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金門戰役烈士65年後突然回家,靠兩塊銀元與女兒相認

(歡迎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哥的戰場”, 第一時間閱讀更多戰爭故事)

“你不會是騙子吧?”在電話中, 王秀蘭有些不可思議地對我說。

即使在此之前, 已經有當地片警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她, 她依然有些不知所措。

是的, 的確讓人難以置信。

4歲那年, 王秀蘭從大人口中得知, 她的父親死在了戰場。 因為沒有爸爸, 她的童年少了很多快樂。 她渴望的事情, 就是能趴在爸爸的懷裡撒嬌。

母親後來改嫁, 將王秀蘭交由三伯三嬸撫養。 母親改嫁那天, 給了王秀蘭一樣東西, 用已經掉了色的紅手絹包裹著, 是兩塊銀元。

母親說, 那是父親從戰場上托人帶回來的, 捎話的人明確說, 那是帶給他的寶貝女兒的。

從母親的話裡, 王秀蘭感覺爸爸很愛自己, 這讓她有了莫大的安慰, 她將爸爸留給她的銀元藏在箱底, 即使在後來遇到吃不飽肚子時, 她都沒捨得變賣。

長大後, 王秀蘭才得知, 父親是在1949年攻打金門時犧牲的, 政府還為他們辦了烈士證書, 她作為烈士子女, 每月會領到200元的撫恤金。

如今, 王秀蘭已經做了奶奶, 她卻接到我的電話, 告訴她一個讓人難以相信的消息:她的爸爸還在臺灣

2013年11月, 有網友轉給我臺灣《聯合報》的一篇報導, 一位元名叫汪呈松的百歲老兵尋找他在大陸的女兒王秀蘭。 汪呈松居住在臺灣宜蘭縣三星鄉尚武村,

生日那天, 村長陳慧琳為他送去馬英九“總統”贈送的百歲禮包, 汪呈松問起村長, 尋找女兒的事情有沒有消息。

一年多前, 汪呈松告訴村長陳慧琳, 他在大陸有一個女兒,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見女兒一面。 熱心的村長找到《聯合報》做了尋親報導, 但沒有收到任何回音。

看著汪呈松心切的樣子, 村長陳慧琳再次尋找《聯合報》做了一次報導。

網友轉給我的, 正是第二次的尋親報導。 我是“老兵回家”公益活動發起人,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求助資訊。

根據報紙上的電話, 我迅速與陳慧琳村長取得聯繫, 進一步核實了更為具體的資訊:老人出生在江蘇省姜堰市曲塘鎮王垛村, 妻子叫邵秀貞, 女兒叫王秀蘭, 大哥叫王成根, 二哥叫王成銀,

三哥叫王成進。

根據以往説明老兵尋親的經驗, 我把這些資訊發到新浪微博上, 很快有網友提供資訊說, 曲塘鎮王垛村, 應該是現在的海安縣雅周鎮王垛村。

再次在網上搜索, 看到了網站上王垛村警務室陳璐警官的聯繫電話。 我安排同事迅速與陳璐警官取得聯繫, 陳警官查詢了戶籍資料, 在當地找到有上百個名叫王秀蘭的女士, 其中王垛村就有3個, 最後排查發現, 一位68歲的王秀蘭, 其父親的姓名為王成進, 和老兵的三哥名字一樣。

在給王秀蘭打電話的時候, 我猶豫了很長時間, 該怎麼告訴她這個消息。 我至今清晰地記得我們通話的內容:

“你的父親是不是叫汪呈松?”

“是的。 ”

“他現在在臺灣, 委託我們來找你。 ”

“你們是不是騙子?”

“汪呈松老人說, 他有三個哥哥, 大哥叫王成根, 二哥叫王成銀, 三哥叫王成進。 ”

在些許的沉默後, 我突然聽到了電話那邊的哭聲。 電話裡的王秀蘭邊哭邊說, “我兩歲的時候, 父親就去打仗了, 後來說是死了, 我逢年過節還燒紙錢給父親, 已經燒了幾十年了, 怎麼父親還在世上?

即使在確定幾個大哥的姓名一致時, 依然有些關鍵的資訊存在差異。

王秀蘭說, 她的父親名叫王成松, 而臺灣的資訊是汪呈松。 這一點比較好找原因, 一個是老兵不識字, 再就是登記時可能寫錯了。 我向陳慧琳村長進行了核實, 她說, 汪呈松真的一個字都不會寫, 有可能是王成松。

還有一個是, 年齡根本對不上, 臺灣的報導說, 汪呈松已經101歲了, 而王秀蘭推算,

父親只有87歲左右。

另一個無法解釋的事情是, 王秀蘭明確說, 她的父親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是一名解放軍烈士, 有政府的烈士證書, 怎麼可能出現在臺灣?

