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民國史:高產作家18歲輟學,36歲娶學生,僅靠一支筆養活3妻13子

張恨水是中國著名的作家, 他是鴛鴦胡蝶派的代表, 一生寫過無數作品, 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金粉世家》, 而他就靠著一支筆把自己三個妻子和十三個孩子養活。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句詞取自南唐君主李煜的《相見歡》, 也是張恨水筆名的出處, 他的早年生活就像極了這句詞, 命運多舛, 亦是一事無成。

命中註定

1895年, 著名的作家張恨水出生于一個武學世家, 無論是祖父還是父親都在武學頗有成就, 然而到了張恨水這一代卻格外讓人失望, 因為他在武學上一點天賦都沒有。

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上帝為張恨水關上一扇門的時候, 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 十歲那年, 他對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殘唐演義》到《三國演義》, 他遨遊在小說的海洋中。

童年的閱讀生涯也為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顆文學的種子, 若是沒有後來的意外, 或許張恨水這一生都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

那顆種子也不會發芽成長。 然而1912年, 他家道中落, 被迫隨著母親一起回到潛山。

屋漏偏逢連夜雨, 倒楣的事情接踵而至。 他所在的學校也被迫解散, 沒有去處的張恨水只能自己尋找生路, 就這樣他來到報社 成為了一位媒體人。

此時的他不僅事業一塌糊塗, 命運更是充滿可笑的戲劇性, 于是他將恨水取為筆名, 充滿了自嘲之意。 可是誰也沒料到, 在未來的數十年中, 這個筆名將大放異彩, 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家。

其實張恨水走上文學這條道路很難讓人相信這不是命中註定, 作為一個武學世家的孩子, 他卻沒有一點天賦, 甚至棄武學文, 這本就讓人意外。

從小看喜愛閱讀也為他在寫作上打下了基礎, 而家道中落和加入報社更像是催促他加快步伐, 命運像一個精密的齒輪將張恨水推向一個既定的結果。

寫作發家

張恨水的第一部作品叫《春明外史》, 此時的他緊緊靠著微薄的工資維持自己的生活。 誰也沒想到張恨水的小說一經發出就大獲成功。

他的小說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以及官場奇聞怪事, 深受讀者的青睞。

從此張恨水就開啟了自己開掛一般的人生, 他接著又寫下《金粉世家》, 《啼笑因緣》兩部作品。 讓他名聲大噪, 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作家。

他在最厲害的時候, 能夠同時撰寫七部長篇小說, 除此之外他寫作從不打草稿, 一揮而就的作品不僅不見任何修改痕跡, 詩詞歌賦也穿插在作品之中。

張恨水的作品在當時究竟有多受歡迎呢?張學良、宋慶齡對他讚不絕口, 連大文豪魯迅的母親都非常喜歡他的作品。 甚至讓魯迅為她購買。

然而魯迅本人並不喜歡張恨水,只可惜母命難為,只能每一次買書時都給店員指明自己是為了母親才購買,既心酸又好笑,不知魯迅有沒有因為此事在心中偷偷記張恨水一筆。

隨著張恨水的作品越賣越好,他的稿費也越來越多,每個月甚至有500塊大洋的收入。在民國時期一個大洋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兩三百塊錢,500個大洋相當于如今的十多萬。

他除了稿費收入之外,還有作品的版權收入,有時候一部作品的版權費甚至高達一萬多大洋,張恨水也因此過上了富裕富裕的生活。

三段婚姻

人生四大喜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洞房花燭夜,事業有成的張恨水婚姻生活卻並非一路順暢。他這一生有過三個妻子,但若說最喜愛的還是要數最後那位。

兩人都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的妻子。一個是包辦婚姻所娶,一個是命中註定的選擇,前者長相平庸不得寵,後者沉魚落雁卻也敵不過第三者。她們就是難得一見的情敵姐妹花——徐文淑與胡秋霞。

論得失 無可奈何

徐文淑是張恨水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她的家境雖說算不上殷實,但是她的父親總歸是個教書先生。雖然徐文淑不識幾個大字,卻也將傳統女性的善良樸實學習得通透,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女子。

