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兒倒數第二,媽媽笑出了聲:父母心態越好,孩子發揮就越好。

如果你的孩子考倒數第二, 並且不及格, 你會怎麼樣?

換做我, 肯定大發雷霆, 就算不罵孩子, 也很難給他好臉色。

然而, 一位四川媽媽卻顛覆了我對學渣的偏見。

放學後, 女兒興高采烈地跑到她面前:「一個好消息, 一個壞消息, 你先聽哪個?」

說吧!

女兒噙著一根棒棒糖, 有點不好意思又有點小得意地說:「(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數第二名。 」

好消息都這樣了, 那壞消息呢?

壞消息是, 她沒考及格。

出乎意料的是, 她對孩子沒有任何訓斥, 只是輕輕笑出了聲。

網友也出乎意料地包容:

家長和孩子心態都很好, 快樂最重要!

身心健康遠比分數重要得多。

名次進步了, 孩子高興, 但是沒及格, 孩子表示難過, 家長和孩子都三觀正, 積極努力又上進。

不得不說, 時代進步了, 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多元了。

分數依然很重要, 但孩子身心健康, 顯然更重要。

反觀小女兒, 一副古靈精怪的樣子, 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都很好, 班級表演時「C位出道」, 活力四射, 元氣滿滿。

媽媽那聲輕笑, 大概就是她活潑開朗的原因吧!

不由得想起一則舊聞:

哈爾濱一個15歲小女孩因為沒考好, 從前三名落到了20名, 被父母批評了後吞服了350片阿托品, 送醫時已經出現意識不清、瞳孔散大等危重癥狀, 幸虧送醫及時。

現在的孩子壓力都很大, 心理素質尚未發育健全, 稍有不如意可能就會鑽牛角尖。

這時候, 家長的態度就很重要。

家長越焦慮, 孩子就越著急, 內心越抑鬱。

家長心態平和, 孩子才能坦然面對挫折。

父母的心態, 決定了孩子的狀態。

1

父母心態越好, 孩子發揮就越好

還記得江蘇宿遷那個考7分的男孩嗎?

爸爸沒批評他, 反而花1000多買了一整車煙花為他慶祝!

大家都哭笑不得:這位大哥,你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忒低了點?

爸爸解釋說,孩子以前常考0分,這次考試比較認真,雖然只有7分,卻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值得鼓勵。

孩子的點滴進步都看在眼裡,並給予及時鼓勵,那個被認可的孩子,才會越發努力上進——他下一次考試,已經考到了57分!

照這速度,97分還遠嗎?

對成績如此寬容的家長,太難得了。

回想我們小時候,別說0分了,就算勉強考了60分,把試卷拿給家長時,心裡也是忐忑的,不知道接下來要挨的是皮鞭,還是狂風暴雨般的訓斥、咒駡。

沒有人天生願意當學渣,考差了,孩子比我們更難過。

與其用批評使他更痛苦,不如適時鼓勵,或者幫他查漏補缺,爭取同樣的錯誤不再犯。

泰國有一個小男孩喜歡踢足球,媽媽向教練詢問孩子的情況。

教練卻說孩子「基礎不太好,頭球技術基本為0,需要再觀察」。

媽媽雖然憂心忡忡,卻還是鼓勵孩子說:「教練說你一直都很努力。你以前完全都不會用頭頂球呢,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孩子體力不佳,追不上其他人,奔跑時還會摔倒。

她又鼓勵道「沒關係,努力去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奇跡出現了!

那個原本天資不足的孩子,每被鼓勵一次,就多一份信心,就多了一份練習的熱情。

總決賽時,他沒有辜負媽媽的鼓勵,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

跌倒後迅速爬起,並一點點跑過前面的對手,以一個漂亮的頭球為己方贏得一分,扭轉劣勢。

媽媽最後總結道:「我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繪本《安的種子》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一次失誤說明不了什麼,哪怕兩次、三次沒做好,也沒關係。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成績之外的東西,比如自信、自律、堅強、毅力、心理素質等。