這個謎團恐怕不見到汪呈松本人, 誰都無法解開。

我把找到王秀蘭的消息告訴了陳慧琳村長, 她很快轉達給了汪呈松, 但汪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 他對大陸突然來認親的這個陌生電話, 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汪呈松說, 他希望王秀蘭提供一些證據, 證明就是他的女兒。


王秀蘭

而王秀蘭唯一能提供的證明, 是父親的一個小名。

汪呈松卻說, 他沒有這個小名。

越來越多的資訊偏差讓認親陷入了困境, 而雙方的疑慮也越來越多。 我希望王秀蘭能直接和汪呈松通電話, 但被陳慧琳村長拒絕。

村長的擔心是有原因的。後來我才知道,汪呈松因為尋找女兒,曾被別人騙去50萬台幣。

這種拒絕背後,還有更為複雜的隔閡。在之前的2012年,我第一次去臺灣,希望能獲得更多臺灣老兵的資訊,説明他們找家,結果無功而返。幾乎所有的台方工作人員都非常謹慎且客套地接待我,後來一位臺灣的朋友點破了其中的原因:他們擔心你是來做統戰的

為了取得村長陳慧琳的信任,我發給了她很多我們機構的資料,但依然沒有打破僵局,她告訴我:要尊重老人的意願。

王秀蘭也失去了耐心,如果那個陌生的老人真的是曾經稱她為“寶貝”的爸爸,他為什麼一點都不著急呢?

“他愛認不認吧。”王秀蘭有些氣惱地對我說。

只有我堅信,王秀蘭就是汪呈松的女兒!名叫汪呈松的老兵尋找女兒王秀蘭是事實,名叫王秀蘭的父親名叫王成松是事實,汪呈松和王成松發音是一樣的,而且就是當年的那個村子,還能錯到哪裡去呢?

只是,雙方在認親遇阻之後,都保持了沉默,一直持續了半年之久。但我有個預感,這是座沉默的火山,情感的岩漿正在內裡激烈地翻騰。

2014年的春節,王秀蘭再沒有像往年一樣,為父親燒紙。

春節之後,我再一次電話王秀蘭,“我帶你去臺灣,當面認親。”王秀蘭非常乾脆地回了一個字:“好。”

從大陸的王垛村到臺灣的尚武村並不遙遠,香港航空贊助了此行的所有費用。當天夜裡,我們抵達臺北,第二天一早,乘坐汽車前往宜蘭。一路上,我都在想,那個名叫汪呈松的老兵,為什麼離家65年,都沒能回來?

寄養在三伯家的王秀蘭,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也更為要強。

一路上,只要說起爸爸,王秀蘭就哭,她不停地說,“別人都有爸爸,有父愛,有母愛,而我沒有。”

對於當過12年記者的我來說,我一直在想車輛抵達的時候,會是一個如何讓人激動的場景?那個名叫汪呈松的老兵,一定站在村口翹首以待。

車輛抵達後,我端著打開的相機,第一個跳下車。認親會安排在尚武村的社區活動中心,村長陳慧琳以及當地的議員、退輔會工作人員、《聯合報》記者等已經等候多時,卻唯獨不見汪呈松。

我無法掩飾臉上的失望和擔憂。王秀蘭也是同樣的表情。

陳慧琳說,已經通知過汪呈松老人了,他很快就到。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一位駝著背的老人,一手拎著把椅子,一手拿著一把鉗子,出現在我們面前。

汪呈松的家就在活動中心的隔壁,失散60多年的女兒來相認,他怎麼遲到這麼長時間?直到後來,我們去了他的家裡,才找到了原因。

看到汪呈松來了,已經等得有些心急的王秀蘭“蹭”地站起身來,後來她告訴我,就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她就確認,那肯定是她的父親。或許只有骨肉,才會有那樣的心靈感應。

正是這樣的自信,讓她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伸出手要去扶他。汪呈松老人抬頭看了她一眼,沒有想到的是,他一把把王秀蘭的手甩開,呵斥道:“你要幹什麼?還沒確認你是不是我的女兒,你拉我幹什麼?”

