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

熱點事件

只要媽媽一在家, 平常乖巧的孩子就變得“事兒多”了起來。


(圖片來源網路)

相信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體會, 平時自己上班, 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特別乖巧, 但只要媽媽一回來, 孩子就明顯成了“事兒精”, 稍有不順意就發脾氣、哭鬧。 今天, 我們想和您聊聊——

為什麼媽媽在家, 孩子更容易哭鬧?

親媽思考

關於這個問題, 應該是沒有經過行為觀察的一種“說法”——即不能代表所有孩子的共性, 是一些個案的集合。 媽媽在場時孩子更易哭鬧, 所謂的小孩兒“愛欺負親媽”的現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 但不能一代而論。

從新生兒到幼年期的孩子, 對媽媽出於生存本能依賴度比較高, 在媽媽面前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情緒。 題目中說到的情況, 一般需要下列條件才會發生:

1. 媽媽是孩子的主要看護人;

2. 孩子超過四個月年齡, 一歲左右是這個情況的高發期;

3. 孩子媽媽和其他家庭看護人與孩子的親密度差異較大。

符合上述情況的, 說明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正常, 能區分媽媽和其他看護人, 而且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比別人更有安全感的人, 孩子出於對媽媽的依賴才會表現的任性、愛哭鬧。 所以要“恭喜”那些經常被孩子“欺負”的媽媽們, 在孩子心中, 你是最親近、最能夠帶給他們安全感的人。


(圖片來源網路)

如果在孩子心中, 最親近的那個人是媽媽,

媽媽不在場時, 孩子會降低對看護人的情感需求, 會表現得比較“平靜聽話”。 媽媽在場時, 他會把自己對環境不滿和他人的不適感都表現出來, 希望得到安慰。 低齡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限, 就會呈現出哭鬧的狀態。 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 哭鬧的頻率和程度會有所不同, 家長能做的, 是排除了孩子身體不適的因素後, 在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控能力方面耐心引導。 對於長期母乳餵養的孩子而言, 媽媽是“既能吃又能玩”的最佳物件, 出於對母乳的依賴(不僅滿足於吃, 還有觸覺、氣味加在一起的全方位安群感和滿足感), 孩子會比非母乳餵養的寶寶呈現出對媽媽更多的依賴。


(圖片來源網路)

語言的發展力能和情緒控制能力是息息相關的。

從孩子出生起, 語言時相對於視覺、聽覺、觸覺、情緒發展最慢的感覺, 需要外接的“輸入”和“刻意教育”才能發展到“運用自如”的水準。 以我自己帶孩子不間斷觀察的結果看:如果從七個月時刻意引導, 孩子要到三歲半以後才能完全無障礙地與大人交流。 孩子在半歲以後, 就可以分清主要看護人的區別, 能準確地辨別出自己“最親近的那個人”。 這個“最親近的人”, 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媽媽。 排除上一段說到的母乳餵養因素, 如果孩子從出生時就是非母乳餵養, 加之媽媽又長期缺席, 那麼媽媽在場孩子哭鬧的現象是不會出現的。

親媽建議

處理孩子哭鬧最好的方法不是制止, 是仔細分析孩子哭鬧的原因,

儘量解決孩子的需求問題, 不能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清原因, 多試幾次, 孩子都會接受。

我一直自己帶孩子, 工作也特別忙, 孩子9個月時我開始頻繁外出, 幾乎每天都要和孩子分開幾個小時。 每次重逢後孩子幾乎長在我身上, 吃飯、喝水、洗澡、哄睡……事無巨細都不讓別人插手, 家裡其他人一過來幫忙, 她就大哭“媽媽媽媽”……家裡人說:“你不在時孩子好極了, 你一回來她就哭, 你把孩子慣壞了”, 我沒有理會這些判斷, 努力跟孩子講道理, 一步步引導她用語言替代哭鬧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個時候雖然很辛苦, 但我會儘量滿足孩子的陪伴需求。 現在孩子四歲多, 已經能夠非常愉快地安排我們不在一起時的生活,

每次重逢時我們在一起都很開心, 不在一起時, 作為媽媽我也很放心。

本期親媽學堂就和您聊到這裡, 期待與您下次相遇。

小貼士

夏季到了, 年幼的寶寶因為皮膚通風不夠, 容易起濕疹和痱子, 坊間很多治療寶寶皮膚問題的偏方很受家長們的青睞, 在此親媽學堂提示您: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 引起皮疹的外部因素也不盡相同, 別人家好用的偏方並不一定適應自家孩子。 親媽親測過藿香正氣水、苦瓜水對自家寶寶痱子毫無作用, 且塗抹到皮膚上有過敏症狀。 因此, 測試外用藥較為保險的方法是寶媽在自己身上試用且效果不錯後, 再給寶寶使用。

“親媽學堂”致力於做好育兒的“最後一米”——將海量的育兒知識轉化為每天的“日常行動”。 幫您既懂得育兒道理,又能過好帶孩子的每一天。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現在。

如果覺得有用,請果斷收藏和轉發給你身邊有需求的人哦!

幫您既懂得育兒道理,又能過好帶孩子的每一天。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現在。

如果覺得有用,請果斷收藏和轉發給你身邊有需求的人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