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意!在什麼情況下千萬不能打罵孩子?

家長來信

你好, 我是莎莎的媽媽。

莎莎是我們家二寶, 今年5歲, 性格比較調皮, 做事情毛手毛腳的。

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 讓我和莎莎爸爸非常後悔, 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莎莎爸爸上周剛買了一部新手機, 因為莎莎特別愛玩一款手機遊戲, 她爸爸就把手機拿給她玩了一會。

誰知道手機在莎莎手裡還不到20分鐘, 就摔壞了。

莎莎爸爸看到「粉身碎骨」的手機, 非常憤怒, 就狠狠地批評了莎莎, 並且還打了她一下。

莎莎當時就嚎啕大哭, 怎麼都停不下來。

後來, 莎莎爸爸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過分了, 于是跑過去和孩子道歉。

然而莎莎根本聽不進去她爸爸的道歉, 還是不停地哭。

我本來以為第二天孩子就會又嘻嘻哈哈的了, 可自從那天起, 莎莎就一直悶悶不樂的, 連飯都不想吃了。

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 自從莎莎爸爸動手打了莎莎之後, 她就總是躲著我們, 連爺爺奶奶都不親近了。

平時我們幾乎不打孩子, 這次可能嚇到她了。 手機是小事, 孩子才更重要啊!現在我們該怎麼做呢?

回信

你好, 曾經我也看到過一個類似的案例, 小女孩弄壞了家長的私人物品, 被打了一下, 結果孩子就產生了心理陰影, 導致孩子很長時間都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

也許你會問, 難道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嗎?

事實上, 這跟孩子脆不脆弱沒有關係。

我們先試著去想想孩子在犯錯後的一系列心理活動:

當莎莎把爸爸的手機摔了的時候, 她一定知道是自己做錯了, 所以情緒會變得緊張、恐懼、擔憂。

如果我們在孩子情緒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 馬上責駡懲罰她, 那麼最後只會擴大孩子的負面情緒。

也就是說, 犯錯這件事已經讓孩子很害怕了, 如果加上家長極端的反應和過度的懲罰, 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看到這裡, 我想你會問:孩子犯錯了不應該受到懲罰嗎?

當然要受到懲罰, 不然孩子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作為家長, 可以採取一些嚴厲的懲罰措施, 但前提是不能傷害孩子。

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孩子的情緒已經失控的時候, 任何懲罰措施都是沒有效果的, 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為什麼?

孩子對情緒的掌控力較弱,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緊張等不好的情緒,孩子會很無助。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批評也好,懲罰也罷,對孩子來說肯定是沒用的。

所以,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我們都要注意一點:先不要急著發火,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批評和懲罰。

好了,現在我們再說回莎莎。

莎莎之所以在爸爸打過她後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和家人親近,主要原因就是她陷入了一個孩子經常會出現的「思維怪圈」:

爸爸媽媽打我,是不是因為不愛我了?不想要我了?

孩子之所以會這麼想,主要是因為家長在打孩子的時候帶著強烈的不滿情緒,這看起來更像是宣洩,而不是懲罰。

加上當時家裡的其他成員沒有人站在莎莎這邊,所以她的心靈多少都會受到傷害。

莎莎年齡較小,她還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更主動一些。

比如,媽媽可以找時間跟莎莎聊聊此事,嘗試解開她的心結。

你可以這麼說:「寶貝,爸爸當時打你不是因為不愛你,而是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們都批評過爸爸了。」

然後,等孩子的負面情緒漸漸降下來了,我們就可以嘗試和她溝通這整件事。

一定要記得,溝通的核心要素圍繞這三點:

第一,安撫孩子的情緒。

你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寶貝,你摔壞了爸爸的新手機,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但是爸爸媽媽不會因為這件事就不愛你了。」

第二,讓孩子意識到錯誤。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換位思考,比如你拿起她的某個心愛的玩具,然後問莎莎:「寶貝,如果爸爸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會不會生氣呢?」

第三,告訴孩子在犯錯後該怎麼做。

家長不管是批評還是懲罰,目的都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所以這一步非常關鍵。

我們可以説明孩子一起為自己的錯誤做出彌補,比如給爸爸寫一封道歉信。

在孩子改正錯誤後,用誇獎的方式強化她的行為,比如你可以這麼說:「寶貝,知錯就改的孩子是最棒的,以後也要這麼做哦!」

其實莎莎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反應,說白了就是被嚇到了。

就像你說的,平時你們很少打孩子,突然打了她,肯定會讓莎莎不知所措。

打孩子不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我們無法避免打了孩子,那麼一定要給孩子解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向孩子道歉。

雖然家長在孩子面前是權威的,但並不代表著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力,平等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為什麼?

孩子對情緒的掌控力較弱,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緊張等不好的情緒,孩子會很無助。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批評也好,懲罰也罷,對孩子來說肯定是沒用的。

所以,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我們都要注意一點:先不要急著發火,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批評和懲罰。

好了,現在我們再說回莎莎。

莎莎之所以在爸爸打過她後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和家人親近,主要原因就是她陷入了一個孩子經常會出現的「思維怪圈」:

爸爸媽媽打我,是不是因為不愛我了?不想要我了?

孩子之所以會這麼想,主要是因為家長在打孩子的時候帶著強烈的不滿情緒,這看起來更像是宣洩,而不是懲罰。

加上當時家裡的其他成員沒有人站在莎莎這邊,所以她的心靈多少都會受到傷害。

莎莎年齡較小,她還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更主動一些。

比如,媽媽可以找時間跟莎莎聊聊此事,嘗試解開她的心結。

你可以這麼說:「寶貝,爸爸當時打你不是因為不愛你,而是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們都批評過爸爸了。」

然後,等孩子的負面情緒漸漸降下來了,我們就可以嘗試和她溝通這整件事。

一定要記得,溝通的核心要素圍繞這三點:

第一,安撫孩子的情緒。

你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寶貝,你摔壞了爸爸的新手機,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但是爸爸媽媽不會因為這件事就不愛你了。」

第二,讓孩子意識到錯誤。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換位思考,比如你拿起她的某個心愛的玩具,然後問莎莎:「寶貝,如果爸爸不小心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會不會生氣呢?」

第三,告訴孩子在犯錯後該怎麼做。

家長不管是批評還是懲罰,目的都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所以這一步非常關鍵。

我們可以説明孩子一起為自己的錯誤做出彌補,比如給爸爸寫一封道歉信。

在孩子改正錯誤後,用誇獎的方式強化她的行為,比如你可以這麼說:「寶貝,知錯就改的孩子是最棒的,以後也要這麼做哦!」

其實莎莎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反應,說白了就是被嚇到了。

就像你說的,平時你們很少打孩子,突然打了她,肯定會讓莎莎不知所措。

打孩子不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我們無法避免打了孩子,那麼一定要給孩子解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向孩子道歉。

雖然家長在孩子面前是權威的,但並不代表著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力,平等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