王秀蘭漲紅了臉,場面陷入尷尬。

“這位大陸來的女子,我請問你,你的伯父叫什麼?”這是汪呈松向王秀蘭發問的第一句話。

這句生硬且客套的考問,讓現場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父女之間的對話用這樣的語氣,我後來還聽到過一次,那是雲南的周德蓉阿姨告訴我的,她第一次見到從撫順戰俘營特赦的父親時,父親非常恭敬地稱呼她:周同志。

是什麼,讓父女之間,陌生且遙遠

“大伯叫王成根,二伯叫王成銀,三伯叫王成進。”心急的王秀蘭不假思索地回答。汪呈松卻把手一擺,說:“這個不算,這個媒體報導了,大家都知道。”

“我再問你,你奶奶的名字叫什麼?”汪呈松盯著王秀蘭再次發問,一臉的嚴肅。在父親很小的時候,奶奶就過世了,王秀蘭怎麼可能知道奶奶叫什麼,她只能說不知道。沒想到,汪呈松有些惱怒地提醒在旁邊記錄的退輔會的工作人員,“你記下來,她竟然說不知道。”

王秀蘭突然反應過來,立馬補充說:“您問的奶奶,如果是您的母親,她早就過世了;您問的是不是當時養大您的大媽,我也叫奶奶。”

汪呈松停頓了一下,沒有回應,接著又問:“我再問你,你的母親,她的娘家是哪裡的?”王秀蘭作了回答。他又接著問,家裡吃的水是從哪裡來,家裡種的地在什麼地方,並在地上用手指比畫,讓王秀蘭說出方位。

對於王秀蘭來說,有的可以說上來,有的根本不知道。

陪同一起來臺灣的王秀蘭的女婿,著急地提醒岳母,“用家鄉的土話說。”王秀蘭已是滿頭大汗,她盯著對面離她有兩米遠的爸爸,不敢錯過一句詢問。

這樣讓人緊張的對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汪呈松始終不做任何表態。現場的氣氛越來越嚴峻,圍觀者的心都懸在半空,不敢有半點動靜。

我也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錯了?如果真的錯了,這場認親該如何收場?

兩年多之後,我借出差江蘇的機會,前往王垛村看望已經回家且已改回原名的王成松,和他談起當時認親的緊張場面,老人很羞赧地笑了。

所有的謹慎與隔閡,都是緣於歷史的創傷

“別跑,我們是解放軍。”1948年的一天,王垛村的小夥子王成松上街去買鹽,突然不遠處響起了槍聲,周圍的人四散而去,接著聽到扛槍的人這樣大喊。

王成松聽到是解放軍,他沒有跑。

這些扛槍的人,將王成松押到鄉里,甩給他一身軍裝讓穿上。王成松一看,衣服是土黃色的,知道是國民黨的兵,心想,壞了。他哀求對方,說他的女兒剛剛兩歲,未等他說完,對方拿槍抵到他的頭上說:“你是要命還是要女兒?”

王成松明白,這或許就是永別了。從鄉里出發時,王成松碰到了同村的一位鄉親,他把身上僅有的兩塊銀元用布子細心地包起來,委託這位鄉親帶給他的“寶貝女兒”。

那時女兒剛剛兩歲,才學會叫爸爸,王成松最興奮的,就是抱著女兒邊親邊喊著寶寶。

王成松的部隊是國軍21軍,第一仗是在江蘇江陰打的,但很快戰敗,部隊撤至上海。1949年5月,駐守上海的21軍大部分被解放軍殲滅,僥倖活命的王成松成了戰俘。年齡大的戰俘,部隊發了路費遣返回家,王成松正值年輕力壯,被要求加入了解放軍29軍。

解放軍的連長是他的老鄉,還是一位遠房親戚。王成松見了第一面,就打聽妻子和女兒的消息,對方其實也有好多年沒有回過家了,說,勝利在望,等消滅完國民黨,一起回家。

戰爭還在繼續。王成松隨著部隊南下攻打廈門,直到當年10月,王成松的部隊被命令登陸金門。


影視資料

王成松在機炮連負責運送彈藥。剛一登陸,就聽見重機槍的聲音,嗒嗒嗒、嗒嗒嗒地響,頭頂上,低空飛行的飛機一個接一個地往下扔燃燒彈。身邊的戰友嚇得直哭,王成松也怕得要死。

更為慘烈的是,王成松所在的前方部隊登上了金門,但後方的部隊沒能接應得上,激戰三晝夜之後,沒死的人,都成了俘虜。大陸統計被俘人員為3900余人,而臺灣稱俘虜7364人。

