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行風光»正文

12年前,那個花83元窮游西藏的姑娘,現在怎麼樣了?

近些年, 越來越多負面新聞圍繞著「窮遊」二字。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窮遊」被一些人曲解為乞討式旅行, 他們讓「伸手」變得理所當然。

窮遊, 遊的是什麼, 早被拋之腦後。

今天旅行菌就想跟說一說, 這位窮游的鼻祖人物, 張小硯的故事。

江湖上關于她的故事, 都是從「83元走西藏」開始的。

一個人背著行囊, 一路搭車、住民宿, 在打工中瞭解風土人情, 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看起來, 美好又浪漫。

如今, 12年過去, 她還過著仗劍倚天涯的生活嗎?

-01

作為旅行紅人的張小硯, 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 高中沒上幾天, 就早早地走上社會, 尋求掙錢的法子。

于是, 15歲那年, 她拿著母親買的船票, 一個人來到了陌生的大城市, 那裡或許有更多種可能。

因為年紀小, 又沒什麼文憑, 她只能打一些零工, 給飯館端過盤子, 也在路邊擺過地攤, 再後來還跑過銷售。

雖然掙得不是大錢,

但是她對錢很有規劃, 因為她一直都有個夢想, 不止走出農村, 更要走遍中國。

所以, 一般每隔半年, 她都會換一個城市, 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在她要強的性格下, 不光找的工作越來越好, 還在漂泊中學會了畫畫和英語。

日子雖不說過得多富裕,

但是實現她渴望的生活, 也是足夠了。

而這一切平淡的生活, 都被2008年那場汶川大地震改變了。

那時候, 她恰巧在四川生活, 突然的地動山搖, 是她第一次覺得離死亡那麼近, 但好在, 她沒有生命危險。

劫後餘生後, 她只有一個念頭, 就是為了這裡做些什麼。

于是, 她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第一批賑災的團隊, 奔赴汶川。

現場的慘烈是超乎想象的, 聽著災區民眾的悲鳴, 看著夷為平地的校園, 她的心揪得直疼。

因為, 小小年紀就出來打工, 沒有在校園裡學習更多知識, 一直是她的一個遺憾, 她不想這些孩子沒有讀書的地方。

所以她盤算了自己的所有存款, 在汶川建了7所帳篷學校和一所幼稚園。

儘管環境簡陋, 但是能讓孩子們繼續讀書, 孩子們都特別感謝她。

就這樣,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 她和一群陌生的孩子, 有了一輩子也切不斷的掛念。

也正是這場地震, 讓她徹底明白,不要說什麼以後了,誰知道明天還會不會有以後呢?

-02

2009年,本想著回汶川看看孩子們,卻沒成想一路坎坷,先是遇上橋斷,隨後又遇到塌方,去往汶川的路都行不通,既然這樣,算了,改道去惦記很久的拉薩吧。

就是這麼突然,她用不多的錢買了輛摩托,朝著西藏駛去。

一路上,有懸崖、爛路、毒草、惡狗、螞蝗、打劫...並不順利,但好在安全到達。

在她進入西藏的時候,身上只剩了兩元錢。

看到路邊乞討的人,她想了想,最後把這僅剩的兩個子兒也給了別人。

身無分文了,又不想伸手要,讀過一些書的她就想到用知識變現。

在大昭寺門口,她問別人借了個喇叭,有人經過,她便繪聲繪色的給人家說書,路人停下腳步細細聆聽,沒想到這個小姑娘還有兩把刷子,于是一會時間,她就掙了114塊8毛錢。

終于湊到一些錢,她想著回成都吧。

她開始了漫長的徒步,走在318川藏線上,所有的家當就是身上的一個背包。

遇到願意捎上一段路的司機,她就給人家搬搬貨,以表感謝

遇到喇嘛,她就主動去幫忙背柴,換個餅填飽肚子。

就這樣,走走停停,70多天后,張小硯抵達成都。

數了數身上的錢,還有31塊錢,也就是70多天的行程,她只花了83元。

這便是火遍大江南北的「83元遊西藏」的故事。

不同于現在很多比誰「遊」得更「窮」的人,蹭吃、蹭喝、蹭住,一味的索取。

她得到的每一份幫助,都是靠尊嚴和勞動換來的。

回歸生活的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人。

她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出了書,一本《走吧,張小硯》讓很多人看到了嚮往的生活。

