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白巖松:再苦也不要讓孩子住校!過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現在家長們都注重孩子的教育, 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有的父母都忙碌工作, 平時很少時間去照顧孩子, 甚至直接將其交給老人們帶, 不過, 這種做法是沒有效果的。

為了能夠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都選擇讓他們去住校, 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心是放不下的, 因為畢竟是自己從小看到大的把他們送出去獨立生活的話, 很容易會影響到他們的內心發展, 還有可能受到校園暴力。

我在一篇帖子上就看到過類似的事件, 主人公就哭訴地說後悔讓孩子住校, 這不僅引人好奇, 難道住校對孩子的傷害真的很大嗎?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中指出:

「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會對孩子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 這創傷程度, 等同于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

過早寄宿的危害, 很多家長都忽視了。

一.寄宿, 切斷了親子連結

綜藝《少年說》中,

有一個初二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寄宿故事。

因為父母工作忙, 她從小就過著寄宿生活。

每天放學後, 她眼睜睜地看著小朋友一個個被爸媽接回家, 自己卻只能孤零零地面對一個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夜晚。

一天又一天, 直到現在, 整整十年過去, 她最渴望的依然是父母接她回家。

她哭著說:「我感覺自己就像孤兒院的孩子一樣, 從小就一個人, 我就想做個有媽的孩子。 」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 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

他們在學校遇到問題和挫折, 只能獨自解決。

考砸了, 被老師罵, 受同學欺負也無人可傾訴。

他們的喜怒哀樂, 父母都沒有參與。

有一種痛, 是明明有父母, 卻只能獨自長大。

寄宿, 就這樣切斷了父母和孩子間的情感連結。

想起作家王朔, 年僅一歲半就被送進保育院寄宿, 每個月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直到10歲他才被接回家。

這導致他一度以為孩子是國家生的, 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 生下來放在保育院一起養著。

長大後的他, 在《致女兒書》描述了他和父母的關係:

「我不記得我愛過自己的父母。

小的時候是怕他們, 大一點開始煩他們, 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 見面就吵;

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 躲著他們。

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 應該對他們好一點, 但就是做不出來, 裝都裝不出來。 」

父母孩子, 本是骨血親人, 卻疏遠至此, 實在令人痛心不已。

其實, 兒童和父母的情感建立, 需要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 孩子越小, 對父母的愛的要求也越多。

過早的送孩子寄宿, 孩子不僅缺少家庭氛圍的滋養, 更缺少與家人的情感交流。

親密感沒有建立起來, 孩子與家庭連著的那根風箏線就會越來越細, 最後甚至斷裂。

二.過早住校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有心理問題

知乎上, 有一個高贊的帖子說:

「寄宿學校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 有真善美, 更有虛假、擠兌、侮辱、霸淩。

你不會知道那些外表看起來天真無邪的小孩, 為什麼有時會那麼醜惡。 」

是啊, 早早的把孩子送去寄宿, 逼著孩子獨立, 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性格上從孩子的成長與性格發展來說,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3-6歲是性格初步形成時期,6-12歲是孩子性格質量的固化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在環境裡吸收到了什麼,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極大影響。

心理上一項《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調查顯示:

有44%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重度為3.4%,中度為8.0%。

這樣的資料,並不難理解。

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解釋:

人類早期就是一對一撫養,過早的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父母無法給孩子解決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他以後成年會有很多的心理問題。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

「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如同魚需要水一樣,孩子的成長,天然就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導、關愛。

成長條件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很難健康長大。

三.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央視名嘴白巖松曾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一個節目訪談中,他斬釘截鐵地說:「打死我也沒讓我的孩子住校。」

要知道,白巖松與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送孩子住校,會讓他們輕鬆很多。

但白巖松卻堅決不讓孩子住校,他說:

「就算我和妻子為此會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會付出很多很多,但人生不正是這樣嗎?」

是啊,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四.糖果媽媽寄語: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應擔負起教育的責任。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不離線的父母,為孩子掌好舵,撐好帆。

因為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還得靠父母。

畢竟,再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保證孩子良好的品行,給不了孩子優秀的習慣,更給不了孩子長久的幸福感。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父母的教養,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的引導和陪伴,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明燈。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堅定信念:孩子的成長,我之責任。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3-6歲是性格初步形成時期,6-12歲是孩子性格質量的固化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在環境裡吸收到了什麼,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極大影響。

心理上一項《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調查顯示:

有44%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重度為3.4%,中度為8.0%。

這樣的資料,並不難理解。

李玫瑾教授早就給出了解釋:

人類早期就是一對一撫養,過早的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父母無法給孩子解決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他以後成年會有很多的心理問題。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

「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如同魚需要水一樣,孩子的成長,天然就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導、關愛。

成長條件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很難健康長大。

三.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央視名嘴白巖松曾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一個節目訪談中,他斬釘截鐵地說:「打死我也沒讓我的孩子住校。」

要知道,白巖松與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送孩子住校,會讓他們輕鬆很多。

但白巖松卻堅決不讓孩子住校,他說:

「就算我和妻子為此會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會付出很多很多,但人生不正是這樣嗎?」

是啊,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四.糖果媽媽寄語: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理應擔負起教育的責任。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不離線的父母,為孩子掌好舵,撐好帆。

因為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還得靠父母。

畢竟,再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保證孩子良好的品行,給不了孩子優秀的習慣,更給不了孩子長久的幸福感。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父母的教養,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的引導和陪伴,是孩子前行路上的明燈。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堅定信念:孩子的成長,我之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