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小哥」齊秦的不羈時光:年少叛逆加入幫派,在感化院中寫下《外面的世界》,開啟巔峰人生

1960年, 齊秦出生臺灣省臺中市的一個公務員家庭, 齊秦父母一共養育了三個孩子, 都是以內陸省份名稱簡寫命名的, 分別是「齊魯」、「齊豫」、「齊秦」。 齊魯是大哥, 齊豫是二姐, 齊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童年的齊秦最大的愛好就是聽飯桌上的父親講山東老家的故事。

只有在這時, 平時嚴肅的不近人情的父親才會顯現出性格中柔軟溫和的一面, 自己才能在這個家庭中感到片刻的溫暖。 齊秦的父親是一名公務員, 整日公務繁忙, 無暇顧及家庭。

平時, 齊秦總是透過小小的窗子看街上的孩子嬉戲玩耍, 而後落寞地回到房間擺弄自己陳舊的玩具。

母親則很喜歡打牌, 留下錢在飯桌上, 讓孩子自己解決溫飽問題。 身為一個家風嚴明的知識份子家庭的老么, 齊秦卻沒有像別的人家的孩子一樣得到很多父母的陪伴和哥哥姐姐的寵愛, 反而在這個家庭中, 家人給予他更多的是冰冷的管教和嚴苛的要求。

因為缺少父母管教, 齊秦的個性在青春期愈發囂張, 逃家、打架, 什麼叛逆事兒都幹過。

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氣氛沉重的家庭裡, 年少的齊秦難免叛逆。

齊秦跟家裡人大吵了一架, 心火大盛的他摔門離去。

孤身走在寒冷的大街上, 齊秦也後悔了起來, 不應該奪門而出, 然而少年心氣高傲, 齊秦也不好意思再回家去, 他坐在街邊, 有一搭沒一搭的扔著石頭子。

旁邊一陣喧嘩, 是一些幫派的小青年從飯店出來, 剛喝完酒, 其中一個男子走到了齊秦身邊, 遞給他一支煙:「小弟弟, 沒地方去了?跟我們走吧。 」

看著那只煙, 齊秦本能的有些抗拒, 但想了一想, 還是接了起來, 跟著這些幫派的小青年走了。

此後齊家一家人很少看見齊秦了, 後來姐姐齊豫擔心弟弟的安全, 在學校四處打聽才知道, 齊秦竟然加入了幫派。 齊秦16歲那年, 父母去了美國, 大哥留學日本, 家中只剩下齊秦和姐姐齊豫。

在這時, 頑劣的齊秦犯了事, 本就是警局常客的他, 被送進了感化院。 別的人都有家裡人來探視, 只有齊秦遲遲沒等到家裡人的音訊。

正當齊秦心灰意冷之時, 姐姐齊豫風塵僕僕地出現在他面前, 這時的齊豫已經憑藉《橄欖樹》成為了小有名氣的音樂人。

在這時, 改變他們命運的出現了。 不過傳說中的貴人, 竟是一件「樂器」。

齊秦所待的感化院, 裡面有間供娛樂的教室。 在教室角落, 齊秦發現了一把斷弦的吉他, 閑著沒事捯弄了幾下, 有了興趣, 竟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 齊秦找每週來看他的老姐, 托她捎吉他教材, 以及幾根吉他新弦。 自學成才的齊秦, 看著感化院外的群山, 寫出了傳唱至今的《外面的世界》。

寫出了傳唱至今的《外面的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