根據資料,臺灣先後釋放三批戰俘回大陸,這些歸俘後來的經歷,比戰場更難熬

腳部中彈的王成松已無力還擊,當國民黨的士兵沖到他的跟前時,他舉起雙手,並且喊道,“我也是國軍,我也是國軍。”


腳部的傷至今可見

他曾經的經歷,救了他一命。他也再一次成了戰俘。而解放軍,以為他犧牲在了金門,將他定為烈士。

因為曾在國軍服役,王成松被編入駐守臺灣的18軍。他的上級,依然是一位江蘇老鄉,這讓王成松心裡很窩火,怎麼全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1955年,王成松從臺灣軍中退役,沒有技能,找不到工作,只好上街撿破爛,而且居無定所,睡過車站,睡過大樹下。有時斷了乾糧,餓得沒辦法,就去撿別人丟在水溝裡的臭豬皮。

因為曾經身為戰俘,王成松和其他老兵來往很少,加上日子過得不如意,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暴躁。唯一能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經常做夢,夢見自己的女兒,女兒還停留在兩歲的時候,用稚嫩的雙手緊緊地抱著他的頭,不停地在臉上親啊親,口水流得滿臉都是。


王成松在臺灣的住處

1987年兩岸開放老兵返鄉後,離家近40年的王成松給家裡連續寫了幾封信,都沒有收到回復。這讓他糾結了很長時間,是信沒有收到,還是父母去世了?或者是妻子改嫁了,不願意再見他?

還真的有一天,有一位中年婦女找到王成松,說可以幫助他找到女兒。這讓王成松特別激動。對方提出要花錢,王成松二話沒說,把多年的積蓄給了這位婦女,結果對方一去不復返。

王成松徹底絕望了。他覺得,這個世界全是騙子。

在認親會陷入僵局的時候,王秀蘭突然想到了什麼,她把身子往前湊了湊,盯著汪呈松的眼睛問了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事件扭轉。

後來,我曾問過王秀蘭,父親像考試一樣滿懷疑慮地審問她的那個下午,她是怎麼樣的心情?她怎麼想到去反問父親?王秀蘭說,從看到父親的第一面起,她就堅信那是父親,她只是傷心,父親為什麼不願意認她這個寶貝女兒。在幾乎讓她絕望的時候,她突然想到那個深深地留在她腦海裡的細節,這是她對父親的唯一記憶。

“你當年打仗走的時候,是不是托別人給我帶回來兩塊洋錢?”一直處於被動的王秀蘭問汪呈松。

我後來見到過這兩塊“洋錢”,實際是墨西哥鷹洋,19世紀中葉流入中國,1949年之前在南方廣泛使用。幣的圖案下邊是由橡樹和月桂的枝葉環繞,象徵著忠誠與和平。

那是母親改嫁前轉交她的,是當年走上戰場的父親托人帶給她的唯一信物,在她生活最為困難的時候,都沒有捨得變賣。

聽到王秀蘭的問話,汪呈松愣了一下,我從他的眼睛裡突然看到一絲微妙的變化,表情也不再那麼僵硬和嚴肅。王秀蘭緊緊地盯著汪呈松,眼睛裡滿是淚水。

汪呈松突然轉身,對著退輔會的工作人員,非常和藹地說了一句話:“午飯怎麼安排,我請他們吃飯。”說著,就從口袋裡掏錢。

圍觀者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王秀蘭一邊哭著,一邊說出那個給她捎回銀元的人的名字,“捎給我錢的人說,是給他的寶貝女兒的。”

汪呈松突然轉身直視著女兒,嘴裡不停地呐呐:“我要補償你,我要補償你。爸爸沒有照顧到你。

王秀蘭一下子撲倒在汪呈松的懷裡,失聲痛哭,“爸爸,我不要你補償,我只要你回家!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也是沒辦法啊!”

67歲的王秀蘭,終於依偎在了爸爸的懷裡,她把頭深深地埋在父親的胸前,歇斯底里地哭喊著。

這個場面,曾經無數次地出現在王秀蘭的夢境裡。當真正實現時,依然像夢境一般。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目睹了無數這樣的悲歡離合,歷史的糾葛讓他們身處不同的陣營,甚至互為敵人,但是血脈是隔不斷的。

在那一刻,旁觀者也被深深地感動了,兩岸的陌生人,相互擁抱、握手,分享這令人激動的場面。

因為牽扯法律認證,我們帶父女兩人去當地的醫院做了DNA鑒定,確認系父女關係。

不會寫字的汪呈松終於知道,他的原名是王成松。三個字,錯了兩個。他不僅找到了女兒,也找回了自己。

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讓王秀蘭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父親不願意和她一起返回大陸,他告訴女兒:“我要找馬英九,讓他補償我一些錢,帶著錢回去,我要補償你。”家境不錯的王秀蘭再三勸說,都無濟於事。

