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如何判斷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高低?

從心養育

作為普通父母, 我們大多數不是專業人士, 怎麼來判斷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高低?或者有沒有提高呢?這裡有一些小標準和可操作性的條件可供參考。

孩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心情是不是愉快的

當我們在日常中提及社會生活時, 孩子的回饋是怎樣的?

比如媽媽說“寶貝兒我帶你去某某地方玩, 那裡有好幾個小朋友”, 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高興得跳起來?還是一噘嘴, 抱怨地說“我才不要跟他們一起玩呢, 我就要在家裡自己玩!”。

觀察孩子能不能享受他的社會生活

孩子在幼稚園裡, 或者是其他在一些集體環境的公共場所,

觀察孩子的狀態。

比如大家一起玩球、搭個積木、或者看動畫片等, 看看我們的孩子在身體上、距離上都能夠有一個舒適自然良好的狀態。

如果你看到的是:四五個孩子一起玩, 人家三四個孩子聚在一堆兒看一本書, 看得可開心了, 就我們的孩子躲在角落裡, 觀望著別人, 最大的可能是我們的孩子肯定並不享受這樣的生活。

我們的孩子是否期待社會交往

比如媽媽說“寶貝兒, 今天有個叔叔阿姨帶他們的孩子來家裡作客, 我們要跟他分享這些玩具, 還有好吃的。 ”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期待?

如果一提這件事情, 我們的孩子立馬就說“我才不要他們來家裡, 他們會吃我的好吃的, 我也不想讓他們玩我的玩具,

不想讓他們把我的玩具拿走”。 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 那可能我們孩子的社交意識和能力都屬於偏低的。

孩子能否跟家人愉快相處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都是起源於家庭, 起始于跟父母的的相處。 因此, 那些能夠跟家人愉快相處的孩子, 往往社會能力較高;而那些經常與父母產生親子衝突的孩子, 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碰壁。

涉及關係, 都需要雙方互動, 親子關係亦是如此。 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養育孩子, 而孩子也應該學會如何感恩父母, 跟父母友好相處。 親子交往能力, 往往被個體遷移和泛化到其他關係的相處中, 譬如同伴、師生、戀人、同事、伴侶等。

親子交往能力的高低, 往往能夠很好地說明個體社會交往能力的強弱。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能跟家人有很好的相處,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 孩子在情感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 或者先天屬於情感比較冷漠的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 大約到了四五歲, 這些特殊性都可以在醫院到得到進一步診斷。

孩子愛不愛笑

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都不會說話, 從語言發展角度來講, 大概到1歲之前這段時間, 孩子發展的都是接受性言語, 也就是他能聽懂你說什麼。

除此以外, 他會讀懂父母的表情, 比如父母跟他張嘴、伸舌頭, 或者沖他笑的時候, 我們的寶貝兒就會以他特有的方式對父母進行回應, 如果父母經常對著他笑, 孩子也跟我們報以笑容, 慢慢“笑”就成為孩子表達正性情感的主要途徑。

如果我們孩子在跟人的接觸過程中經常面帶笑容, 或是經常“咯咯咯”笑出聲音, 那麼這個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一定是比較高的。

有些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別人都好, 就咱們的孩子過一會兒就會因為各種理由哇哇哭起來, 又或者經常跟別人發生衝突, 這時候就提示家長, 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較低或是比較弱, 需要我們採取一些方法説明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簡要來說, 作為一個個體, 如何在社會交往中, 你感到痛苦, 說明能力還不足夠高;如果你感到快樂, 說明能力已經足夠強。

《必要的喪失》中有一段話:在生命的最初階段, 尤其是六歲以前, 如果我們太長時間離開我們需要並渴望的母親,

我們就會在情感上受到傷害, 那種痛就像我們被淋上油而後投入火中那樣。 這種傷害雖然不致命, 但很有可能是永久的。

很多小朋友在跟成人分離時有焦慮, 成人遭遇分離時也會有分離焦慮。 從這個角度來說, 分離焦慮是不可能消除, 它一輩子都將存在, 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歷程都會存在, 所以你只能去緩解、降低或減弱。

