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培養優秀的孩子,需要你這麼做

自1994年起, 聯合國決定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 以此提高各國政府決定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 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

壹1

很多人經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拼死拼活地為孩子掙得一分一秒的搶跑, 給他的人生爭得一絲的機會衝破極限, 走向更好的人生。

可有的時候, 對一些人而言, 最好的起跑線, 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

上周日第二期的《極限挑戰》就用一種殘酷又溫柔的方式, 告訴了你答案:原來, 決定一個人起跑線的, 其實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在節目裡, 極限男人幫在上海崇明中學各自問了高三考生們一個問題,

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學生自動往前走六步。

1.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教育?

2.你曾經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3.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援你學習特長?

4.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5.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

隨著這六個提問的結束, 你會發現, 有的孩子已經超越最初那條起跑線36步, 而有的人卻孩子停留在原地, 被那些全部符合條件的人遠遠拉開了距離。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一, 這些領先孩子所得到的優勢和他本身並沒有關係, 他們之所以比別人站在前面靠的是父母創造的優勢。

家庭的優勢與生俱來地會給一些孩子更容易比別人站得更高、走的更遠,

更有資本去揮霍資源、更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社會的殘酷性和天然的不公平。

但影響一個人的因素又不僅僅只局限於此, 就像黃磊說的:起跑線決定輸贏的比賽那是短跑, 而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我在知乎看到一個提問:一個精英的誕生, 家庭因素有多大?

有人回答: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 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 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 同樣, 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息息相關。

原生家庭中的親屬及其他關係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 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還提出, 好的原生家庭主要由三方面影響孩子的成長:

物質影響(包括金錢、人脈、資源、社會地位)

家庭氛圍(親密關係)

家庭教育方式

常常感慨“條條大路通羅馬”, 可“有人出生在羅馬”, 現實就是這麼不公平, 有些人天生就能領先一大截;而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是普通人, 不能給孩子好的教育資源、優秀的人脈, 去助力推動孩子的成長。

這時候, 家長們更應該注重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學習和改善, 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愛和幸福。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鮑恩認為, 原生家庭對個人親密關係的影響力非常大。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關係模式和親子關係模式, 會持續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模,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人會傾向于複製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

簡而言之, 一個人所表現出的關係模式, 是一個家庭濃縮的影子。 其中包括兩個方面, 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和親子關係模式。

人們常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後來看到一句話才明白, 只有媽媽被寵愛, 爸爸被尊重, 孩子被接納的家庭才是幸福家庭的最標準範本。

林語堂曾經說過:“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 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 屋子裡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 有個中國廚子, 娶個日本太太, 再找個法國情人。 ”

這讓很多人羡慕日本的男人, 因為他們結婚後除了賺錢, 什麼都不用做, 家務和育兒全交給太太打理;每天下班回到家, 老婆甚至會把拖鞋拿過來, 服務周到。

可是幸福的日本男人,

在退休之後, 面臨的卻是一場噩夢, 因為他們重歸家庭以後才發現, 自己與家庭根本格格不入, 和妻子、與孩子完全無話可說。

喪偶式育兒, 對一個男人來說是解脫, 對一個女人來說卻是不得不背負的無休止的付出和煎熬, 而更可怕的是她的價值不被認同。

知乎上, 有一位煩惱的丈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老婆太懶, 不愛做家務怎麼辦?

我簡直被提問的丈夫腦袋裡的想法毀了三觀, 你是不是太理所當然了, 妻子已經要工作到晚上十點, 你卻還要求家務全幹、家庭整潔, 還不以為然地覺得是她不勤快, 找網友支招。

網友能說什麼呢, 給了建議:要麼請個保潔阿姨, 要麼讓你老婆辭職, 要麼就離婚吧。

而在中國, 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女人的價值不被尊重,做家務成了妻子天然的責任,而這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正是上一代人家庭裡的關係模式所影響的。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

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因此,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丈夫就應該學會寵愛他的老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而生活在丈夫的愛中的女人,她的心是被溫暖的愛所包圍的,會更加柔軟和充實,也會更加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

而這樣溫馨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和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讓他感到自在和溫暖,以後無論身在何方,只要想到家,就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和鬥志。

網上有個笑話,老師在課堂上講“廢物利用”的話題。

老師:“同學們,現在物質資源緊張,我們要懂得廢物利用,你們能舉出身邊廢物利用的例子嗎?”

小剛:“我媽媽用礦泉水瓶種花”

老師:“說的好”

小亮:“我爸爸用易開罐做WIFI放大器”

老師:“不錯”

小明:“我媽媽讓我爸爸幹家務”

老師:“小明,幹家務可不是廢物利用”

小明:“我媽媽說我爸爸是個廢物”

老師:“......”

