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只能幹瞪眼?學會這3招孩子對你「言聽計從」

生娃難, 帶娃更難, 生孩子大不了只難受那麼幾天, 但是教育孩子卻要「難受好幾年」。 尤其是孩子越來越大, 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就會覺得父母說的什麼都不對, 他只想和你對著幹, 你讓他幹什麼他偏反著來。

這是正常現象, 畢竟誰都有這麼一段「中二」時期, 但是只要家長們學會一點技巧, 那麼「帶娃」便不是難事了。

套路孩子可能不是好話, 但此套路非彼「套路」。 家長對孩子的「套路」本質上是為了孩子好, 不是為了從孩子身上得到好處, 而是為了讓孩子學到東西、得到收益、並且有所成長。

一.家長怎樣才能改變孩子和自己唱反調的問題呢?

我想, 孩子跟父母唱反調, 這應該是很多父母都感覺頭疼的問題, 也是很多父母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此, 特意總結了如下幾點, 以供家長們參考。

1.通過遊戲讓孩子來領悟親子關係

小孩子最喜歡的便是遊戲了, 每天幾乎都會玩玩他們喜歡的遊戲。

很多父母覺得遊戲只是用來愉悅身心的, 但其實遊戲也有他們內在的含義和對孩子的指導教育意義。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一些溝通問題時, 那麼父母可以試著陪孩子玩玩遊戲。 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 父母也可以巧妙地加上一些故事情節,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平時與父母溝通時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 通過遊戲的方式可以讓自己更瞭解孩子, 也可以讓孩子更加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

家長用陪孩子玩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往往能夠讓孩子更能認清自身的不足, 讓孩子能夠很好地去改善所存在的問題。

2、適當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些小孩子是非常倔強的, 當他們認真地想要一個玩具或者做一件事情時, 往往會不達目的不甘休, 有時候甚至會大哭大鬧, 根本聽不進父母的意見, 也非常容易和父母唱反調。

在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和孩子硬來, 應該懂得使用一些小技巧, 比如當孩子在過分關注這一件事情時, 父母可以暫時不要打攪他, 對鍛煉孩子專注力也有好處。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所做的事情, 對孩子並沒有什麼益處, 而孩子自己也好似停不下來一樣。 這個時候, 父母可以悄悄地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 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件對孩子有益的事情上來。

家長這樣做, 他們的注意力就會發生改變, 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原先那件事情。 父母這樣做, 就不太會與孩子之間出現一些溝通問題了。

因為小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非常強的, 所以當他們在發現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時, 往往會忘記了原先發生過的事情, 這個方法極其有效,父母在平時可以運用一下。

3.從故事中尋找答案

小孩子都是非常喜歡聽故事的,現在各式各樣的繪本裡面的故事那麼多,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有利于父母和孩子溝通的。

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當孩子與父母唱反調時,讓他們明白父母有多麼的傷心和多麼的無能為力,從而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聽話。

父母在給講故事時,也要注意儘量選擇一些合適孩子年齡的故事,才能讓孩子更有代入感。

二.什麼是「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 」,又叫「反彈效應」。

就拿看電視這件事情來說,我們越是禁止和壓制孩子看電視,孩子對電視越好奇,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去瞭解去接觸,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看電視。

同理,我們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做,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從生理角度分析

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大腦的思維方式:大腦是通過繪製圖畫,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我們的言語,最終在大腦中呈現的是圖案,而不是文字。比如,我們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腦子裡接收的只是「電視」的圖案,而不是「電視」這個詞語。

其實,人的頭腦只會接受指令,卻不會區分指令的對錯。

所以,當父母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大腦接收到「電視」這個指令,它不會去分析該不該做,而是把電視這個影像呈現在孩子的大腦裡。

這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要做的原因。

2、從心理角度分析

有人說,禁止本身就是一種誘惑。

因為「禁止」本身就含有很強的暗示性,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得到手;越希望掩蓋的某個資訊,越能激起人的窺探欲。

當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這件事情的關注。

簡單來說,當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時,我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成功地「專注」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

所以,你告訴孩子「不要玩遊戲」,孩子可能已經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遊戲,可是,腦子裡卻全部是遊戲有關的東西,越克制越去去想。

孩子,天生好奇心比較強,很多我們說過「不許做」的事情,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三.如何避免出現這種效應呢?

