多的,所以藍領的地位並不低。

這項政策,讓德國的失業率明顯降低,他們15~24歲青年失業率僅為7.5%,而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失業率為16.7%,其中美國為16%。

另外,德國二戰後經濟騰飛,成為世界裝備第一強國,也和這個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相信,中國的教育改革,絕對不是第二個韓國,而是向德國、西歐日本這樣教育先進的國家邁進。

目前,我國也已經和德國一些學校達成了合作,浙江天津等地方也陸續成為試點。

未來的教育環境,一定是更加公平的、光明的,充滿生機活力的。

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下德國的教育體系,走在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一定會有你想不到的收穫和啟發。

4

雙減政策下

家長要做什麼改變?

我知道,目前看我們文章的大部分家長,主要是8090後,不是吃了沒讀書的虧,就是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命運的。

對上大學有特別深的執念。

也許現在不儘然,可教育確實是在改革了,而且很快就會看到不同以往的變化。

我為什麼跟大家說了一大段德國「雙元制」,就是希望家長瞭解世界上更先進的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未來的教育,絕對不是「唯分數論」的時代了,職高的處境也會慢慢改善。

所以教育觀念一定要儘早改變,

我依舊堅持,一個孩子人格健全、有自主學習創新能力,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

所以我希望家長可以做到這2點:

1、低成本試錯,儘早發現孩子的天賦和特長

這是飛慕課一直以來的理念。

你家孩子也許成績比不過別人,但一旦是特長和天賦加持,就是事半功倍的事。

很多人說,雙減政策,孩子課外不給補習了,課堂的作業也減少了,那孩子這麼多時間來幹嘛。

好,如果你能幫助他挖掘自己的興趣和天賦,那麼這件事就好解決了。

首先,孩子感興趣的事,還需要你去監督他做嘛?他自己有內驅力,課餘時間自己就屁顛屁顛去探究去了;其次因為是天賦,所以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績,有成就感,很容易形成正迴圈,去督促自己進步。

這就是幫助孩子發現天賦的好處。

可能有人會說,又不是哪個孩子都有特長的?

先來瞭解人的能力曲線建構都是呈正態分佈的:

普普通通均值的人最多,向上特別好和向下特別差的人都很少,在向上的曲線中只要能夠正態分佈超出均值兩個標準差,就叫天才;超出均值一個標準差,就叫優才。你只要找到孩子的一個能力在115這條線右側,就已經不錯了。你可以讓TA在這個方面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從數學機率上說,在一個能力維度上,成為優才比較困難,只有15%的機率。但是,假如有20個不同的能力維度,你就只有0.85的20次方(約等于4%)的可能性,在每個維度上都是庸才。也就是說,你只要能測試20個維度,你的孩子就有96%的可能,能夠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超越常人,這就是培養的方向。

未來孩子的大方向,大致有三個方面:

與邏輯思維相關的方向(數理化、人工智慧、電腦、經濟類、管理類、醫學等)

與藝術相關的方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美術等)

與身體相關的方向(體育運動)

這三個大方向下,估計還有幾百個小方向,你的孩子總能找到一個吧?

學音樂,你當不了演奏家,當個鋼琴陪練、做個調音師可以吧?

學體育,你挑戰不了人類極限打不了NBA,你可以當個體育老師,或者當個滑雪教練、衝浪潛水教練可以嗎?

喜歡機械的孩子可以學學修車,成為汽車維修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啊。

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中小學的時候不斷測試出他的長處,並且「催眠」自己和TA,在這方面投入資源,並不斷努力。

比如孫老師,他早早就發現兒子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學習數學物理比較輕鬆,進步也很快,所以在這方面多投入。孩子平時也很自律,課餘時間經常拿著他的數學課外書來研究,還參加比賽拿了很多獎。

提醒一點,家長切忌什麼都學,不然就是什麼都不精;到處浪費財務資源。等到孩子真正需要錢,去為自己夢想衝刺的時候,你又拿不出錢來請更好的老師了。

2、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才是長期具有積極意義的事。

孩子人格不健全,過得不幸福,哪怕成績再好,也很可能是在給未來埋炸彈,畢竟吳謝宇、張一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可為什麼家長就很難教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歸根結底,家長也是要學習的,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資格當家長,對孩子發號施令,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沒有駕照的司機在公路上開車的場景,就是這種感覺。