在中國“喪偶式婚姻,寡婦式育兒”的婚姻下,生活在一地雞毛的瑣碎裡的中國女人,為繁瑣的家務和丈夫的不作為氣惱不已,於是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指責丈夫的不是。

很多孩子絕大部分都曾經在自己媽媽嘴裡聽過爸爸的壞話,有很多還對自己的爸爸產生了恨意,甚至長大婚後依然不能釋懷這份恨意,在潛意識上依舊受父母原生家庭的影響,直接影響了自己現在婚姻的幸福指數。

如果一個丈夫不愛妻子,妻子則不會尊重他,反過來,如果一個妻子不尊重丈夫,丈夫則不會愛妻子,於是婚姻就會陷入一個“瘋狂怪圈”,進而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曾聽一位教師朋友講過一位學生的故事:

有一天,她在批改作文時,發現一位學生在作文罵他爸爸是窩囊廢,帶著疑惑她決定去學生家裡家訪,到了家裡,學生媽媽正在家裡做飯。

看到老師的到來,她很熱情地歡迎,只是在談到孩子爸爸的時候,媽媽臉色倏忽變了,像換了個人,把朋友當做知心人般,一直在傾訴自己的不如意和埋怨丈夫的各種不是。

而那個孩子正在不遠處,聽著她們的對話,默默低頭寫著作業。

到這個時候,朋友才恍然大悟,在作文裡,他那麼怨恨父親竟然全是受到母親的平時的情緒影響。

在許多家庭裡,這樣的語言並不少見吧。把孩子當初自己的傾訴物件,在孩子面前無休止的敘述孩子爸爸的缺點和曾犯下的錯誤。

這樣的抱怨只會讓原本破碎的婚姻和家庭更加傷痕累累,著名的婚姻問題專家愛默生·艾格裡奇博士曾說過: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愛與尊重。

婚姻裡難免一地雞毛,柴米油鹽,只會埋怨和指責,只能講家庭和育兒的責任越推越遠,更加不利於家庭和諧幸福,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去尊重孩子爸爸的貢獻,鼓勵並讚揚他,讓他逐漸在家庭裡找到價值感和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將會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一個孩子得以健康、幸福成長的關鍵因素,它會成為孩子未來走向社會、面對困難重重的人生時,勇敢而堅持的力量源泉。

講一個國外測驗視頻的故事,有一天,一個父親帶著自己的一幫孩子,去一個小店吃霜淇淋。其中一個小男孩,因為失誤,害大家輸了足球比賽。

當小男孩問:“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嗎?”父親生氣地回答他:“你沒資格吃冰琪琳。”

他害怕地睜大眼睛,淚眼朦朧地道歉說:“對不起嘛。”但父親依然很不耐煩,甚至罵他:“你這個沒用的傢伙。我不會買霜淇淋給你,給我去那裡坐好。快去!”

當小男孩含著眼淚經過他,一邊走,一邊說:“我已經盡力了。其他人都有霜淇淋吃耶。”父親還是生硬地拒絕,並罵他是個“loser”。

這時候,旁邊穿黃衣的男人聽到這番話,對這個父親說:“拜託,拜託買冰淇琳給他吧。我們在人生中都會犯錯。但他只是個孩子。”

父親辯解地說:“我只是想讓他學到教訓。”

黃衣男子繼續說:“對,但你知道嗎?人生本來就充滿挫折跟挑戰,他早晚也會自己體會到這件事的。而他們現在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爸爸會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

後來,實驗人員走出來,告訴這個黃衣男子,這是一場教育測試拍攝,並問他:“你想對這個父親傳達什麼訊息呢?”

黃衣男子答:“父親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結果你跟小孩說,你是個沒用的傢伙。人生已經夠艱難了,不要再去人為地製造困難。”

是的,打罵和貶損都不是教育,在孩子犯錯時給個教訓看似有理,卻也在暗示孩子失敗者是不能接受的,讓孩子更加恐懼失敗。

這位父親的話,每一個父母都不陌生,許多父母幾乎天天這樣想,也這樣說。大家在這些話的庇護下,對孩子進行控制、施暴而不自知。

但,請一定要分清,教訓不等於辱駡,挫折與失敗並不等同不接納他。

不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的標準恰恰是自己能否接納。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為人父母,我們都應當反觀自身:是否做到了無條件地接納那個會犯錯、會受傷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是,在失敗與挫折中,讓孩子懂得,他只需努力,奮力前行,不論結局如何,他永遠有一個無條件接納他包容他愛他的父母。

每個人都不會是天生的好父母。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學會怎樣與孩子更好地相處,做更親密的朋友,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重視的。

一個好的家庭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如果一個家可以讓媽媽獲得寵愛,讓爸爸獲得尊重,卻不能讓孩子獲得接納,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

▍標籤:讀書、努力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女人的價值不被尊重,做家務成了妻子天然的責任,而這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正是上一代人家庭裡的關係模式所影響的。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

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因此,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丈夫就應該學會寵愛他的老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而生活在丈夫的愛中的女人,她的心是被溫暖的愛所包圍的,會更加柔軟和充實,也會更加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

而這樣溫馨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和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讓他感到自在和溫暖,以後無論身在何方,只要想到家,就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和鬥志。

網上有個笑話,老師在課堂上講“廢物利用”的話題。

老師:“同學們,現在物質資源緊張,我們要懂得廢物利用,你們能舉出身邊廢物利用的例子嗎?”