這或許是王成松唯一可以衣錦還鄉的方式。

將近一年之後的2015年4月1日,王成松終於回到了離別68年的家鄉。這一天是愚人節,他的一生,就像一個玩笑。當地政府部門,在王成松回家之前,收回了他的烈士證,停止了每月200元的撫恤金。

離開臺灣之前,他向村裡的左鄰右舍一一去道別。作為臺灣東北部的農業大縣,宜蘭一直是綠營的大本營,但是面對這位要回大陸的老兵,不論藍綠的村民,都向他送去了美好的祝福。

出發之前,王成松花了半個多小時,才鎖好那間再也不會回來居住的房子。這間房子位於尚武村的公路旁邊,沒有衛生間,也沒有窗戶,房間裡堆滿了撿來的破爛。他先用鎖子把兩道門都鎖上,再加上一道鐵鍊,然後又用10多根鐵絲,一根一根地把門框和鐵鍊纏在一起,再用鉗子把鐵絲擰緊。

與女兒認親那天,他就是這樣鎖好門才去的,也因此遲到了半個小時。

只有瞭解了他的經歷,你才會理解他內心裡極度的不安全感來自何方。你也才會理解,他的性格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孤僻和暴躁。

王成松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在女兒的帶領下,去尋找母親的墳地。墳早已被平掉,找不到任何痕跡,女兒只能指向一個大概的方位。站在田埂上,面對一望無際的油菜花,88歲的王成松撕心裂肺地一句接一句地喊:娘啊,娘啊,孩子回來了,卻找不到你的墳墓!

2017年1月,借出差江蘇的機會,我去王垛村看望了王成松,我問了他一個讓我一直疑惑不解的問題,兩岸開放老兵返鄉已經30年了,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他為什麼沒有回大陸來找女兒?

王成松沉默了許久,說了一句話:“我是戰俘。”

我能理解他內心的糾結和尷尬。身為“雙面戰俘”的王成松,不僅在臺灣需要小心翼翼地生活,回到大陸,他也需要面對一個質疑:身為登陸金門的一名解放軍戰士,他怎麼還活著?

2017年8月,王成松在王垛村的家裡去世,陳慧琳村長專程從臺灣趕來送行,她給我發了一個很長的短信,能感覺到她內心的感慨和對我的信任。

兩岸的陌生人,因為一位老兵的回家,讓我們再也沒有了隔閡與猜忌。

(歡迎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哥的戰場”,第一時間閱讀更多戰爭故事)

但被陳慧琳村長拒絕。

村長的擔心是有原因的。後來我才知道,汪呈松因為尋找女兒,曾被別人騙去50萬台幣。

這種拒絕背後,還有更為複雜的隔閡。在之前的2012年,我第一次去臺灣,希望能獲得更多臺灣老兵的資訊,説明他們找家,結果無功而返。幾乎所有的台方工作人員都非常謹慎且客套地接待我,後來一位臺灣的朋友點破了其中的原因:他們擔心你是來做統戰的

為了取得村長陳慧琳的信任,我發給了她很多我們機構的資料,但依然沒有打破僵局,她告訴我:要尊重老人的意願。

王秀蘭也失去了耐心,如果那個陌生的老人真的是曾經稱她為“寶貝”的爸爸,他為什麼一點都不著急呢?

“他愛認不認吧。”王秀蘭有些氣惱地對我說。

只有我堅信,王秀蘭就是汪呈松的女兒!名叫汪呈松的老兵尋找女兒王秀蘭是事實,名叫王秀蘭的父親名叫王成松是事實,汪呈松和王成松發音是一樣的,而且就是當年的那個村子,還能錯到哪裡去呢?

只是,雙方在認親遇阻之後,都保持了沉默,一直持續了半年之久。但我有個預感,這是座沉默的火山,情感的岩漿正在內裡激烈地翻騰。

2014年的春節,王秀蘭再沒有像往年一樣,為父親燒紙。

春節之後,我再一次電話王秀蘭,“我帶你去臺灣,當面認親。”王秀蘭非常乾脆地回了一個字:“好。”

從大陸的王垛村到臺灣的尚武村並不遙遠,香港航空贊助了此行的所有費用。當天夜裡,我們抵達臺北,第二天一早,乘坐汽車前往宜蘭。一路上,我都在想,那個名叫汪呈松的老兵,為什麼離家65年,都沒能回來?