此時, 我們再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入園適應能力好, 表現出的社交能力也比較高?這不僅說明孩子能夠克制自己, 更意味著孩子能夠很快融入環境當中, 而他一旦融入到環境當中, 他就感覺不到痛苦。

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 情感固著在想爸爸媽媽。 而適應良好的孩子, 情感著眼點在於探索幼稚園裡的新人新物和新事。當一個孩子能夠喜歡在幼稚園做遊戲時,他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消散。

當個體適應能力不足,尤其是社會交往能力比較弱時,在新環境中就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焦慮很多時候是由於社會能力不足所引發或導致,而安全感不足,有時真的不是不良適應的原因,極有可能不良適應後產生的結果。

同一本書裡還提出:只要提出分離的人是我們而不是母親,只要母親還可靠地在那裡,我們就可能會要想獨立,甚至還會沉迷於獨立。

這裡的“我們”指的是孩子,這是孩子的心聲。比如週末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去游泳池、兒童樂園或是他熟悉喜歡的場所,他一定很爽快地就離開了媽媽。此時孩子為什麼沒有分離焦慮?怎麼就不再依戀媽媽?

原因很簡單,因為有更好玩的東西在吸引他。也就是說,當孩子主動離開你的時候,他不會焦慮。當媽媽把他放在幼稚園,他是被動地離開媽媽,就會感到焦慮。

正是源于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常在入園之初建議家長給孩子積極正向引導。我常常會告訴幼稚園老師和家長,你學再多安撫孩子情緒、給他進行心理疏導、給他緩解焦慮的方法,都不如你想方設法讓孩子意識到、感受到原來幼稚園這麼好玩,讓孩子感覺到進入幼稚園就像進入遊樂園似的,如果幼稚園這麼有趣味性,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快樂,就不再焦慮。

孩子的社交能力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和其他能力相輔相成,並行發展。我們很有必要關注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水準,因為這一能力往往關乎孩子的生活品質

-END-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趙博士養育諮詢室」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合作 | 聯繫我們: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粉筆Kids

情感著眼點在於探索幼稚園裡的新人新物和新事。當一個孩子能夠喜歡在幼稚園做遊戲時,他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消散。

當個體適應能力不足,尤其是社會交往能力比較弱時,在新環境中就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焦慮很多時候是由於社會能力不足所引發或導致,而安全感不足,有時真的不是不良適應的原因,極有可能不良適應後產生的結果。

同一本書裡還提出:只要提出分離的人是我們而不是母親,只要母親還可靠地在那裡,我們就可能會要想獨立,甚至還會沉迷於獨立。

這裡的“我們”指的是孩子,這是孩子的心聲。比如週末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去游泳池、兒童樂園或是他熟悉喜歡的場所,他一定很爽快地就離開了媽媽。此時孩子為什麼沒有分離焦慮?怎麼就不再依戀媽媽?

原因很簡單,因為有更好玩的東西在吸引他。也就是說,當孩子主動離開你的時候,他不會焦慮。當媽媽把他放在幼稚園,他是被動地離開媽媽,就會感到焦慮。

正是源于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常在入園之初建議家長給孩子積極正向引導。我常常會告訴幼稚園老師和家長,你學再多安撫孩子情緒、給他進行心理疏導、給他緩解焦慮的方法,都不如你想方設法讓孩子意識到、感受到原來幼稚園這麼好玩,讓孩子感覺到進入幼稚園就像進入遊樂園似的,如果幼稚園這麼有趣味性,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快樂,就不再焦慮。

孩子的社交能力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和其他能力相輔相成,並行發展。我們很有必要關注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水準,因為這一能力往往關乎孩子的生活品質

-END-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趙博士養育諮詢室」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合作 | 聯繫我們: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粉筆Kid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