所以父母也是急需要成長的。

機構是被取締了,可給孩子請家教、上培訓依舊如火如荼進行,畢竟考大學還是要看分數排名的。

可培訓班沒有了,只能偷偷請一對一的私教,普通人家就只能找要價低沒有經驗的大學生;

有錢人就可以請原來培訓機構的輔導老師,雖然價格高,但經驗豐富。

結果就是,往後考上名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富人家庭。

這項政策,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這下,很多普通家庭開始不滿了,甚至上街遊行。

于是,2000年,韓國政府最終決定允許校外培訓。

2019年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在韓國上補習班的學生比率高達74.8%,其中小學生為83.5%,國中生為71.4%,高中生為61%。

國家既然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幹這個事,肯定不是想成為韓國,兜兜轉轉,民怨盈塗。

所以我才說,雙減政策僅僅是開端。

後面很可能要改革分數選拔機制,把選拔標準多元化,設置不止考試分數這一條選拔標準;同時把路徑多元化,讓成才的路徑不止考大學一條路。

如果這兩條不能改變,讓基礎教育回歸基礎教育的初心還是會被扭曲。

3

真正的教育出路在哪裡

今年,中考迎來了一次大改革,那就是把普通高中和職業技校的錄取比例由原來的6:4調整為5:5,普職率將達到50%。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主要原因是大學生過剩了。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裡有一半以上都是大學生。

大學生太多會有什麼問題呢?

那就會造成職場內卷。

好的工作是稀缺的,所以大家都在搶,都在爭,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找不到工作。

需要體力勞動,需要一些技術含量的職業技術人才反而不夠用了。

而且,要讓一個985大學生去做快遞員,且不說他願不願意,單就從成本上,你花了十幾年的金錢和精力寒窗苦讀,最後就送個快遞,這不是浪費資源嘛。

這樣下去怎麼行,所以才有了分流政策。

適合學習的繼續學習深造,為國家輸送高端人才。

不太適合學習的人,還不如早點學一門技術,減少投入時間金錢成本,早點出來工作?

可矛盾的點是,我們國家現在的職業學校,學生的風氣差,師資一般,讀出來學不到什麼,也沒有社會地位,作為家長誰願意孩子去讀呢?

但有一個國家就不一樣了。

在德國,分流更早,他們小學只有4年,孩子10歲就分流了。

據瞭解,目前只有約30%的孩子選擇上大學,約70%的孩子則選擇接受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

為什麼他們會願意這麼選呢?

其實得益于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機制,這也將是我國接下來教育改革的重要對標。

什麼是雙元制呢?

一元指的是被國家認可、有資質的私人企業,他們也被稱為教育企業,在德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總數不超過25%。

還有一元是培養技術人才的國家學校。

這兩者進行深入合作,讓學生3天在企業跟隨實訓指導教師做學徒,2天在職業學校教師指導下在學校做學生。

學生在企業做學徒實習,企業是要給工資的。

最低工資要達到每月4000元,而有些著名企業的學徒工資已經達到9000元左右。

一般總學習時長為3.5年,這學習不是摸魚的,公司和學校有各種嚴格的考核,技術學習規劃制度,學生是要通關,考取資質證書的。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個圖表。

你畢業後,可以留下工作,也可以選擇其他公司,可以參加大學聯考,可以通過高層次技能培訓,成為高級技術人員或者師傅,還可以進入高等專科學校、應用科學大學和其他大學深造。

可以說,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你的上升通道都不會變窄、被限制的。

而且,在德國,有高福利政策保證,只要一個人有工作,收入差距就不會太大,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水暖工人的收入是差不多的,所以藍領的地位並不低。

這項政策,讓德國的失業率明顯降低,他們15~24歲青年失業率僅為7.5%,而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失業率為16.7%,其中美國為16%。

另外,德國二戰後經濟騰飛,成為世界裝備第一強國,也和這個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相信,中國的教育改革,絕對不是第二個韓國,而是向德國、西歐日本這樣教育先進的國家邁進。

目前,我國也已經和德國一些學校達成了合作,浙江天津等地方也陸續成為試點。

未來的教育環境,一定是更加公平的、光明的,充滿生機活力的。

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下德國的教育體系,走在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一定會有你想不到的收穫和啟發。

4

雙減政策下

家長要做什麼改變?

