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玩躲貓貓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嗎?

每次回家看顧小侄女, 最讓我頭疼的就是她總愛藏到各個角落。 可能是長大了的緣故吧, 總感覺跟小孩子玩這種遊戲特別無聊;另一方面因為角落狹小, 有許多櫃子的角、電線插座等等, 怕她玩心一起碰撞或手指伸入插座觸電等意外情況的發生, 于是就威脅她說不跟她玩了讓她自己乖乖走出來。

事後想想我的這種做法真的對嗎?猶記得自己小的時候也是喜歡玩躲貓貓的, 現在卻限制她, 這樣會不會扼殺她童年的快樂?

01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

1.心理學上的「客體永存性」認知

孩子小的時候, 很多行為動作都是無意識的。 而等到8-12個月的時候, 就會做出有目的或有目標的行為, 而「藏東西」就是最明顯的表現。 而通過反復「藏東西」, 再「找出來」的過程, 孩子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肢體也得到了鍛煉。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認知理論的創造者皮亞傑認為,

孩子把藏起來的東西找出來, 其實就是認知升級的表現, 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客體永存性」認知。 就比如, 孩子把東西藏起來, 就會想是不是這個東西就消失不見了。 而媽媽離開的時候, 看不見了, 孩子會哇哇大哭, 想媽媽是不是也不見了, 還會不會回來呢?

之後隨著經驗和認知的發展, 孩子們就明白了, 看不見並不是不存在。 就比如媽媽離開後, 還會再出現, 孩子就會懂得等待和期待媽媽再現的過程。 而與媽媽玩「躲貓貓」, 其實就是在體驗這個過程。

2.可以感受到家人最專注的陪伴

孩子反復跟家人玩「躲貓貓」, 其實是想要多跟家人在一起玩。 而「躲貓貓」這個遊戲, 是需要孩子藏起來, 家人找到他, 而且只找到他。 這個找到過程,

孩子會感覺到家人專注的陪伴。

孩子們都喜歡自己是父母的唯一, 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 而「躲貓貓」的時候, 父母會專心致志地尋找孩子, 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他們喜歡這種「自己很重要」, 父母在專注陪伴自己的感受。

3.喜歡「被找到」的愉悅感

陪孩子玩過「躲貓貓」的家長, 會發現, 孩子在被找到的那一刻是最興奮的。 所以, 他們是喜歡「被找到」的愉悅感, 所以才總愛玩這個遊戲。

02玩「躲貓貓」遊戲對孩子的好處?

1.説明瞭解物體永恆的概念

前面我們說過, 孩子玩躲貓貓遊戲實際是練習掌握「客體永久性」認知的過程。 孩子通過對「躲藏-出現」模式的練習, 最終知道不僅媽媽不會消失, 陪伴自己的小玩偶、自己喜歡的小杯子等「客體」全都不會因為自己看不見而不存在, 從而瞭解物體永恆的概念, 逐步學會認識「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2.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

當孩子大一些, 3歲左右語言和運動能力都比較好了, 躲貓貓遊戲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有隱藏起來和找到他人的能力,

這時每次成功找到他人都能增強自我認同感, 獲得成就感, 從而更有勇氣和自信去探索外在空間。

3.學習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

孩子有時候躲貓貓的方式非常的搞笑, 像我們常說的「孩子們以為小腦袋藏起來, 就是藏好了。 」、「以為自己看不到別人, 別人就也同樣看不到自己」……

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 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還處于「自我中心」階段, 不會轉換視角。

通過躲貓貓的遊戲, 躲藏起來再一遍遍被發現以及家人對自己「沒有藏好」的提醒後, 小腦袋中開始思考「原來要全身都藏好才行」、「我的腳丫是否露在外面了」等, 開始學習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4.給孩子安全教育

和孩子躲貓貓遊戲時, 家長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提醒如窗臺邊、廚房灶臺下、洗手間浴池、洗衣機電器等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的地方不能去,避免相關危險和意外的發生。

而且還要告訴孩子不跟陌生人玩躲貓貓遊戲,不能藏在有安全問題的物體或地方,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人經過,要主動發出聲音以便讓他人發現自己等。

5.緩解分離焦慮

學齡前的孩子通常都會有分離焦慮,日常家長和孩子進行躲貓貓遊戲時的「消失-出現」迴圈模式,剛好可以説明孩子鍛煉分離情緒,淡化焦慮。

尤其是以遊戲的形式展開,孩子也更樂于接受,隨著孩子對遊戲的熟練程度,家長可以延長躲起來的時間,讓孩子逐漸克服不安情緒,懂得家長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並且理解「回來」的意義。

對于一些低幼的孩子,他們藏起來後在等待被找到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害怕被遺忘而產生恐懼,這時家長不妨和幼齡寶寶進行「通信」,比如說一句「我要開始找了哦~」、「給我一個信號吧」等話語,讓孩子知道家長正在尋找自己,孩子安全感得到確認,也就有了克服恐懼的勇氣。找到孩子後,再給他們一個擁抱,效果會更好!

所以說,孩子愛玩「躲貓貓」遊戲,其實是成長過程中一個認知提升階段。而通過這個遊戲,孩子與父母之間可以多一些互動,有更多相互陪伴的親子時光,更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躲貓貓遊戲,印證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那就是——嬰幼兒最好最經典的玩具,是人。因為對于孩子而言,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玩具!

提醒如窗臺邊、廚房灶臺下、洗手間浴池、洗衣機電器等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的地方不能去,避免相關危險和意外的發生。

而且還要告訴孩子不跟陌生人玩躲貓貓遊戲,不能藏在有安全問題的物體或地方,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人經過,要主動發出聲音以便讓他人發現自己等。

5.緩解分離焦慮

學齡前的孩子通常都會有分離焦慮,日常家長和孩子進行躲貓貓遊戲時的「消失-出現」迴圈模式,剛好可以説明孩子鍛煉分離情緒,淡化焦慮。

尤其是以遊戲的形式展開,孩子也更樂于接受,隨著孩子對遊戲的熟練程度,家長可以延長躲起來的時間,讓孩子逐漸克服不安情緒,懂得家長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並且理解「回來」的意義。

對于一些低幼的孩子,他們藏起來後在等待被找到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害怕被遺忘而產生恐懼,這時家長不妨和幼齡寶寶進行「通信」,比如說一句「我要開始找了哦~」、「給我一個信號吧」等話語,讓孩子知道家長正在尋找自己,孩子安全感得到確認,也就有了克服恐懼的勇氣。找到孩子後,再給他們一個擁抱,效果會更好!

所以說,孩子愛玩「躲貓貓」遊戲,其實是成長過程中一個認知提升階段。而通過這個遊戲,孩子與父母之間可以多一些互動,有更多相互陪伴的親子時光,更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躲貓貓遊戲,印證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那就是——嬰幼兒最好最經典的玩具,是人。因為對于孩子而言,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玩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