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病房裡兩個寶寶隔「床」相望,全程「嬰語」聊天,氣氛活躍網笑翻:這是商量著出院嗎

寶寶開始呀呀學語的時候, 是很多家長最期待的時候。 一歲以前的寶寶語言功能開始準備工作, 但是還不具有清楚的表達能力, 只會說一些「咿咿呀呀~」「啊啊哦哦~」的「火星文」。

最近就在病房裡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兩個寶寶隔「床」相望, 全程「嬰語」聊天, 媽媽當場就笑翻了。

相鄰的兩張床上就住了兩個寶寶, 一開始的時候兩個寶寶都不舒服, 而且相互之間比較陌生, 所以都有些放不開。

經過幾天的治療之後, 兩個寶寶病情好轉, 也都有了精神頭, 而且待在一起的時間長了, 彼此也熟悉了很多, 于是搞笑的一幕就上演了。

兩個寶寶隔床相望, 咿咿呀呀的和對方說著話, 其中有個寶寶還不會走路, 說著話的功夫竟然顫顫悠悠扶著床上的護欄站了起來。 另一個寶寶看了之後更高興了, 拿著手裡的小球揮舞著。

看上去就像是在說:隔壁病床的兄弟, 我盯你很久了, 今天打針了嗎?

家長看著兩個寶寶聊得熱火朝天的, 就感覺有點好笑。 網友們也被這兩個寶寶逗樂了, 評論區裡也滿是對這兩個寶寶的調侃。

網友熱評:「只有嬰語十級的人才能聽懂, 這是在商量著出院嗎?哈哈哈。 」、「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患難見真情, 一起生病也可以。 」、「孩子有孩子的語言世界, 這哥倆聊天聊高興了。 」

孩子生病後, 媽媽先別慌, 這幾個細節要牢記, 讓孩子少遭罪

1、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看病的時候, 有的時候會貪圖方便、省錢, 就會帶著孩子去附近的私人診所看病。 這樣雖說比較便捷, 但是這些小診所醫生的水準卻是良莠不齊, 也沒有任何的保證。

如果說碰到一些沒有醫德, 並且技術水準也很差的, 不僅治不好孩子的病, 多花錢, 還有可能耽誤孩子的病情, 讓孩子處于一個不利的境地。

2、遇到醫生時, 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有些家長帶孩子看病的時候, 往往會由于對孩子病情的擔心,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當醫生還沒有問清楚孩子的病情, 有的家長就開始火急火燎的催促醫生開藥, 要不就嚷嚷著這醫生不行, 要換醫生。

或者孩子住院兩三天之後, 孩子的病情沒有好轉,家長就會怪責醫生,聲稱要去投訴。家長的這種行為除了會造成醫鬧之外,不會對孩子的病情有任何幫助。

3、面對醫生時,詳細說出孩子的病情

孩子由于年齡小,無法詳細的表達出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家長在帶孩子看病的時候,一定要詳細的告訴醫生孩子的身體狀況。

比如說平時孩子的飲食,大小便的狀況,睡眠是否良好,以前有沒有患過什麼病,對哪些藥物有過敏現象等等。這些可以幫助醫生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孩子的病情,幫助孩子進行治療。

準備帶娃出行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了,出門前要做好保暖措施,儘量不要在人群擁擠的地方長久逗留,預防流感,家長只能做好防范,從小事做起,及早預防才能更好避免寶寶生病的問題。

孩子的病情沒有好轉,家長就會怪責醫生,聲稱要去投訴。家長的這種行為除了會造成醫鬧之外,不會對孩子的病情有任何幫助。

3、面對醫生時,詳細說出孩子的病情

孩子由于年齡小,無法詳細的表達出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家長在帶孩子看病的時候,一定要詳細的告訴醫生孩子的身體狀況。

比如說平時孩子的飲食,大小便的狀況,睡眠是否良好,以前有沒有患過什麼病,對哪些藥物有過敏現象等等。這些可以幫助醫生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孩子的病情,幫助孩子進行治療。

準備帶娃出行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了,出門前要做好保暖措施,儘量不要在人群擁擠的地方長久逗留,預防流感,家長只能做好防范,從小事做起,及早預防才能更好避免寶寶生病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