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我不想養個越來越脆弱的孩子

前兩天好友給我電話, 她兒子學校組織春遊, 因為是學前班的孩子年齡大點, 所以春遊是兩天一夜的時間, 從早上孩子們還沒出發, 家長群的資訊都一刻不停, 這個說, “老師, 你一定要讓我家孩子把水壺裡的果汁趕緊喝了”, 那個說“老師, 要是熱了, 你給孩子把衣服脫了”, 還有的說“老師, 我家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 幫忙把被子蓋好”。

好友說, 這些要求還都是有代表性的較為常見的, 還有各種更奇葩的, 如果這也擔心那也不放心, 乾脆別讓孩子去了。

有人會說, 都馬上小學的孩子了, 還不知道自己渴了喝水,

熱了脫衣服嗎, 冷了蓋被子嗎?

其實, 還真有不少孩子歲數越來越大, 但生活自理能力, 卻是沒有一點長進, 甚至這些獨立自理的意識, 反而沒有低幼時候那麼強烈。

問題出在哪呢?

首先, 還是家長不放心不肯放手, 孩子在二歲左右就會萌發配合, 合作的意識, 比如, 吃飯前, 看見父母端飯, 孩子也會跑很快要求參與, 這個時候,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反應, 是以擔心弄撒飯菜燙著孩子斷然拒絕, 還是, 協助孩子進行小心翼翼的嘗試;如果真的撒出來, 再回想一下自己當時的反應, 是立刻不停開始數落, “你看你, 撒了吧, 說不讓跑, 不聽。 ”(這句話, 耳熟吧)還是, 和孩子一起打掃乾淨, 引導孩子有效總結, 再進行一次嘗試呢?

土豆小朋友二歲左右開始端自己的小碗,

我到現在還記得他小心翼翼, 兩手緊緊捧著碗, 一步一步慢慢走著, 眼睛都不敢離開碗, 把飯放到桌子上, 興奮極了。 整個過程, 手眼協調, 動作協調, 全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而且這種成就感, 我們順勢鼓勵, 吃飯前後幫忙端碗發放餐具收拾的習慣, 就延續到現在。

其次, 當孩子做事情沒有成功時, 家長的引導方式。

有一次外出吃飯, 需要自己取食, 他還是自己端碗, 結果心不在焉, 飯撒了。 他站在那, 窘迫的看著我, 估計沒想到會把飯弄撒。 我朝他笑了笑, 拿出紙巾, 遞給他一張, 我們倆安靜的把撒在地上的菜給收拾乾淨, 同時給服務員道歉。 然後他說, “媽媽我還想自己去端菜, 剛才我走神了”, “好啊, 去吧”。 第二次,

順利端回餐桌。

我留心看了一下孩子的狀態, 滿足平靜。 第一次弄撒對他是個意外, 四歲多的孩子, 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這樣的失敗, 對他來說, 是羞愧的。 再次成功, 讓他意識到, 任何人, 任何事情, 不論年齡大小都會由於各種原因, 沒有做好。

及時誇獎, 誇獎的不是他的第二次的成功, 而是孩子失敗後, 還有勇氣去進行再次嘗試, 也就是俗話說的, 摔倒了爬起來繼續進行的勇氣。

當首次嘗試沒有成功時, 重點要引導孩子, 爭取機會, 做好這件事, 而不是因為一次事情, 而剝奪孩子繼續嘗試的機會, 這樣孩子很容易失去摔倒爬起來的力量。

昨天, 有個朋友給我總結說, 每一個心態良好, 性格平和, 越來越強的孩子後面, 都有一個佛系的媽。

簡言之, 這個所謂的佛系媽媽, 能忍的住讓孩子, 一次又一次的不成功, 不那麼完美, 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標準;這個媽媽, 能管的住自己的嘴, 不會不停說教, 不停管教, 不停給建議, 而是真的讓孩子自己嘗試, 自己總結, 自己接受失敗, 自己面對沮喪, 自己感受喜悅。

當孩子需要耐心陪伴時, 這個媽媽毫不猶豫能丟掉微博朋友圈, 能丟掉追著的劇, 和孩子一起看一起想一起觀察一起實踐;當孩子需要讚美時, 那些甜言蜜語好像真的甜滋滋的進到孩子心裡, 讓人甘之如醴;當孩子需要支援時, 我們能無條件, 立刻馬上站在孩子身邊。

重點來了, 以上說的, 同樣適用于爸爸, 而且爸爸們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性格的塑造,

人際關係的處理, 都有著重要的的影響。

看到一句很棒的話“父親扮演燃料的角色, 能夠推動孩子向前探索”。

從母親懷抱中進入人群, 從內心深處滋長出探索世界的勇氣, 父親, 是我們保持那顆仰望星空的好奇心之力量源泉。

所以, 想讓孩子, 越來越勇敢, 而不是變成那個, 什麼都不願意做, 什麼都不敢做, 什麼都不想做的孩子, 我們現在就試著改變起來吧。

土豆媽媽說, 每次和一些父母聊天, 各種抱怨聲音的背後, 都是一個精疲力盡的爸爸或者媽媽, 放手, 讓孩子做, 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他的世界, 而不是你去替代他, 無論難易, 無論悲喜, 這樣的世界才是他自己的。

喜歡就關注, 土豆和媽媽, 細水長流中的愛與陪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