寄養在三伯家的王秀蘭,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也更為要強。

一路上,只要說起爸爸,王秀蘭就哭,她不停地說,“別人都有爸爸,有父愛,有母愛,而我沒有。”

對於當過12年記者的我來說,我一直在想車輛抵達的時候,會是一個如何讓人激動的場景?那個名叫汪呈松的老兵,一定站在村口翹首以待。

車輛抵達後,我端著打開的相機,第一個跳下車。認親會安排在尚武村的社區活動中心,村長陳慧琳以及當地的議員、退輔會工作人員、《聯合報》記者等已經等候多時,卻唯獨不見汪呈松。

我無法掩飾臉上的失望和擔憂。王秀蘭也是同樣的表情。

陳慧琳說,已經通知過汪呈松老人了,他很快就到。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一位駝著背的老人,一手拎著把椅子,一手拿著一把鉗子,出現在我們面前。

汪呈松的家就在活動中心的隔壁,失散60多年的女兒來相認,他怎麼遲到這麼長時間?直到後來,我們去了他的家裡,才找到了原因。

看到汪呈松來了,已經等得有些心急的王秀蘭“蹭”地站起身來,後來她告訴我,就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她就確認,那肯定是她的父親。或許只有骨肉,才會有那樣的心靈感應。

正是這樣的自信,讓她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伸出手要去扶他。汪呈松老人抬頭看了她一眼,沒有想到的是,他一把把王秀蘭的手甩開,呵斥道:“你要幹什麼?還沒確認你是不是我的女兒,你拉我幹什麼?”

王秀蘭漲紅了臉,場面陷入尷尬。

“這位大陸來的女子,我請問你,你的伯父叫什麼?”這是汪呈松向王秀蘭發問的第一句話。

這句生硬且客套的考問,讓現場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父女之間的對話用這樣的語氣,我後來還聽到過一次,那是雲南的周德蓉阿姨告訴我的,她第一次見到從撫順戰俘營特赦的父親時,父親非常恭敬地稱呼她:周同志。

是什麼,讓父女之間,陌生且遙遠

“大伯叫王成根,二伯叫王成銀,三伯叫王成進。”心急的王秀蘭不假思索地回答。汪呈松卻把手一擺,說:“這個不算,這個媒體報導了,大家都知道。”

“我再問你,你奶奶的名字叫什麼?”汪呈松盯著王秀蘭再次發問,一臉的嚴肅。在父親很小的時候,奶奶就過世了,王秀蘭怎麼可能知道奶奶叫什麼,她只能說不知道。沒想到,汪呈松有些惱怒地提醒在旁邊記錄的退輔會的工作人員,“你記下來,她竟然說不知道。”

王秀蘭突然反應過來,立馬補充說:“您問的奶奶,如果是您的母親,她早就過世了;您問的是不是當時養大您的大媽,我也叫奶奶。”

汪呈松停頓了一下,沒有回應,接著又問:“我再問你,你的母親,她的娘家是哪裡的?”王秀蘭作了回答。他又接著問,家裡吃的水是從哪裡來,家裡種的地在什麼地方,並在地上用手指比畫,讓王秀蘭說出方位。

對於王秀蘭來說,有的可以說上來,有的根本不知道。

陪同一起來臺灣的王秀蘭的女婿,著急地提醒岳母,“用家鄉的土話說。”王秀蘭已是滿頭大汗,她盯著對面離她有兩米遠的爸爸,不敢錯過一句詢問。

這樣讓人緊張的對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汪呈松始終不做任何表態。現場的氣氛越來越嚴峻,圍觀者的心都懸在半空,不敢有半點動靜。

我也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錯了?如果真的錯了,這場認親該如何收場?

兩年多之後,我借出差江蘇的機會,前往王垛村看望已經回家且已改回原名的王成松,和他談起當時認親的緊張場面,老人很羞赧地笑了。

所有的謹慎與隔閡,都是緣於歷史的創傷

“別跑,我們是解放軍。”1948年的一天,王垛村的小夥子王成松上街去買鹽,突然不遠處響起了槍聲,周圍的人四散而去,接著聽到扛槍的人這樣大喊。

王成松聽到是解放軍,他沒有跑。

這些扛槍的人,將王成松押到鄉里,甩給他一身軍裝讓穿上。王成松一看,衣服是土黃色的,知道是國民黨的兵,心想,壞了。他哀求對方,說他的女兒剛剛兩歲,未等他說完,對方拿槍抵到他的頭上說:“你是要命還是要女兒?”

