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粘人寶寶「逼瘋」爸媽!為什麼娃總粘著你要抱抱?

01

洗澡寶寶跟著, 做飯跟著, 上個廁所, 也在後邊屁顛屁顛跟著;

左手一隻雞, 右手一兜子菜, 地上有個寶寶哇哇叫, 要抱抱;

寶寶玩玩具的時候, 時不時抬頭看看我, 生怕我跑掉;

一邊是緊急工作, 一邊是吵鬧著要陪玩的寶寶, 要是有分身術該多好;

......

這樣的小小「跟屁蟲」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一個?

有時候覺得被寶寶粘著還不錯, 一個小人, 抱在懷裡軟軟的, 心裡別提多滿足了。

但大多時候都在崩潰邊緣徘徊。

除了情緒崩潰外, 家長更多的是擔心這樣的「考拉」寶寶, 以後離開大人怎麼辦?獨立能力差, 怎麼適應社會?

其實, 這點真的無需擔心!

02

寶寶粘人的物件通常是媽媽, 這樣的依戀會讓他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安全。 這種安全感一旦建立, 他就會更加大膽的去探索周圍事物, 嘗試與人交往, 逐漸適應這個複雜的世界。

所以說, 這種依戀情感是寶寶與人交往以及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對以後的認知發展和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學者認為, 這樣的依戀關係不僅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還有助于以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于孩子而言, 這無疑是一件好事情。

這種依戀情感並不是突然產生, 是在較長時期逐漸建立起來的。

根據心理學家鮑爾拜、艾斯沃斯等人的研究, 依戀可分為四個階段:

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出生~3月齡)

這個時期, 寶寶對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喜歡所有的人。 不論是誰都能抱, 都會微笑, 不會偏愛某一個人。

產後媽媽可以利用這一點, 讓別人多帶, 自己多休息, 好好恢復。

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月齡)

處于這個階段, 寶寶能夠區分熟悉和陌生的人, 更加偏愛媽媽。

在媽媽面前, 他會展現出更多的表情以及動作, 如微笑、咿咿呀呀學語、手腳亂動等。

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則表現的相對安靜。 不過這個時候的寶寶, 還不是認生的現階段。

如果媽媽想休息休息, 也是可以將寶寶交給其他家人看護的。

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月齡~2歲)

寶寶從6月齡開始, 就開始鎖定媽媽, 表現出強烈依戀媽媽的行為。

媽媽在的時候, 寶寶會特別高興, 會安心地玩, 放心的探索周圍環境, 很明顯能感覺到媽媽是他的安全港灣。

媽媽離開時會哭鬧挽留, 再次歸來時會興奮起來。

面對陌生人不再只是安靜, 會表現出恐懼、哭鬧的情緒,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生。

這只是寶寶的正常發育階段, 更是一個好現象。 不要就此給寶寶貼上「認生」「膽小」的標籤, 對于不會說話的TA來講, 真的不公平。

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這個時候的寶寶, 在依戀上會變得善解人意。

媽媽有事要離開一段時間, 跟寶寶說明後, 他們往往可以瞭解, 不會大聲哭鬧, 他明白媽媽是愛他的, 相信媽媽很快就會回來。

四個階段會因帶養不同形成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三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的寶寶可以跟媽媽一起玩耍,媽媽在場會給他足夠的安全感;離開時會表現出不安,想要去尋找媽媽;媽媽回來時又容易被安撫。

對于回避型的寶寶,媽媽在不在場都無所謂,跟媽媽的互動也很少,甚至比對陌生人還要少。

反抗型的寶寶會很矛盾,媽媽離開時大哭大鬧,媽媽回來時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安撫下來。

最為常見的就是安全型寶寶,給人的感覺就是粘人。

如果你家寶寶也是這樣,說明你是負責任的,對寶寶的需求是敏感的、充滿愛心的。

四個階段會因帶養不同形成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三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的寶寶可以跟媽媽一起玩耍,媽媽在場會給他足夠的安全感;離開時會表現出不安,想要去尋找媽媽;媽媽回來時又容易被安撫。

對于回避型的寶寶,媽媽在不在場都無所謂,跟媽媽的互動也很少,甚至比對陌生人還要少。

反抗型的寶寶會很矛盾,媽媽離開時大哭大鬧,媽媽回來時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安撫下來。

最為常見的就是安全型寶寶,給人的感覺就是粘人。

如果你家寶寶也是這樣,說明你是負責任的,對寶寶的需求是敏感的、充滿愛心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