再後來,她還上了不少節目,就連楊瀾也邀請她來做採訪。

上節目時,楊瀾問她:「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

她回應說:「做越來越像我自己的那個人。」

「這本遊記發生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態度。想去就去,快樂就去。」

那段時間,錢可能不再是需要她發愁的東西,但是她並沒有因突然的爆火,就丟了初心。

她將賺到的版稅,一半用在了汶川的孩子身上,另一半留給了自己的「江湖」。

隨後,她突然宣佈,自己要隱居了。

入山時,她說:「給我講一個好故事,送一壇酒。沒故事的同學,就以勞力換,或者帶些下酒菜也行。」

之後,就沒了音信。

有人說,終于看清了她,說什麼以夢為馬,不過是為了逃避生活罷了。

那段時間,說起她,不再只是好的評價,隨著窮遊亂象越來越多,從眾隱居也被嘲諷,她的經歷還被不懷好意的人拿出來做反例。

說,有爭議的東西,她占了個全。

而這一切,猜測,從熱議到淡出視線,終于十多年後,有了答案。

-03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原來,這是十多年的時間,她都在完成當年沒人在意的那句諾言。

她是真的喜歡鄉下的田園風光,也還要考慮到生計問題,于是想到了學習釀酒。

為了找到一個最適合釀酒的地方,她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深山老林。

那個地方要有最清冽的泉水,要有最適宜的溫度,要有花、有草、有山、有林。

最終,這個夢中的地方,選在了廬山腳下的桃花源村。

集古老、神奇、幽奧、秀美、壯闊、清麗于一體。

融詩情畫意、歷史傳說為一爐。

這裡就像是留給世人調節生活節奏的一個暫停鍵,來到這裡,就會被「強行」的放慢節奏,用心感受簡單生活的樂趣。

在這樣的環境下,她過起自己「把酒當歌」的詩意人生。

起初,剛剛學習釀酒,張小硯找師傅問火候、時間的把握,

師傅總是說:「你要嘗,嘗了就明白了。」

所以每到酒釀的差不多的時候,她都在各種品嘗,把自己喝得醉醺醺的。

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釀出了自己滿意的酒,給它取名為「一夢」。

「一個人,一個夢,一壇酒,我要為許多人的夢,釀一壇最好的酒,願以此酒,鼓勵他人成就生活的夢。」

這之後,她的四季都圍繞著「酒」。

桃花正盛,春釀已始。

一壺清茶或一盞溫酒,悄然下肚,這感覺,千金不換。

吸天地之靈氣,與自然之氣融為一體。

秋釀之酒,不僅酒香怡人,口感亦尤為的出眾。

久而久之,在旅行圈銷聲匿跡的她,再另一個圈子火了起來。

煮酒的香,從山上飄到了山下,引得不少有緣人要來討碗酒喝。

有退休的火車司機來飽口福,也有趕了2000多公里路,就帶了一包乾脆面下酒的男孩...

她的故事,被越傳越遠,最後還驚動了央視。

但央視也沒讓她破了自己的規矩,第一次拍攝就因沒帶下酒的螃蟹被拒絕。

再次造訪,才完成拍攝。

無論世間多嘈雜,她都在自己的江湖中,過著「把酒當歌」的詩意人生。

端午,早起燒水泡茶,煮粽子,然後割菖蒲曬艾蒿,再院子地頭巡視一番,天上荒荒油雲,風走如流,心裡默默地大聲唱歌。 

落日,鮭魚粉的雲霞,淡奶油色野櫻花,油菜花嶄新金黃,整個世界都醉醺醺的。

劈柴,生火,釀酒,讀書…

看似無意義之事,卻如花開般隨季節流淌。

12年,一個輪回過去。

她好像變了,她從那個旅行主角,變成了今天這個用酒換故事的女子。

她好像又沒變,不管是83元走川藏,還是隱居釀酒,她一直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

這個社會,不缺事業混得風生水起的人,但在不可脫俗的現實能活成一股清流的人,卻數得出來。

張小硯,絕對算是一個。

讓她徹底明白,不要說什麼以後了,誰知道明天還會不會有以後呢?