小剛:“我媽媽用礦泉水瓶種花”

老師:“說的好”

小亮:“我爸爸用易開罐做WIFI放大器”

老師:“不錯”

小明:“我媽媽讓我爸爸幹家務”

老師:“小明,幹家務可不是廢物利用”

小明:“我媽媽說我爸爸是個廢物”

老師:“......”

在中國“喪偶式婚姻,寡婦式育兒”的婚姻下,生活在一地雞毛的瑣碎裡的中國女人,為繁瑣的家務和丈夫的不作為氣惱不已,於是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指責丈夫的不是。

很多孩子絕大部分都曾經在自己媽媽嘴裡聽過爸爸的壞話,有很多還對自己的爸爸產生了恨意,甚至長大婚後依然不能釋懷這份恨意,在潛意識上依舊受父母原生家庭的影響,直接影響了自己現在婚姻的幸福指數。

如果一個丈夫不愛妻子,妻子則不會尊重他,反過來,如果一個妻子不尊重丈夫,丈夫則不會愛妻子,於是婚姻就會陷入一個“瘋狂怪圈”,進而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曾聽一位教師朋友講過一位學生的故事:

有一天,她在批改作文時,發現一位學生在作文罵他爸爸是窩囊廢,帶著疑惑她決定去學生家裡家訪,到了家裡,學生媽媽正在家裡做飯。

看到老師的到來,她很熱情地歡迎,只是在談到孩子爸爸的時候,媽媽臉色倏忽變了,像換了個人,把朋友當做知心人般,一直在傾訴自己的不如意和埋怨丈夫的各種不是。

而那個孩子正在不遠處,聽著她們的對話,默默低頭寫著作業。

到這個時候,朋友才恍然大悟,在作文裡,他那麼怨恨父親竟然全是受到母親的平時的情緒影響。

在許多家庭裡,這樣的語言並不少見吧。把孩子當初自己的傾訴物件,在孩子面前無休止的敘述孩子爸爸的缺點和曾犯下的錯誤。

這樣的抱怨只會讓原本破碎的婚姻和家庭更加傷痕累累,著名的婚姻問題專家愛默生·艾格裡奇博士曾說過: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愛與尊重。

婚姻裡難免一地雞毛,柴米油鹽,只會埋怨和指責,只能講家庭和育兒的責任越推越遠,更加不利於家庭和諧幸福,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去尊重孩子爸爸的貢獻,鼓勵並讚揚他,讓他逐漸在家庭裡找到價值感和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將會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一個孩子得以健康、幸福成長的關鍵因素,它會成為孩子未來走向社會、面對困難重重的人生時,勇敢而堅持的力量源泉。

講一個國外測驗視頻的故事,有一天,一個父親帶著自己的一幫孩子,去一個小店吃霜淇淋。其中一個小男孩,因為失誤,害大家輸了足球比賽。

當小男孩問:“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嗎?”父親生氣地回答他:“你沒資格吃冰琪琳。”

他害怕地睜大眼睛,淚眼朦朧地道歉說:“對不起嘛。”但父親依然很不耐煩,甚至罵他:“你這個沒用的傢伙。我不會買霜淇淋給你,給我去那裡坐好。快去!”

當小男孩含著眼淚經過他,一邊走,一邊說:“我已經盡力了。其他人都有霜淇淋吃耶。”父親還是生硬地拒絕,並罵他是個“loser”。

這時候,旁邊穿黃衣的男人聽到這番話,對這個父親說:“拜託,拜託買冰淇琳給他吧。我們在人生中都會犯錯。但他只是個孩子。”

父親辯解地說:“我只是想讓他學到教訓。”

黃衣男子繼續說:“對,但你知道嗎?人生本來就充滿挫折跟挑戰,他早晚也會自己體會到這件事的。而他們現在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爸爸會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

後來,實驗人員走出來,告訴這個黃衣男子,這是一場教育測試拍攝,並問他:“你想對這個父親傳達什麼訊息呢?”

黃衣男子答:“父親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結果你跟小孩說,你是個沒用的傢伙。人生已經夠艱難了,不要再去人為地製造困難。”

是的,打罵和貶損都不是教育,在孩子犯錯時給個教訓看似有理,卻也在暗示孩子失敗者是不能接受的,讓孩子更加恐懼失敗。

這位父親的話,每一個父母都不陌生,許多父母幾乎天天這樣想,也這樣說。大家在這些話的庇護下,對孩子進行控制、施暴而不自知。

但,請一定要分清,教訓不等於辱駡,挫折與失敗並不等同不接納他。

不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的標準恰恰是自己能否接納。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為人父母,我們都應當反觀自身:是否做到了無條件地接納那個會犯錯、會受傷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是,在失敗與挫折中,讓孩子懂得,他只需努力,奮力前行,不論結局如何,他永遠有一個無條件接納他包容他愛他的父母。

每個人都不會是天生的好父母。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學會怎樣與孩子更好地相處,做更親密的朋友,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重視的。

一個好的家庭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如果一個家可以讓媽媽獲得寵愛,讓爸爸獲得尊重,卻不能讓孩子獲得接納,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

▍標籤:讀書、努力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