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為什麼你總希望孩子聽話

為什麼你總希望孩子聽話?

作者:田園媽媽

為什麼你總希望孩子聽話呢?你有沒有靜下心來想過這個問題?

中國的文化, 喜歡好孩子。 經典的好孩子, 在家裡聽父母的話, 依賴父母, 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依賴老師。

這樣一來, 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他會覺得不是為了自己而活, 於是就缺乏動力。

他可能為出色的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 但卻表現的比較麻木, 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 他們人生不是自己的, 而是父母的, 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

如果他們叛逆, 不理會父母的壓力,

甚至和父母對著幹, 父母讓他朝東, 他偏朝西。 他們就成了壞孩子。 其實這種“叛逆”正是孩子在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 試圖成為他們自己。

聽話的孩子易有兩個惡果:

一、叛逆期推遲

有很多人到了30多歲才開始出現強烈的叛逆心, 故意和父母對著幹。

我知道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位男士, 到了36歲才開始他的叛逆期。 他離了婚, 因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 他辭了工作, 因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 最後, 他很理智的對父母說:“我已經36歲了, 這之前的前半生, 我完全為你們活著, 什麼都聽”

你們的, 但後半生, 我想為自己而活, 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請你們理解我, 不要再控制我。 ”

二、缺乏生命力

聽話的“好孩子”, 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

因為他們努力學習也好,

工作也罷, 都不是發自內心, 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這種刻意的努力, 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 父母要督促他們, 他們也要經常督促自己, 才能繼續努力下去。 但是他們對努力來的結果沒有什麼熱情, 他們的口頭禪是:“沒所謂”, 仿佛什麼都可以失去, 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

於是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 出問題了, 陷入抑鬱症, 甚至輕生。

有個孩子留下的遺書中曾寫道:“我不快樂, 一直以來都不快sh樂, 我似乎覺得缺點什麼, 但我說不出來是什麼, 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我的理解是, 她的“缺點什麼”, 缺的就是生命的激情。 她在家很聽話, 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很好, 她哥哥說她“什麼事情都能自己搞定”。 這看上去很好,

很容易讓家人以她為傲。 但同時, 她對什麼都不在乎, 也沒之有什麼興趣和愛好, 一直有點冷冷的樣子。 這種感覺積攢下來, 最終讓她對活著徹底失去了欲望和動力。

父母心心念念, 得意洋洋的孩子“聽話”, 居然有這麼可怕的惡果。 請問, 父母們, 你到底是為了什麼, 希望孩子聽話呢?難道你是非好壞不分?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 希望他抑鬱而忘?

可能, 你其實只是不會和孩子感情連結而已!

每個人都孤獨, 而打破孤獨的唯一答案是, 能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構建真切的連結!

感情連結, 就是最真切的連結之一。

但中國人羞于談感情——其實是內心對愛絕望。

結果就是父母不能與孩子進行流暢的情感交流, 而只能進行語言層面的交流。

語言層面的交流即思維層面, 也就是頭腦層面的交流。

身、心、腦三者中, 頭腦層面的交流最靠不住。 也是最蒼白無力的。

用在家庭教育中, 就是說教。 父母喋喋不休的說, 直到效果不好, 依然要說, 不說不痛快。 簡單的說, 執著於頭腦層面的連結, 其結果是, 你要符合我頭腦的想像, 你要和我語言要求你的一模一樣。

於是, “聽話”成了很多父母嘴上的誇讚語。 因為父母的力量遠強過孩子, 語言層面的連結, 很容易就成為父母發出語言的指令, 而孩子只能也必須要遵從父母的語言。 這就是聽話。

很多父母不強調感情, 即缺乏心靈層面的連結, 也不習慣身體的碰觸, 而只是追求乾巴巴的語言連結。

《聖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人類齊心協力想造一個通天塔, 上帝為了破壞他們的努力, 教他們學會了說話, 但學會說話後, 他們便起了爭執, 通天塔就修不下去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就是沒有語言, 人能通心, 從而建立真正的連結, 於是齊心協力。 有了語言, 就隔斷了心, 人們都以為自己的語言正確, 因而起了爭執。

如何才能做到與孩子感情連結呢?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 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 詢問原因, 傾聽孩子的心聲, 給予孩子關愛和理解, 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最後, 才利用恰當的時機, 在孩子自然的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

所以,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感受!感受!

瞭解孩子的感受,學會傾聽,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感情連結。

若有了感情連結,我們就會覺得,聽話不重要,因為不管你聽話不聽話,我都能感覺到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愛我我愛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感覺到你在我心中。

反倒是這樣,孩子的潛在生命力被激發,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每一個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介紹:田園媽媽,是兩個女兒的媽媽,碩士,有六年中學教師十五年大學教師經歷,心理諮詢師,馬拉松愛好者,專注家庭教育,認為心靈的培養遠遠重于知識的培養,給孩子一個強大的心靈,孩子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樂為人母”

所以,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感受!感受!

瞭解孩子的感受,學會傾聽,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感情連結。

若有了感情連結,我們就會覺得,聽話不重要,因為不管你聽話不聽話,我都能感覺到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愛我我愛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感覺到你在我心中。

反倒是這樣,孩子的潛在生命力被激發,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每一個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介紹:田園媽媽,是兩個女兒的媽媽,碩士,有六年中學教師十五年大學教師經歷,心理諮詢師,馬拉松愛好者,專注家庭教育,認為心靈的培養遠遠重于知識的培養,給孩子一個強大的心靈,孩子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樂為人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