-02

2009年,本想著回汶川看看孩子們,卻沒成想一路坎坷,先是遇上橋斷,隨後又遇到塌方,去往汶川的路都行不通,既然這樣,算了,改道去惦記很久的拉薩吧。

就是這麼突然,她用不多的錢買了輛摩托,朝著西藏駛去。

一路上,有懸崖、爛路、毒草、惡狗、螞蝗、打劫...並不順利,但好在安全到達。

在她進入西藏的時候,身上只剩了兩元錢。

看到路邊乞討的人,她想了想,最後把這僅剩的兩個子兒也給了別人。

身無分文了,又不想伸手要,讀過一些書的她就想到用知識變現。

在大昭寺門口,她問別人借了個喇叭,有人經過,她便繪聲繪色的給人家說書,路人停下腳步細細聆聽,沒想到這個小姑娘還有兩把刷子,于是一會時間,她就掙了114塊8毛錢。

終于湊到一些錢,她想著回成都吧。

她開始了漫長的徒步,走在318川藏線上,所有的家當就是身上的一個背包。

遇到願意捎上一段路的司機,她就給人家搬搬貨,以表感謝

遇到喇嘛,她就主動去幫忙背柴,換個餅填飽肚子。

就這樣,走走停停,70多天后,張小硯抵達成都。

數了數身上的錢,還有31塊錢,也就是70多天的行程,她只花了83元。

這便是火遍大江南北的「83元遊西藏」的故事。

不同于現在很多比誰「遊」得更「窮」的人,蹭吃、蹭喝、蹭住,一味的索取。

她得到的每一份幫助,都是靠尊嚴和勞動換來的。

回歸生活的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人。

她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出了書,一本《走吧,張小硯》讓很多人看到了嚮往的生活。

再後來,她還上了不少節目,就連楊瀾也邀請她來做採訪。

上節目時,楊瀾問她:「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

她回應說:「做越來越像我自己的那個人。」

「這本遊記發生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態度。想去就去,快樂就去。」

那段時間,錢可能不再是需要她發愁的東西,但是她並沒有因突然的爆火,就丟了初心。

她將賺到的版稅,一半用在了汶川的孩子身上,另一半留給了自己的「江湖」。

隨後,她突然宣佈,自己要隱居了。

入山時,她說:「給我講一個好故事,送一壇酒。沒故事的同學,就以勞力換,或者帶些下酒菜也行。」

之後,就沒了音信。

有人說,終于看清了她,說什麼以夢為馬,不過是為了逃避生活罷了。

那段時間,說起她,不再只是好的評價,隨著窮遊亂象越來越多,從眾隱居也被嘲諷,她的經歷還被不懷好意的人拿出來做反例。

說,有爭議的東西,她占了個全。

而這一切,猜測,從熱議到淡出視線,終于十多年後,有了答案。

-03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原來,這是十多年的時間,她都在完成當年沒人在意的那句諾言。

她是真的喜歡鄉下的田園風光,也還要考慮到生計問題,于是想到了學習釀酒。

為了找到一個最適合釀酒的地方,她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深山老林。

那個地方要有最清冽的泉水,要有最適宜的溫度,要有花、有草、有山、有林。

最終,這個夢中的地方,選在了廬山腳下的桃花源村。

集古老、神奇、幽奧、秀美、壯闊、清麗于一體。

融詩情畫意、歷史傳說為一爐。

這裡就像是留給世人調節生活節奏的一個暫停鍵,來到這裡,就會被「強行」的放慢節奏,用心感受簡單生活的樂趣。

在這樣的環境下,她過起自己「把酒當歌」的詩意人生。

起初,剛剛學習釀酒,張小硯找師傅問火候、時間的把握,

師傅總是說:「你要嘗,嘗了就明白了。」

所以每到酒釀的差不多的時候,她都在各種品嘗,把自己喝得醉醺醺的。

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釀出了自己滿意的酒,給它取名為「一夢」。

「一個人,一個夢,一壇酒,我要為許多人的夢,釀一壇最好的酒,願以此酒,鼓勵他人成就生活的夢。」

這之後,她的四季都圍繞著「酒」。

桃花正盛,春釀已始。

一壺清茶或一盞溫酒,悄然下肚,這感覺,千金不換。

吸天地之靈氣,與自然之氣融為一體。

秋釀之酒,不僅酒香怡人,口感亦尤為的出眾。

久而久之,在旅行圈銷聲匿跡的她,再另一個圈子火了起來。

煮酒的香,從山上飄到了山下,引得不少有緣人要來討碗酒喝。

有退休的火車司機來飽口福,也有趕了2000多公里路,就帶了一包乾脆面下酒的男孩...

她的故事,被越傳越遠,最後還驚動了央視。

但央視也沒讓她破了自己的規矩,第一次拍攝就因沒帶下酒的螃蟹被拒絕。

再次造訪,才完成拍攝。

無論世間多嘈雜,她都在自己的江湖中,過著「把酒當歌」的詩意人生。

端午,早起燒水泡茶,煮粽子,然後割菖蒲曬艾蒿,再院子地頭巡視一番,天上荒荒油雲,風走如流,心裡默默地大聲唱歌。 

落日,鮭魚粉的雲霞,淡奶油色野櫻花,油菜花嶄新金黃,整個世界都醉醺醺的。

劈柴,生火,釀酒,讀書…

看似無意義之事,卻如花開般隨季節流淌。

12年,一個輪回過去。

她好像變了,她從那個旅行主角,變成了今天這個用酒換故事的女子。

她好像又沒變,不管是83元走川藏,還是隱居釀酒,她一直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

這個社會,不缺事業混得風生水起的人,但在不可脫俗的現實能活成一股清流的人,卻數得出來。

張小硯,絕對算是一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