而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家長的接納和鼓勵不無關係。

你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飛翔的高度。

2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

杭州某重點小學有一位老師,她對孩子的要求是「永遠100分」。

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她大發雷霆:「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還有一次,孩子考了72分,她更生氣了。

覺得孩子笨,未來沒有指望,直接吞半瓶安眠藥自盡,幸虧發現及時才撿回來一條命。

醫學診斷顯示,這位媽媽已經患了嚴重的抑鬱癥。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媽媽焦慮抑鬱,孩子一定也不好過。

將來他不一定記得自己考98分、100分時的情景,但一定記得自己考了72分,逼得媽媽自盡。

負罪感會讓孩子不自覺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活得沉重壓抑,不能安守本心。

比如《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她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承載著媽媽的全部期望。

媽媽因為離婚、事業不順,每天晚上失眠、睡不好,靠喝安神湯助眠。

媽媽要求她第一名,考清華大學,對她各種高標準,嚴要求。

有一次,喬英子考了第二名,媽媽嘴裡說著下次好好考就行了,可轉身就借機教訓:「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大學聯考怎麼辦呀?」

嚴苛的結果是,原本活潑愛笑的喬英子患了抑鬱癥,痛苦得想跳海自盡。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3

人生不止有分數

育兒博主王人平曾說過:

「每個人的天賦和優勢、智慧不同,成長節律和秩序也有差異,相比做一件事最終完成的結果和成績,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他身上的閃光點,也一定不止「成績」這一點。

有一個新加坡短片: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後,哥哥成績優秀,開心地向父母彙報。

弟弟卻只考了60分,羞愧地捏著考卷,低頭不說話。

媽媽雖然不滿弟弟只有60分,還是強壓住了自己的怒火。

她突然想起,弟弟也是一個努力的孩子,也曾在無數個夜晚勤勉刷題,哪怕困得睜不開眼,還是拍打著自己的臉提神。

這麼上進的孩子,就算他一時沒考好,媽媽又怎麼忍心再怪他?

她笑著給弟弟夾了一顆鵪鶉蛋,鼓勵他:「Sam,你做得很棒!」

那個原本羞愧不安的孩子,終于有了一個笑臉。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研究發現:對過程的表揚,更有助于塑造孩子的韌性。

斯坦福大學對數百名學生調研後也發現: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勇于完成挑戰。

分數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努力更值得被看見。

愛孩子,就應看到他更多的閃光點,挖掘他更多的可能性。

4

曾有位校長在家長會上的一段講話刷爆朋友圈,連孟非都稱「寬慰到我了」。

原話是這樣的: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養。」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沒有。

沒有資質的孩子是用來報恩的。

因為讀書特別好的,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只能靠視訊。

讀書沒資質的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

好好審視一下我們孩子吧!

他也許學習不好,可他做飯好吃呀!

他也許考不進前十名,可會暖心幫我們捶背呀!

他也許考不上清華北大,但別的大學、別的技能也足以讓他歡度餘生呀!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個孩子都不能被分數框定一生。

正如蔡康永所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

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天空中獨一無二的一顆星星,有自己最閃光的一面。

放下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願每個父母都帶著一雙「慧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挖掘他的興趣天賦,讓他擁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大家都哭笑不得:這位大哥,你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忒低了點?

爸爸解釋說,孩子以前常考0分,這次考試比較認真,雖然只有7分,卻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值得鼓勵。

孩子的點滴進步都看在眼裡,並給予及時鼓勵,那個被認可的孩子,才會越發努力上進——他下一次考試,已經考到了57分!

照這速度,97分還遠嗎?

對成績如此寬容的家長,太難得了。

回想我們小時候,別說0分了,就算勉強考了60分,把試卷拿給家長時,心裡也是忐忑的,不知道接下來要挨的是皮鞭,還是狂風暴雨般的訓斥、咒駡。

沒有人天生願意當學渣,考差了,孩子比我們更難過。

與其用批評使他更痛苦,不如適時鼓勵,或者幫他查漏補缺,爭取同樣的錯誤不再犯。

泰國有一個小男孩喜歡踢足球,媽媽向教練詢問孩子的情況。

教練卻說孩子「基礎不太好,頭球技術基本為0,需要再觀察」。

媽媽雖然憂心忡忡,卻還是鼓勵孩子說:「教練說你一直都很努力。你以前完全都不會用頭頂球呢,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孩子體力不佳,追不上其他人,奔跑時還會摔倒。

她又鼓勵道「沒關係,努力去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奇跡出現了!