王成松明白,這或許就是永別了。從鄉里出發時,王成松碰到了同村的一位鄉親,他把身上僅有的兩塊銀元用布子細心地包起來,委託這位鄉親帶給他的“寶貝女兒”。

那時女兒剛剛兩歲,才學會叫爸爸,王成松最興奮的,就是抱著女兒邊親邊喊著寶寶。

王成松的部隊是國軍21軍,第一仗是在江蘇江陰打的,但很快戰敗,部隊撤至上海。1949年5月,駐守上海的21軍大部分被解放軍殲滅,僥倖活命的王成松成了戰俘。年齡大的戰俘,部隊發了路費遣返回家,王成松正值年輕力壯,被要求加入了解放軍29軍。

解放軍的連長是他的老鄉,還是一位遠房親戚。王成松見了第一面,就打聽妻子和女兒的消息,對方其實也有好多年沒有回過家了,說,勝利在望,等消滅完國民黨,一起回家。

戰爭還在繼續。王成松隨著部隊南下攻打廈門,直到當年10月,王成松的部隊被命令登陸金門。


影視資料

王成松在機炮連負責運送彈藥。剛一登陸,就聽見重機槍的聲音,嗒嗒嗒、嗒嗒嗒地響,頭頂上,低空飛行的飛機一個接一個地往下扔燃燒彈。身邊的戰友嚇得直哭,王成松也怕得要死。

更為慘烈的是,王成松所在的前方部隊登上了金門,但後方的部隊沒能接應得上,激戰三晝夜之後,沒死的人,都成了俘虜。大陸統計被俘人員為3900余人,而臺灣稱俘虜7364人。

根據資料,臺灣先後釋放三批戰俘回大陸,這些歸俘後來的經歷,比戰場更難熬

腳部中彈的王成松已無力還擊,當國民黨的士兵沖到他的跟前時,他舉起雙手,並且喊道,“我也是國軍,我也是國軍。”


腳部的傷至今可見

他曾經的經歷,救了他一命。他也再一次成了戰俘。而解放軍,以為他犧牲在了金門,將他定為烈士。

因為曾在國軍服役,王成松被編入駐守臺灣的18軍。他的上級,依然是一位江蘇老鄉,這讓王成松心裡很窩火,怎麼全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1955年,王成松從臺灣軍中退役,沒有技能,找不到工作,只好上街撿破爛,而且居無定所,睡過車站,睡過大樹下。有時斷了乾糧,餓得沒辦法,就去撿別人丟在水溝裡的臭豬皮。

因為曾經身為戰俘,王成松和其他老兵來往很少,加上日子過得不如意,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暴躁。唯一能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經常做夢,夢見自己的女兒,女兒還停留在兩歲的時候,用稚嫩的雙手緊緊地抱著他的頭,不停地在臉上親啊親,口水流得滿臉都是。


王成松在臺灣的住處

1987年兩岸開放老兵返鄉後,離家近40年的王成松給家裡連續寫了幾封信,都沒有收到回復。這讓他糾結了很長時間,是信沒有收到,還是父母去世了?或者是妻子改嫁了,不願意再見他?

還真的有一天,有一位中年婦女找到王成松,說可以幫助他找到女兒。這讓王成松特別激動。對方提出要花錢,王成松二話沒說,把多年的積蓄給了這位婦女,結果對方一去不復返。

王成松徹底絕望了。他覺得,這個世界全是騙子。

在認親會陷入僵局的時候,王秀蘭突然想到了什麼,她把身子往前湊了湊,盯著汪呈松的眼睛問了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事件扭轉。

後來,我曾問過王秀蘭,父親像考試一樣滿懷疑慮地審問她的那個下午,她是怎麼樣的心情?她怎麼想到去反問父親?王秀蘭說,從看到父親的第一面起,她就堅信那是父親,她只是傷心,父親為什麼不願意認她這個寶貝女兒。在幾乎讓她絕望的時候,她突然想到那個深深地留在她腦海裡的細節,這是她對父親的唯一記憶。

