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越是厲害的人,越喜歡一個人獨處,原因很簡單

要說疫情帶來的最大的變化, 莫過于讓不少人變「宅」了, 相比起之前留戀夜場的狂歡, 當下的規律作息更給人舒適感。

朋友小鄧說起自己在家辦公的這半年,

用了一個詞——「自在」, 並不是不去公司的自在, 而是一個人沒有被動社交的自在。

在市里工作的日子, 就算是週末, 也有人約著出去嗨, 娛樂過後, 一個人更不想幹什麼了, 只能抱著手機不停地刷。

但在家的這段時間, 給了她一個轉變的契機, 她發現原來除去工作時間, 自己還有很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

她有了機會去觀察父母的日常, 去看媽媽出神入化的針線活, 去聽爸爸如何打敗樓下張老頭的最後一步棋, 這些都是在工作這些年來沒曾想過的場景。

同時, 她有機會去審視自己這些年的自我發展, 說好的考證一直拖延, 教材都換了兩版了;想看的書一直在書架上, 連目錄都未打開過……

正如作家江曉英所說:「一個人獨處,

看似會失去很多, 但也會收穫更多。 」

獨處的「獨」, 很多人會聯想到孤獨, 但其實, 它指向的是獨立, 當學會了獨處, 我們才能有獨立審視自己和當下的機會, 才會更好地去自省與糾錯。

01 生活的起點, 是自己

獨處可怕嗎?在一些人眼中,

獨處就意味著與社會脫節, 與世界隔絕, 完全封閉式地一個人生活。

其實, 這是一種很片面且極端的理解, 獨處, 本質是一種尋求自我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 要求在某些情況、某些時間段放棄與他人的交往, 而專注于自己的生活與事務。

說得更直白, 就是一個人去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 不用考慮與將就別人。

馮驥才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 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

獨處的時間很寶貴, 同時很重要, 因為當熱鬧褪去的時候, 唯有自己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

你會發現,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 不管我們找尋了多少人去尋求解決辦法, 最終敲定一切的, 只有自己。

曾經有一段時間, 我和一位朋友的關係有點僵, 為了緩解內心的苦悶和找個化解矛盾的辦法, 我和家人、其他朋友都聊過相近的問題, 可是聊到最後, 才發現, 我和那位朋友的關係依舊還是原樣。

另外, 就算是在傾聽了我所說的問題之後, 我的聽眾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從而說出一些與我、與這件事情完全無關的一些東西。

到最後, 我只能自己不斷回想和那位朋友之間的關係和過往經歷, 才發現我們之間的問題所在。

每個人的生活亦是如此, 總是在向別人尋求答案, 但是別人的情況並不是你的情況, 到頭來能夠清楚地感知生活狀態的, 只有你自己。

作家雪小禪說過:「人到了一定的年紀, 是往回收的, 收到最後, 三兩知己、一杯淺茶, 把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獨處, 並非孤獨與寂寞, 那正是你的生活的起點, 也是自省的開始。

02 無效社交,只是在浪費時間

社交最核心的,就是價值交換,這意味著,有效的社交往往是對人有促進作用的,可能是物質收益,也可能是心靈成長。

相反,如果一個社交圈子,只是一個單純地時間消磨方式,甚至會讓人往更壞的方向發展,那麼這樣的交往,理應趁早截斷。

王世民說:「在你的價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費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沒有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是無效的。」

換句話說,當你自身沒有多大價值的時候,是不可能吸引具有價值的社交圈子,畢竟現實已經擺在眼前。

同時,交往所占生活的比例越重,將會明顯拉低一個人的行事效率。

誠然在一些需要協作的事情上,與別人通力合作是最佳之舉,但是很多時候,個人生活依靠的是自我行動,有他人的參與反倒不好。

作家村上春樹熱愛獨處的感覺,在他看來,一個人默默地做事更為自在與快樂。

他每天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小世界,或跑步,或聽歌,或寫作,在獨處的這段時間,他能更好地認識自我,活出自我。