那個原本天資不足的孩子,每被鼓勵一次,就多一份信心,就多了一份練習的熱情。

總決賽時,他沒有辜負媽媽的鼓勵,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

跌倒後迅速爬起,並一點點跑過前面的對手,以一個漂亮的頭球為己方贏得一分,扭轉劣勢。

媽媽最後總結道:「我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繪本《安的種子》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一次失誤說明不了什麼,哪怕兩次、三次沒做好,也沒關係。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成績之外的東西,比如自信、自律、堅強、毅力、心理素質等。

而這些能力的獲得,與家長的接納和鼓勵不無關係。

你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飛翔的高度。

2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

杭州某重點小學有一位老師,她對孩子的要求是「永遠100分」。

有一次,孩子考了98分,她大發雷霆:「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還有一次,孩子考了72分,她更生氣了。

覺得孩子笨,未來沒有指望,直接吞半瓶安眠藥自盡,幸虧發現及時才撿回來一條命。

醫學診斷顯示,這位媽媽已經患了嚴重的抑鬱癥。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媽媽焦慮抑鬱,孩子一定也不好過。

將來他不一定記得自己考98分、100分時的情景,但一定記得自己考了72分,逼得媽媽自盡。

負罪感會讓孩子不自覺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活得沉重壓抑,不能安守本心。

比如《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她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承載著媽媽的全部期望。

媽媽因為離婚、事業不順,每天晚上失眠、睡不好,靠喝安神湯助眠。

媽媽要求她第一名,考清華大學,對她各種高標準,嚴要求。

有一次,喬英子考了第二名,媽媽嘴裡說著下次好好考就行了,可轉身就借機教訓:「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大學聯考怎麼辦呀?」

嚴苛的結果是,原本活潑愛笑的喬英子患了抑鬱癥,痛苦得想跳海自盡。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3

人生不止有分數

育兒博主王人平曾說過:

「每個人的天賦和優勢、智慧不同,成長節律和秩序也有差異,相比做一件事最終完成的結果和成績,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他身上的閃光點,也一定不止「成績」這一點。

有一個新加坡短片: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後,哥哥成績優秀,開心地向父母彙報。

弟弟卻只考了60分,羞愧地捏著考卷,低頭不說話。

媽媽雖然不滿弟弟只有60分,還是強壓住了自己的怒火。

她突然想起,弟弟也是一個努力的孩子,也曾在無數個夜晚勤勉刷題,哪怕困得睜不開眼,還是拍打著自己的臉提神。

這麼上進的孩子,就算他一時沒考好,媽媽又怎麼忍心再怪他?

她笑著給弟弟夾了一顆鵪鶉蛋,鼓勵他:「Sam,你做得很棒!」

那個原本羞愧不安的孩子,終于有了一個笑臉。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研究發現:對過程的表揚,更有助于塑造孩子的韌性。

斯坦福大學對數百名學生調研後也發現: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勇于完成挑戰。

分數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努力更值得被看見。

愛孩子,就應看到他更多的閃光點,挖掘他更多的可能性。

4

曾有位校長在家長會上的一段講話刷爆朋友圈,連孟非都稱「寬慰到我了」。

原話是這樣的: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養。」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沒有。

沒有資質的孩子是用來報恩的。

因為讀書特別好的,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只能靠視訊。

讀書沒資質的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

好好審視一下我們孩子吧!

他也許學習不好,可他做飯好吃呀!

他也許考不進前十名,可會暖心幫我們捶背呀!

他也許考不上清華北大,但別的大學、別的技能也足以讓他歡度餘生呀!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個孩子都不能被分數框定一生。

正如蔡康永所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

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天空中獨一無二的一顆星星,有自己最閃光的一面。

放下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願每個父母都帶著一雙「慧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挖掘他的興趣天賦,讓他擁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