其實徐文淑與張恨水的婚姻就像是一場註定以失敗告終的遊戲。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1913年,母親戴信蘭為了讓張恨水收心,決定給他選一位妻子,但偏偏等到張恨水與母親提前去看未來妻子的時候,陰差陽錯,兩人誤把徐文淑的表妹當成了要娶的人。因為徐文淑的表妹長得漂亮,張恨水看了便欣然接受了這門婚事。

然而等到徐文淑與張恨水拜完堂,成了親之後,張恨水掀開新娘的紅蓋頭才發現,原來自己娶的妻子不是那日看到的貌美如花的姑娘,而是一個嘴唇上翹,鼻樑下榻,身材矮胖的女人。張恨水看到她,立馬憤怒地走出洞房,一夜都沒有回到房間。

他也因此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招娣,他同情女孩身世淒苦,于是便將她娶了回家,甚至改名為胡秋霞。二人情投意合也當了一段時間的神仙眷侶,直到張恨水把家人也接了過來。

起初家人的陪伴,讓張恨水心中溫暖無比,甚至在朝夕的相處中逐漸接受了這個被迫娶來的大老婆。可是時間久了他就發現,他很難和這兩位妻子達到心理上的統一。

就在這時36歲的他遇到了周淑雲,這個16歲的女學生讓他體會到了一見鍾情的感覺,真讓人覺得巧合的是,女孩兒居然也是他的讀者,他們一見如故,聊的越來越開心。

雖然兩個人年紀相差近20歲,讓人頗有一種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感傷,張恨水家中更是已有兩位妻子。可是周淑雲卻不介意,不顧母親阻攔,毅然嫁給了這個男人。

于是張恨水就憑藉一支筆,養活了自己的3個老婆13個孩子,而且生活過得很富足。

然而情投意合的他們躲過了家人的阻難,卻沒有躲過紛飛的戰火。有37年抗戰爆發,張恨水為了家人的生命安全,將他們送回老家,只有周淑雲因想念丈夫,踏過戰火來尋找他。

可是此時時局大亂,大多數人已經沒有那個閒情逸致來看小說,張恨水也因此落魄起來,家人只能擠在一個破舊的茅草屋中,艱難的維持生活。

妻子的去世讓他大受打擊,只是—場春夢破,畫像雙瞳出淚痕。這是張恨水寫給周淑雲的悼亡詩,裡面含滿了這個男人的哀痛。

張恨水一生大起大落,他經歷三段婚姻,才對第三任妻子有了愛情,婚姻是幸運亦是不幸,他的前兩任妻子是責任是同情卻不是愛情,卻沒能相守到老,最後也只是徒留遺憾。

坐擁三妻四妾不一定就幸福,而兩情相悅,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婚姻,卻令無數人傾慕。

晚年的徐文淑看淡一切,依靠吃齋念佛打發剩餘的時光,她會經常托人給張曉水寫信,雖然不是親生,但她早已把張曉水視為己出。

1958年,徐文淑準備去街上給張曉水寄信,但是年邁的徐文淑由于中風而跌倒在街頭,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張曉水得知大娘徐文淑去世,他日夜兼程,不辭辛苦地從外地趕過來,籌辦徐文淑的喪禮。

1989年,張曉水又為大娘徐文淑立了一塊新墓碑,碑上刻著:「張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

徐文淑無疑是那個年代包辦婚姻的犧牲品,而且在包辦婚姻中,女方遭受的痛苦遠大于男方,因為那個年代,男人再娶遠比女人再嫁容易的多。如果,徐文淑沒有嫁給才華橫溢的張恨水,而是嫁給一個與自己學識、家境差不多的男人,會不會更幸福呢?

然而魯迅本人並不喜歡張恨水,只可惜母命難為,只能每一次買書時都給店員指明自己是為了母親才購買,既心酸又好笑,不知魯迅有沒有因為此事在心中偷偷記張恨水一筆。

隨著張恨水的作品越賣越好,他的稿費也越來越多,每個月甚至有500塊大洋的收入。在民國時期一個大洋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兩三百塊錢,500個大洋相當于如今的十多萬。

他除了稿費收入之外,還有作品的版權收入,有時候一部作品的版權費甚至高達一萬多大洋,張恨水也因此過上了富裕富裕的生活。

三段婚姻

人生四大喜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洞房花燭夜,事業有成的張恨水婚姻生活卻並非一路順暢。他這一生有過三個妻子,但若說最喜愛的還是要數最後那位。