“你當年打仗走的時候,是不是托別人給我帶回來兩塊洋錢?”一直處於被動的王秀蘭問汪呈松。

我後來見到過這兩塊“洋錢”,實際是墨西哥鷹洋,19世紀中葉流入中國,1949年之前在南方廣泛使用。幣的圖案下邊是由橡樹和月桂的枝葉環繞,象徵著忠誠與和平。

那是母親改嫁前轉交她的,是當年走上戰場的父親托人帶給她的唯一信物,在她生活最為困難的時候,都沒有捨得變賣。

聽到王秀蘭的問話,汪呈松愣了一下,我從他的眼睛裡突然看到一絲微妙的變化,表情也不再那麼僵硬和嚴肅。王秀蘭緊緊地盯著汪呈松,眼睛裡滿是淚水。

汪呈松突然轉身,對著退輔會的工作人員,非常和藹地說了一句話:“午飯怎麼安排,我請他們吃飯。”說著,就從口袋裡掏錢。

圍觀者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王秀蘭一邊哭著,一邊說出那個給她捎回銀元的人的名字,“捎給我錢的人說,是給他的寶貝女兒的。”

汪呈松突然轉身直視著女兒,嘴裡不停地呐呐:“我要補償你,我要補償你。爸爸沒有照顧到你。

王秀蘭一下子撲倒在汪呈松的懷裡,失聲痛哭,“爸爸,我不要你補償,我只要你回家!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也是沒辦法啊!”

67歲的王秀蘭,終於依偎在了爸爸的懷裡,她把頭深深地埋在父親的胸前,歇斯底里地哭喊著。

這個場面,曾經無數次地出現在王秀蘭的夢境裡。當真正實現時,依然像夢境一般。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目睹了無數這樣的悲歡離合,歷史的糾葛讓他們身處不同的陣營,甚至互為敵人,但是血脈是隔不斷的。

在那一刻,旁觀者也被深深地感動了,兩岸的陌生人,相互擁抱、握手,分享這令人激動的場面。

因為牽扯法律認證,我們帶父女兩人去當地的醫院做了DNA鑒定,確認系父女關係。

不會寫字的汪呈松終於知道,他的原名是王成松。三個字,錯了兩個。他不僅找到了女兒,也找回了自己。

故事還沒有結束。

一個讓王秀蘭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父親不願意和她一起返回大陸,他告訴女兒:“我要找馬英九,讓他補償我一些錢,帶著錢回去,我要補償你。”家境不錯的王秀蘭再三勸說,都無濟於事。

這或許是王成松唯一可以衣錦還鄉的方式。

將近一年之後的2015年4月1日,王成松終於回到了離別68年的家鄉。這一天是愚人節,他的一生,就像一個玩笑。當地政府部門,在王成松回家之前,收回了他的烈士證,停止了每月200元的撫恤金。

離開臺灣之前,他向村裡的左鄰右舍一一去道別。作為臺灣東北部的農業大縣,宜蘭一直是綠營的大本營,但是面對這位要回大陸的老兵,不論藍綠的村民,都向他送去了美好的祝福。

出發之前,王成松花了半個多小時,才鎖好那間再也不會回來居住的房子。這間房子位於尚武村的公路旁邊,沒有衛生間,也沒有窗戶,房間裡堆滿了撿來的破爛。他先用鎖子把兩道門都鎖上,再加上一道鐵鍊,然後又用10多根鐵絲,一根一根地把門框和鐵鍊纏在一起,再用鉗子把鐵絲擰緊。

與女兒認親那天,他就是這樣鎖好門才去的,也因此遲到了半個小時。

只有瞭解了他的經歷,你才會理解他內心裡極度的不安全感來自何方。你也才會理解,他的性格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孤僻和暴躁。

王成松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在女兒的帶領下,去尋找母親的墳地。墳早已被平掉,找不到任何痕跡,女兒只能指向一個大概的方位。站在田埂上,面對一望無際的油菜花,88歲的王成松撕心裂肺地一句接一句地喊:娘啊,娘啊,孩子回來了,卻找不到你的墳墓!

2017年1月,借出差江蘇的機會,我去王垛村看望了王成松,我問了他一個讓我一直疑惑不解的問題,兩岸開放老兵返鄉已經30年了,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他為什麼沒有回大陸來找女兒?

王成松沉默了許久,說了一句話:“我是戰俘。”

我能理解他內心的糾結和尷尬。身為“雙面戰俘”的王成松,不僅在臺灣需要小心翼翼地生活,回到大陸,他也需要面對一個質疑:身為登陸金門的一名解放軍戰士,他怎麼還活著?

2017年8月,王成松在王垛村的家裡去世,陳慧琳村長專程從臺灣趕來送行,她給我發了一個很長的短信,能感覺到她內心的感慨和對我的信任。

兩岸的陌生人,因為一位老兵的回家,讓我們再也沒有了隔閡與猜忌。

(歡迎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龍哥的戰場”,第一時間閱讀更多戰爭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