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古裝劇裡,人們用「銀錠」消費是真實的嗎?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古裝劇中常有這樣的場景:江湖大俠在酒樓裡吃完飯後, 隨意在桌上放一錠銀子就起身離去, 小二在身後點頭哈腰、千恩萬謝。

這個場景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 除非這些大俠一個個都身負鉅款、無處可花。 要知道在古代, 白銀是貴重物, 其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 《紅樓夢》中賈寶玉一個月的零花錢才二兩銀子, 這還是清代銀子貶值後的結果。 而一戶普通人家一年花銷最多也就10兩左右, 這種隨手就是一錠銀子的江湖俠士可真是太稀有了。

碎銀是怎麼出現的?

在古代, 即使是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朝代, 百姓們也多數以銅錢作為貨幣。 只有那些消費巨大的高檔場所才會常用銀子進行交易。

不過, 銀錠的鑄造都是有規格的, 官府或錢莊為了方便存儲、運輸, 往往將銀子鑄造成為整塊的銀錠子, 還會在上面銘刻鑄造時間、重量等。 但顯然這大塊的銀錠子價值太高,

並不適宜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購物交易, 所以也就出現了碎銀子。

碎銀子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整錠銀子剪碎;另一種是在采銀礦的時候直接獲得的細碎銀塊, 或者銀質器皿直接踩扁或摔碎當銀子用。

老道的商家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 分辨不出來也沒關係, 有專門剪開銀子的的「夾剪」和稱量銀子的「戥子」。

戥子:學名戥秤, 是一種宋代劉承矽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 據說當時宋朝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矽, 鑒于當時一般的木桿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 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 于是經過潛心研製, 首先創造發明瞭我國第一枚戥秤。

顧客需要購物的時候, 拿出銀子, 計算出需要的銀子, 然後剪下一小塊, 稱量其重量是否合適, 進行交易。 如果拿出的是整個銀錠子, 這麼剪開就成了碎銀子。

如果本來拿出的是比較大塊的碎銀子, 這麼一剪自然更細碎了, 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 沒有剪刀也不要緊, 銀子很軟的, 甚至用牙齒也能咬下來。

《紅樓夢》中就有著剪銀子的描寫:

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 又不作買賣, 算這些做什麼!」麝月聽了, 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只怕是一兩了。寧可多些好,別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似的。」

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不過,古代的碎銀子也不是完全稱好重量就夠了的,銀子也有摻假的。有些人在製作銀子時會添加錫和鉛一類東西,導致銀子成色不足,所以商家收到銀子後不僅要稱重,還要換算成色以計算銀子的實際價格。

古代雖然科技手段落後,但他們還是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智慧。

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只怕是一兩了。寧可多些好,別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似的。」

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不過,古代的碎銀子也不是完全稱好重量就夠了的,銀子也有摻假的。有些人在製作銀子時會添加錫和鉛一類東西,導致銀子成色不足,所以商家收到銀子後不僅要稱重,還要換算成色以計算銀子的實際價格。

古代雖然科技手段落後,但他們還是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