兩人都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的妻子。一個是包辦婚姻所娶,一個是命中註定的選擇,前者長相平庸不得寵,後者沉魚落雁卻也敵不過第三者。她們就是難得一見的情敵姐妹花——徐文淑與胡秋霞。

論得失 無可奈何

徐文淑是張恨水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她的家境雖說算不上殷實,但是她的父親總歸是個教書先生。雖然徐文淑不識幾個大字,卻也將傳統女性的善良樸實學習得通透,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女子。

其實徐文淑與張恨水的婚姻就像是一場註定以失敗告終的遊戲。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1913年,母親戴信蘭為了讓張恨水收心,決定給他選一位妻子,但偏偏等到張恨水與母親提前去看未來妻子的時候,陰差陽錯,兩人誤把徐文淑的表妹當成了要娶的人。因為徐文淑的表妹長得漂亮,張恨水看了便欣然接受了這門婚事。

然而等到徐文淑與張恨水拜完堂,成了親之後,張恨水掀開新娘的紅蓋頭才發現,原來自己娶的妻子不是那日看到的貌美如花的姑娘,而是一個嘴唇上翹,鼻樑下榻,身材矮胖的女人。張恨水看到她,立馬憤怒地走出洞房,一夜都沒有回到房間。

他也因此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招娣,他同情女孩身世淒苦,于是便將她娶了回家,甚至改名為胡秋霞。二人情投意合也當了一段時間的神仙眷侶,直到張恨水把家人也接了過來。

起初家人的陪伴,讓張恨水心中溫暖無比,甚至在朝夕的相處中逐漸接受了這個被迫娶來的大老婆。可是時間久了他就發現,他很難和這兩位妻子達到心理上的統一。

就在這時36歲的他遇到了周淑雲,這個16歲的女學生讓他體會到了一見鍾情的感覺,真讓人覺得巧合的是,女孩兒居然也是他的讀者,他們一見如故,聊的越來越開心。

雖然兩個人年紀相差近20歲,讓人頗有一種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感傷,張恨水家中更是已有兩位妻子。可是周淑雲卻不介意,不顧母親阻攔,毅然嫁給了這個男人。

于是張恨水就憑藉一支筆,養活了自己的3個老婆13個孩子,而且生活過得很富足。

然而情投意合的他們躲過了家人的阻難,卻沒有躲過紛飛的戰火。有37年抗戰爆發,張恨水為了家人的生命安全,將他們送回老家,只有周淑雲因想念丈夫,踏過戰火來尋找他。

可是此時時局大亂,大多數人已經沒有那個閒情逸致來看小說,張恨水也因此落魄起來,家人只能擠在一個破舊的茅草屋中,艱難的維持生活。

妻子的去世讓他大受打擊,只是—場春夢破,畫像雙瞳出淚痕。這是張恨水寫給周淑雲的悼亡詩,裡面含滿了這個男人的哀痛。

張恨水一生大起大落,他經歷三段婚姻,才對第三任妻子有了愛情,婚姻是幸運亦是不幸,他的前兩任妻子是責任是同情卻不是愛情,卻沒能相守到老,最後也只是徒留遺憾。

坐擁三妻四妾不一定就幸福,而兩情相悅,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婚姻,卻令無數人傾慕。

晚年的徐文淑看淡一切,依靠吃齋念佛打發剩餘的時光,她會經常托人給張曉水寫信,雖然不是親生,但她早已把張曉水視為己出。

1958年,徐文淑準備去街上給張曉水寄信,但是年邁的徐文淑由于中風而跌倒在街頭,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張曉水得知大娘徐文淑去世,他日夜兼程,不辭辛苦地從外地趕過來,籌辦徐文淑的喪禮。

1989年,張曉水又為大娘徐文淑立了一塊新墓碑,碑上刻著:「張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

徐文淑無疑是那個年代包辦婚姻的犧牲品,而且在包辦婚姻中,女方遭受的痛苦遠大于男方,因為那個年代,男人再娶遠比女人再嫁容易的多。如果,徐文淑沒有嫁給才華橫溢的張恨水,而是嫁給一個與自己學識、家境差不多的男人,會不會更幸福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