1、保持情緒穩定

當然孩子的還嘴,一定會造成家長十分生氣,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第一反應很重要:太鬆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太嚴苛,便會抑制住孩子真實的表達。

所以,先冷靜十秒鐘,理清楚事情的緣由。

2、多用正向語言跟孩子溝通,通過不間斷的額正向刺激,從習慣上減弱的孩子「逆反心理」。

家長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多用正向的語言。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停止看電視,可以跟孩子說,「一直看電視眼睛會累的,關上它,我們去戶外玩一會吧。」

當我們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可以跟孩子這麼說:「玩手機的時間結束了,放下它,我們一起玩積木吧!」

孩子並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3、確定孩子頂嘴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的頂撞可能不是真正針對父母,有可能是在外收到打擊或者是心情不好,無意間將情緒撒在了父母的身上。

對父母發洩,因為父母是最安全的港灣。

4、提供選擇權給孩子

你為孩子提供了兩個選項,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停止不正確的行為,另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以合適的方式將自己的活動繼續下去。

這樣既給了孩子選擇權,又讓孩子感受到了「自主權」,很多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唱反調,就是感覺被父母限制了自由,剝奪了選擇權。

教養是一門學問,與孩子說話的藝術,更是一門父母的必修課程,我們教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的心。

育兒路上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在評論區留言~

這個方法極其有效,父母在平時可以運用一下。

3.從故事中尋找答案

小孩子都是非常喜歡聽故事的,現在各式各樣的繪本裡面的故事那麼多,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有利于父母和孩子溝通的。

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當孩子與父母唱反調時,讓他們明白父母有多麼的傷心和多麼的無能為力,從而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聽話。

父母在給講故事時,也要注意儘量選擇一些合適孩子年齡的故事,才能讓孩子更有代入感。

二.什麼是「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 」,又叫「反彈效應」。

就拿看電視這件事情來說,我們越是禁止和壓制孩子看電視,孩子對電視越好奇,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去瞭解去接觸,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看電視。

同理,我們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做,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從生理角度分析

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大腦的思維方式:大腦是通過繪製圖畫,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我們的言語,最終在大腦中呈現的是圖案,而不是文字。比如,我們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腦子裡接收的只是「電視」的圖案,而不是「電視」這個詞語。

其實,人的頭腦只會接受指令,卻不會區分指令的對錯。

所以,當父母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大腦接收到「電視」這個指令,它不會去分析該不該做,而是把電視這個影像呈現在孩子的大腦裡。

這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要做的原因。

2、從心理角度分析

有人說,禁止本身就是一種誘惑。

因為「禁止」本身就含有很強的暗示性,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得到手;越希望掩蓋的某個資訊,越能激起人的窺探欲。

當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這件事情的關注。

簡單來說,當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時,我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成功地「專注」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

所以,你告訴孩子「不要玩遊戲」,孩子可能已經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遊戲,可是,腦子裡卻全部是遊戲有關的東西,越克制越去去想。

孩子,天生好奇心比較強,很多我們說過「不許做」的事情,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三.如何避免出現這種效應呢?

1、保持情緒穩定

當然孩子的還嘴,一定會造成家長十分生氣,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第一反應很重要:太鬆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太嚴苛,便會抑制住孩子真實的表達。

所以,先冷靜十秒鐘,理清楚事情的緣由。

2、多用正向語言跟孩子溝通,通過不間斷的額正向刺激,從習慣上減弱的孩子「逆反心理」。

家長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多用正向的語言。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停止看電視,可以跟孩子說,「一直看電視眼睛會累的,關上它,我們去戶外玩一會吧。」

當我們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可以跟孩子這麼說:「玩手機的時間結束了,放下它,我們一起玩積木吧!」

孩子並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3、確定孩子頂嘴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的頂撞可能不是真正針對父母,有可能是在外收到打擊或者是心情不好,無意間將情緒撒在了父母的身上。

對父母發洩,因為父母是最安全的港灣。

4、提供選擇權給孩子

你為孩子提供了兩個選項,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停止不正確的行為,另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以合適的方式將自己的活動繼續下去。

這樣既給了孩子選擇權,又讓孩子感受到了「自主權」,很多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唱反調,就是感覺被父母限制了自由,剝奪了選擇權。

教養是一門學問,與孩子說話的藝術,更是一門父母的必修課程,我們教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的心。

育兒路上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在評論區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