喜歡獨處的人,更能利用時間去提升自己,當別人陷入無效社交的時候,獨處的人正在從各方面按著目標前行,在目標達成之時,適合的社交圈將自然而然地出現。

03 獨處,讓自己更趨近完美

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會對自我和生活有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否能轉化為現實,將成為每個人是否過得愉快的關鍵。

能夠獨處的人與不能獨處的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心靈的沉澱,即心靜,很多時候,心不靜,人總是處于跳脫的狀態,對于一些事情的把握將出現偏差。

當然,心靜並不是一種抽象的主觀概念,這只是自我認知狀態的一種說法,獨處的人之所以心靜,是因為對自己內心想法的把握與確定。

正如羅翔老師所說:「為什麼害怕獨處?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總會聽到心靈深處的聲音。」

當周圍安靜時,我們才能感覺到恐慌,或是因為與他人的現實差異,或是因為自己出錯的表現,此時我們大腦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躺平,你得踏踏實實地行動起來啊!」

可是,行動何嘗容易,更何況差距越拉越大的時候,這時候想要趕上進度,需要花費更大的氣力,「有這氣力,不如和好友出去吃吃喝喝消遣一番吧」,這或許才是更多人內心所想。

很喜歡約伯斯說:「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勇敢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其實,無論是哪個年齡段,只要想改變,想糾正那個在荒廢的自己,總是有機會和無限的可能的,這只在于你是否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邁出第一步。

02 無效社交,只是在浪費時間

社交最核心的,就是價值交換,這意味著,有效的社交往往是對人有促進作用的,可能是物質收益,也可能是心靈成長。

相反,如果一個社交圈子,只是一個單純地時間消磨方式,甚至會讓人往更壞的方向發展,那麼這樣的交往,理應趁早截斷。

王世民說:「在你的價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費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沒有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是無效的。」

換句話說,當你自身沒有多大價值的時候,是不可能吸引具有價值的社交圈子,畢竟現實已經擺在眼前。

同時,交往所占生活的比例越重,將會明顯拉低一個人的行事效率。

誠然在一些需要協作的事情上,與別人通力合作是最佳之舉,但是很多時候,個人生活依靠的是自我行動,有他人的參與反倒不好。

作家村上春樹熱愛獨處的感覺,在他看來,一個人默默地做事更為自在與快樂。

他每天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小世界,或跑步,或聽歌,或寫作,在獨處的這段時間,他能更好地認識自我,活出自我。

喜歡獨處的人,更能利用時間去提升自己,當別人陷入無效社交的時候,獨處的人正在從各方面按著目標前行,在目標達成之時,適合的社交圈將自然而然地出現。

03 獨處,讓自己更趨近完美

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會對自我和生活有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否能轉化為現實,將成為每個人是否過得愉快的關鍵。

能夠獨處的人與不能獨處的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心靈的沉澱,即心靜,很多時候,心不靜,人總是處于跳脫的狀態,對于一些事情的把握將出現偏差。

當然,心靜並不是一種抽象的主觀概念,這只是自我認知狀態的一種說法,獨處的人之所以心靜,是因為對自己內心想法的把握與確定。

正如羅翔老師所說:「為什麼害怕獨處?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總會聽到心靈深處的聲音。」

當周圍安靜時,我們才能感覺到恐慌,或是因為與他人的現實差異,或是因為自己出錯的表現,此時我們大腦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躺平,你得踏踏實實地行動起來啊!」

可是,行動何嘗容易,更何況差距越拉越大的時候,這時候想要趕上進度,需要花費更大的氣力,「有這氣力,不如和好友出去吃吃喝喝消遣一番吧」,這或許才是更多人內心所想。

很喜歡約伯斯說:「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勇敢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其實,無論是哪個年齡段,只要想改變,想糾正那個在荒廢的自己,總是有機會和無限的可能的,這只在于你是否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邁出第一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