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茅盾和木心走了,幸好烏鎮還有82歲的老戲骨堅守舞臺

浙江烏鎮東柵修真觀古戲臺上, 老戲骨屈娟如掀起台前的幕布, 款款走來, 擺開身段。 “庵堂裡面來相會……”她用委婉的唱腔將一段淒婉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 演繹出桐鄉花鼓戲的百轉千回。

修真觀古戲臺每天6場戲, 隔半個小時1場, 日復一日, 幾乎沒有一天休息。 屈娟如說:“今年大年三十唱到了下午兩點。 ”遊客很難看出, 這位小生的扮演者已是一位82歲高齡的老奶奶, 而且還患有直腸癌和紅斑狼瘡。

屈娟如18歲開始學戲, 藝術人生歷經曲折, 從戲迷成為“臺柱子”, 後來淪落為工廠食堂幫工, 最終又重回舞臺……如今,

她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鄉花鼓戲的傳承人。

“有句老話, 叫‘花鼓戲不成戲, 搭台搭在糞堆裡;沒有刀槍沒有戟, 兩腳插在爛泥裡’, 意思就是說花鼓戲來自民間, 原汁原味。 ”屈娟如說, “桐鄉花鼓戲已有200多年歷史, 我從18歲開始學唱戲, 而今, 花鼓戲後繼乏人, 烏鎮一個古戲臺由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撐著。 ”

18歲那年, 在家務農的屈娟如因為喜歡花鼓戲, 丟掉鋤頭加入了戲班。 當時唱花鼓戲的女人很少, 屈娟如在臺上一亮相, 便豔驚四座, 年紀輕輕便成了劇團的“臺柱子”。 之後桐鄉花鼓戲作為“四舊”被攻擊, 演員們或改行, 或回村。 屈娟如重新拿起了鋤頭, “那些年憋得很難受, 在家偷偷地哼, 還怕被人聽見。 ”

1979年, 屈娟如和另一位老藝人浦炳榮重組花鼓戲劇團,

她擔任副團長, 新劇團農閒時節在桐鄉、海甯、余杭等地演出。 “演員坐著船, 一村一村地演, 家家戶戶都搬著長條凳來看戲, 裡三層外三層。 ”回憶起當年的盛況, 屈娟如很是嚮往。

但好景不長, 上世紀80年代末, 電視機開始進入農村。 “晚上, 村民們都聚到有電視機的人家裡去了, 坐在台下聽戲的人寥寥無幾。 ” 劇團發不出工資, 演員們有的去打工, 有的到紅白喜事上去唱戲, 終於, 劇團撐不下去了。 “幾大箱戲服最後沒有留下來, 現在想想都可惜。 ”屈娟如說。

20年裡, 屈娟如也四處打工, 由於年輕時除了唱戲也沒攢下手藝, 只能打些零工, 每天忙忙碌碌, 很少有人知道, 身邊這位勤勤懇懇的大嬸曾是臺上的名角。

屈娟如以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再有機會唱戲了。

2001年, 烏鎮東柵景區對外開放。 景區開發者認為, 這裡除了有修舊如舊的民居外, 更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景區開發者想到了花鼓戲, 可當時, 原先的桐鄉花鼓戲劇團早已分崩離析, 多方探訪之後, 工作人員終於在桐鄉大麻鎮的一家染廠裡找到了屈娟如。 當時, 屈娟如正在工廠食堂裡做幫工, 每天和鍋碗瓢盆打交道。 聽說有人請她唱戲, 她先是心頭一震, 然後二話沒說就向老闆辭了工。

這一年, 屈娟如66歲了。 她做夢也沒想到, 自己還能重回舞臺, 於是去了趟蘇州, 購置了一身新行頭。 當她穿上戲服, 往舞臺上一站, 水袖一甩, 20年前的感覺就回來了, 二胡聲一響起, 原本就刻在腦海深處的戲詞又都記起來了。

就這樣, 桐鄉花鼓戲成了修真觀古戲臺的唯一戲曲表演項目, 年復一年。 戲臺上的人走了一撥又來了一撥, 只有屈娟如樂在其中, 她像一顆鉚釘一般釘在了修真觀古戲臺的雕樑畫棟之上。

2017年, 屈娟如的孫媳婦生下一個男娃, 她抱上了重孫子。 兒孫們總勸屈娟如別唱了, 這麼大年紀, 該享清福了, 但老人很固執, 堅持要留在戲臺上。 “你想啊, 每天能有這麼多人聽我唱的戲, 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多好!”(版權所有 盜圖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