我知道,目前看我們文章的大部分家長,主要是8090後,不是吃了沒讀書的虧,就是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命運的。

對上大學有特別深的執念。

也許現在不儘然,可教育確實是在改革了,而且很快就會看到不同以往的變化。

我為什麼跟大家說了一大段德國「雙元制」,就是希望家長瞭解世界上更先進的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未來的教育,絕對不是「唯分數論」的時代了,職高的處境也會慢慢改善。

所以教育觀念一定要儘早改變,

我依舊堅持,一個孩子人格健全、有自主學習創新能力,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

所以我希望家長可以做到這2點:

1、低成本試錯,儘早發現孩子的天賦和特長

這是飛慕課一直以來的理念。

你家孩子也許成績比不過別人,但一旦是特長和天賦加持,就是事半功倍的事。

很多人說,雙減政策,孩子課外不給補習了,課堂的作業也減少了,那孩子這麼多時間來幹嘛。

好,如果你能幫助他挖掘自己的興趣和天賦,那麼這件事就好解決了。

首先,孩子感興趣的事,還需要你去監督他做嘛?他自己有內驅力,課餘時間自己就屁顛屁顛去探究去了;其次因為是天賦,所以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績,有成就感,很容易形成正迴圈,去督促自己進步。

這就是幫助孩子發現天賦的好處。

可能有人會說,又不是哪個孩子都有特長的?

先來瞭解人的能力曲線建構都是呈正態分佈的:

普普通通均值的人最多,向上特別好和向下特別差的人都很少,在向上的曲線中只要能夠正態分佈超出均值兩個標準差,就叫天才;超出均值一個標準差,就叫優才。你只要找到孩子的一個能力在115這條線右側,就已經不錯了。你可以讓TA在這個方面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從數學機率上說,在一個能力維度上,成為優才比較困難,只有15%的機率。但是,假如有20個不同的能力維度,你就只有0.85的20次方(約等于4%)的可能性,在每個維度上都是庸才。也就是說,你只要能測試20個維度,你的孩子就有96%的可能,能夠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超越常人,這就是培養的方向。

未來孩子的大方向,大致有三個方面:

與邏輯思維相關的方向(數理化、人工智慧、電腦、經濟類、管理類、醫學等)

與藝術相關的方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美術等)

與身體相關的方向(體育運動)

這三個大方向下,估計還有幾百個小方向,你的孩子總能找到一個吧?

學音樂,你當不了演奏家,當個鋼琴陪練、做個調音師可以吧?

學體育,你挑戰不了人類極限打不了NBA,你可以當個體育老師,或者當個滑雪教練、衝浪潛水教練可以嗎?

喜歡機械的孩子可以學學修車,成為汽車維修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啊。

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中小學的時候不斷測試出他的長處,並且「催眠」自己和TA,在這方面投入資源,並不斷努力。

比如孫老師,他早早就發現兒子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學習數學物理比較輕鬆,進步也很快,所以在這方面多投入。孩子平時也很自律,課餘時間經常拿著他的數學課外書來研究,還參加比賽拿了很多獎。

提醒一點,家長切忌什麼都學,不然就是什麼都不精;到處浪費財務資源。等到孩子真正需要錢,去為自己夢想衝刺的時候,你又拿不出錢來請更好的老師了。

2、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才是長期具有積極意義的事。

孩子人格不健全,過得不幸福,哪怕成績再好,也很可能是在給未來埋炸彈,畢竟吳謝宇、張一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可為什麼家長就很難教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歸根結底,家長也是要學習的,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資格當家長,對孩子發號施令,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沒有駕照的司機在公路上開車的場景,就是這種感覺。

所以父母也是急需要成長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