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肩挑起生活」兒子打工受傷,「扁擔奶奶」艱難扛家計,每日「往返60多公里」賣菜養家,還債40萬

一個76歲的老奶奶, 每天用一條扁擔挑著60斤重擔, 換乘8輛公車往返60公里去城裡賣自家種植的蔬菜, 這一條路, 她挑著擔子已經走了8年。 她叫趙殿香, 山東濟南人, 她家位于南部山區張家村, 家裡的菜地裡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 辣椒、黃瓜、豆角等, 什麼菜成熟了就賣什麼。

2018年, 74歲的趙殿香依然每天奔波在山東濟南南部山區到市區的這條賣菜路線上。 每天早上六點半她就挑著六七十斤的菜準時出門, 換乘多輛公車奔波30來公里, 售賣自家菜地裡種的菜。

一條扁擔, 幾個編織袋, 這是趙殿香老人每次出門時的「標配」, 「之前賣菜是為了供兩個孫女讀書, 現在是為了還債。 」已經八年多的時間了, 趙殿香說自己會一直堅持賣菜, 直到自己幹不動的那天。

幾年前趙殿香的兒子意外受傷, 為了還清兒子住院時欠下的10萬元(約40萬新臺幣)外債, 賣菜成了老人主要的收入來源。 「哭解決不了問題, 我好好吃飯好好活著, 還完債就開心了。 」看到老人堅強的身影, 人們給她起了個暖心的外號「扁擔奶奶」。

在濟南市天橋區制錦市社區的市場裡, 趙殿香和很多過路的居民都特別熟悉。 「有辣椒, 黃瓜, 豆角等, 這些菜都是我自己在家種的。 」趙殿香說, 她家住在濟南市南部山區張家村, 家裡有片菜地, 裡面種著各種蔬菜。

趙殿香的兒子50來歲, 之前是個建築工人。 幾年前的一個下午, 趙殿香的兒子在工作時從八米多高的三樓摔了下來, 「主要是傷到頭了, 昏迷了一個星期。 兒子生病那會兒借了欠了十幾萬的債務, 現在還的還剩兩萬多了。 」

有時候, 趙殿香會坐其他人的三輪車進城, 70多歲的她身手矯健, 上下三輪車不用人攙扶。 如今大孫女已經成家, 小女兒也開始工作, 但為了儘快還完兒子受傷治療時欠下的債務, 趙殿香繼續外出賣菜。

一位居民拿起老人的扁擔仔細端詳,多的時候,趙殿香用一根扁擔挑著的兩個麻袋裡有七十斤左右的蔬菜,少的時候也得有五十斤。看到老人生活不易,很多居民都會先買她攤位上的菜,甚至還送一些衣服給她。

幾乎每天淩晨四五點,趙殿香就會起床,「如果前一天摘得菜不夠,我得再去菜地裡摘點菜。」今年三月的一個雨天,趙殿香在制錦市社區的市場賣菜,一位來買菜的居民看她穿的不多,「人家脫下自己的衣服來就給我披上了。」趙殿香說,「城裡的這些人都很好。」

每天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扁擔奶奶」身上所展現出的勵志精神成為感人的正能量,但感動背後,其實我們更期待,她的晚年生活是否能過得不再那麼辛苦,社會上的愛心力量,也可以多為老人提供一些幫助。

中午12點,在制錦市社區擺好攤後,趙殿香從隨身攜帶的包裡取出一個饅頭,就著開水吃了起來。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從家裡帶,這就很好。」

接下來的時間,不斷有熟客來買菜,也有一些路過第一次買菜的市民,無一例外,大家在問過趙殿香的年齡和家是哪裡的問題之後,都會誇讚一番,其中有不少人還會多給一兩塊錢。老人則都會抓起一把蕓豆塞給對方,「來,再給你抓上一把蕓豆,你們這是照顧我這老太太。」

「孩子,要點什麼菜?」一下午的時間,趙殿香坐在馬路牙子上,不斷招呼著路過的人。不知道什麼原因,馬生菜賣得最慢,到下午4點多鐘還剩一大半,「可能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吃,沒法強求。」說著話,趙殿香也抑制不住賣菜的願望,有人經過時,她都會詢問要不要買菜。

直到5點多鐘,一名中年女子路過,買下了剩餘的大半袋馬生菜,「馬生菜現在曬起來,冬天包大包子非常好吃。」而轉過臉,女子跟同行的人小聲說道,「這麼晚了,讓老人早點回家。」

「不管早晚,我每天都是賣完了才回去,有時候(下午)三四點,有時候五六點,最晚的時候能到七點。」對于老人來說,她每天只有將菜全部賣完後才會回家。與早回家相比,多賣一元錢顯然更重要一些。

夕陽西下,老人收拾好攤位,仍舊是把攤位旁的菜葉垃圾收拾乾淨後,才背起編織袋、扛著扁擔,走上回家的路。

一位居民拿起老人的扁擔仔細端詳,多的時候,趙殿香用一根扁擔挑著的兩個麻袋裡有七十斤左右的蔬菜,少的時候也得有五十斤。看到老人生活不易,很多居民都會先買她攤位上的菜,甚至還送一些衣服給她。

幾乎每天淩晨四五點,趙殿香就會起床,「如果前一天摘得菜不夠,我得再去菜地裡摘點菜。」今年三月的一個雨天,趙殿香在制錦市社區的市場賣菜,一位來買菜的居民看她穿的不多,「人家脫下自己的衣服來就給我披上了。」趙殿香說,「城裡的這些人都很好。」

每天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扁擔奶奶」身上所展現出的勵志精神成為感人的正能量,但感動背後,其實我們更期待,她的晚年生活是否能過得不再那麼辛苦,社會上的愛心力量,也可以多為老人提供一些幫助。

中午12點,在制錦市社區擺好攤後,趙殿香從隨身攜帶的包裡取出一個饅頭,就著開水吃了起來。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從家裡帶,這就很好。」

接下來的時間,不斷有熟客來買菜,也有一些路過第一次買菜的市民,無一例外,大家在問過趙殿香的年齡和家是哪裡的問題之後,都會誇讚一番,其中有不少人還會多給一兩塊錢。老人則都會抓起一把蕓豆塞給對方,「來,再給你抓上一把蕓豆,你們這是照顧我這老太太。」

「孩子,要點什麼菜?」一下午的時間,趙殿香坐在馬路牙子上,不斷招呼著路過的人。不知道什麼原因,馬生菜賣得最慢,到下午4點多鐘還剩一大半,「可能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吃,沒法強求。」說著話,趙殿香也抑制不住賣菜的願望,有人經過時,她都會詢問要不要買菜。

直到5點多鐘,一名中年女子路過,買下了剩餘的大半袋馬生菜,「馬生菜現在曬起來,冬天包大包子非常好吃。」而轉過臉,女子跟同行的人小聲說道,「這麼晚了,讓老人早點回家。」

「不管早晚,我每天都是賣完了才回去,有時候(下午)三四點,有時候五六點,最晚的時候能到七點。」對于老人來說,她每天只有將菜全部賣完後才會回家。與早回家相比,多賣一元錢顯然更重要一些。

夕陽西下,老人收拾好攤位,仍舊是把攤位旁的菜葉垃圾收拾乾淨後,才背起編織袋、扛著扁擔,走上回家的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