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曾經烏黑發臭的“牆子河”,如今是天津最繁華路段

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天津攝影師常津生數十次登上直升飛機, 對津門大地進行大量航拍。 他所留下來的數萬張底片, 是天津在那個年代的珍貴影像記錄。 如今, 改革開放迎來40年, 在這些航拍照片的所在地, 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騰訊大燕網將推出系列組圖, 重溫天津40年來的“今生今世”。 (津視135期·騰訊大燕網出品 圖/常津生 遊思行)(注:上圖為合成照片)

如今再去南京路, 已沒多少人能記起, 在半世紀前, 它曾被又黑又臭的牆子河分隔兩岸。 1970年代, 天津將牆子河進行填埋改造, 形成一條大道, 並在這基礎上建成了長約3.5公里的地鐵線路,

使天津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 直到今天, 南京路都是天津最繁華的路段, 串聯著海光寺、濱江道、小白樓等重要商區, 從空中俯瞰, 在高樓叢中若隱若現。

衛津路, 因毗鄰衛津河而得名, 位於舊時天津城的中軸線上, 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兩所高等學府隔河相望。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 這條主幹道的寬度僅為9至12米, 行人車輛混行, 擁堵無比。 改造之後, 衛津路一下子拓寬到40米, 才緩解了該地區的交通壓力。 而畫面下方, 在上世紀末興起的八裡台文化市場, 曾是天津新潮文化的聚集地, 也在2005年被關停拆遷。

從解放初到80年代初, 天津的機動車數量增長了45倍, 自行車數量增長30倍, 而道路面積只增加了2.6倍,

交通壓力日趨明顯。 1986年7月1日, 全長34.49公里的中環線全線通車, 成為天津第一條繞城主幹道。 總工期僅10個月的中環線, 將市區14條主幹道連接成環, 有效緩解城區的交通壓力, 也創造了當年的“天津速度”。

說到中環線, 就不得不提八裡台立交橋。 這座始建於1985年6月的立交橋, 是天津第一座三層互通式城市高架橋, 溝通了中環線與衛津路兩條要道。 33年之後, 八裡台橋仍是重要的交通紐帶, 只是周圍已是大變樣。 進入21世紀, 立交橋旁的八裡台新文化廣場和海河劇院相繼開業, 而對面的天津師範大學則已整體搬遷, 如今是均價達5萬的高端住宅區。

上世紀90年代初, 天津的紅旗路與複康路之交, 還只是一個平面的路口。 1993年, 王頂堤立交橋建成之後,

才讓這片地區“立體”了起來。 毗鄰這個路口的, 是於1992年遷入的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而畫面遠處的大片濕地, 後來則發展成為天津高新區的核心區——華苑科技園。

這是天津中環線與馬場道的交口。 上下兩個畫面, 似乎相差並不大, 但是可以看出, 在30年前, 路口全是密密麻麻的行人, 機動車輛並不多, 到了如今, 則是截然相反的景象。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在紅旗路與鞍山西道交口, 周邊仍是大片荒地。 到了世紀之交, “電腦”成為流行詞彙, 這片地區也迎來了春天。 最紅火的時候, 鞍山西道上擁有創元、百豪、名利達等7個專業科技賣場和賽博、百腦匯、頤高等大型數碼用品商場, 被天津人稱作“電腦城”。 在電子商務興起之後,

數碼賣場的熱潮則漸漸退去, 再難有往日摩肩接踵的火爆場面。

1987年, 在天津中環線貫通僅一年之後, 外環線便宣告建成。 由於從地圖上看像個梨形, 因此被人們形象地稱作“大鴨梨”。 這是外環西路與秀川路的交口, 在外環路剛建成之時, 四周一派田園風光。 如今, 這裡是華苑地區的大型住宅區, 容納著數十萬新居民。

1989年, 天津外環線京津公路立交橋建成。 長久以來, 京津公路都是連接北京與天津地區的最重要通道。 到1993年, 雙向四車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線貫通, 將北京與天津間的車程縮短至1.5小時;而在2007年, 又興建了雙向八車道的京津高速公路, 正可謂“條條大路通北京”。

如果沒有對比, 很少人能夠認出來左圖的位置。

這條原本雙向四車道的馬路便是黑牛城道。 進入21世紀, 為緩解市內交通的壓力, 天津開始興修封閉式快速路。 介於中環線與外環線之間的快速路環線, 於2010年全線貫通, 使得市內各地之間的距離, 變得不再那麼遙遠。 每天早晚高峰, 數以萬計的車輛紮堆駛上快速路, 使其成為天津最繁忙的路段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津塘公路都是聯絡天津城區與塘沽地區的最主要通道。 這種狀況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發生質的改變, 京津塘高速、津濱高速、京津高速、天津大道等快線陸續開通, 讓市區與濱海新區“雙城”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2004年, 津濱輕軌開通運營, 並在2012年與天津城區軌道實現互通, 成為眾多上班族每天的主要交通工具。

“這張圖,你可能認不出位置了。”2005年,位於天津河東區的十一經路橋建成之後,周圍景象也改頭換面,幾乎找尋不到從前的痕跡。近二三十年來,河東區仿佛變成一座碩大的立體迷宮,不只外地人,連本地人也經常迷失方向。

位於河北區的天津北站,看似不起眼,卻是一座有著110多年歷史的古老車站。在數十年前,北站幾乎可以說是城市的中心,旅客一下火車,就能夠感受到城市的繁華。到了2008年,當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高鐵從旁邊呼嘯而過的時候,北站似乎只能緬懷昔日的光彩了。2014年,天津北站基本停辦客運業務,目前僅有一列開往薊州的綠皮車還在運營著。

1984年,《今晚報》創刊,常津生加入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並擔任過今晚報社總編室主任、攝影部主任、中國晚報攝影學會副會長等職。在他身後的櫃子上,整齊堆放著數十年來拍攝的膠捲,像檔案館一樣分類編號。如今已75歲高齡的他仍放不下手中的相機,持續記錄著這個世界。(以上圖片均為版權作品,請勿盜用)

“這張圖,你可能認不出位置了。”2005年,位於天津河東區的十一經路橋建成之後,周圍景象也改頭換面,幾乎找尋不到從前的痕跡。近二三十年來,河東區仿佛變成一座碩大的立體迷宮,不只外地人,連本地人也經常迷失方向。

位於河北區的天津北站,看似不起眼,卻是一座有著110多年歷史的古老車站。在數十年前,北站幾乎可以說是城市的中心,旅客一下火車,就能夠感受到城市的繁華。到了2008年,當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高鐵從旁邊呼嘯而過的時候,北站似乎只能緬懷昔日的光彩了。2014年,天津北站基本停辦客運業務,目前僅有一列開往薊州的綠皮車還在運營著。

1984年,《今晚報》創刊,常津生加入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並擔任過今晚報社總編室主任、攝影部主任、中國晚報攝影學會副會長等職。在他身後的櫃子上,整齊堆放著數十年來拍攝的膠捲,像檔案館一樣分類編號。如今已75歲高齡的他仍放不下手中的相機,持續記錄著這個世界。(以上圖片均為版權作品,請勿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