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緬懷妻子,日本大師用成噸的鹽,創造了100萬枚花瓣!網友:侘寂文化,令人感動!

最近, 漫果兒看到了一副震撼的作品——《さくらしべふる》(桜蘂降る)!

這幅作品出自日本鹽繪大師山本基之手, 全程耗費55小時, 用鹽粒塑造出了足足10萬餘片花瓣!

在櫻粉色的背景之下, 花瓣從聚集到散開, 宛若站在櫻花樹下。

但, 作品背後的故事更引人深思。

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 山本基老師在想的是, 曾經, 妻子、妹妹還在時, 他們一起在櫻花盛開之際, 共同賞櫻的情景。

男人坐在昏暗的燈光之下, 一片一片的繪製, 每一片花瓣都是他與親人、愛人之間的回憶。

在他的手下, 萬片落櫻的侘寂之美中, 沾染了塵世的回憶, 更有一種超脫的意味!

今天, 漫果兒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 讓鹽粒, 成為一種「思念」的鹽繪大師!

 「鹽系」藝術, 夠美! 

鹽, 晶瑩柔軟, 在山本基的手下卻又有著極強的可塑性, 他用它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造型, 尤其擅長迷宮、漩渦、螺旋題材。

在彩色背景的襯托下, 鹽粒聚集在一起, 又分散開, 一點一點的蜿蜒下去, 曲線柔美, 略帶哀傷, 又不失大氣!

或許看著簡單, 但是操作起來需要極強的控制力和精準的手法, 就連體力都是必備的創作條件。

據山本基老師說, 鹽繪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盤腿坐著, 有時候要豎著膝蓋坐著, 一天下來也要7、8個小時,長的時候能達到14個小時!

為了更專注的創作,身體維護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從伸展運動開始,肌肉訓練、力量訓練、按摩……全部安排上!

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前文提到的《さくらしべふる》,去年6月份,山本基老師和日本彫刻藝術家土屋仁応合辦了一場名為《幻想の銀河》的展覽也很驚豔。

其中山本基老師在鋪滿鏡面的地面上創作的銀河,浩渺、廣闊,又有一種置身其中的眩暈感,真是一眼萬年!

壯闊、肅穆,是漫果兒對山本基老師作品的第一印象,但細細瞭解之後才發現,他的每一次的創作都有著更深層的意義,「緬懷」與「輪回」始終是他所堅持的。

 一切的契機是因為緬懷

1994年,小他3歲的妹妹因為腦瘤離開人世,當時她不過24歲,任憑山本基日夜悉心照料,終究抵擋不住「世事無常」,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就是被生活玩弄的人。

前來弔唁的人按照日本的習俗,在周身撒鹽,以示對另一個世界之人的哀悼、靈魂的淨化。

在日本文化中,象徵著神聖、淨化作用的鹽粒讓山本基產生了創作的想法,至於內容,無需拘束,他與妹妹之間的回憶就是全部的靈感來源。

在他50歲的時候,43歲的妻子因為患癌撒手人寰,離開時留給他和女兒的一句「去到藍天的對面」,讓他每次透過雲縫看到藍天,總會生出一些感慨。

《琉璃之龍》就是他以此為靈感,創作出來為紀念妻子的作品。

然而,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被風吹倒、太高了倒塌、因為空氣中的濕氣導致鹽粒被破壞……一旦失敗,只能從頭再來。

不過山本基老師毫不在意,「鹽粒的脆弱感、不穩定性可能不利於創作,但是也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生命有限、萬物無常」。

至此,他的每一個曲線都帶著對妻子、妹妹的回憶,「在地板上用鹽繪畫,就像追尋著我的記憶軌跡一樣,記憶總是不斷地更新覆蓋,新的進來、舊的消失」……

 循環往復,藝術也一樣 

完成一幅鹽繪作品,除了耗時,更耗費鹽,即使是最小的一幅也要數十公斤的鹽,而在最大的作品中,則消耗了11噸的鹽!

關於這些鹽的去向,想必大家也是比較關心的。

山本基老師沒有打算回收再次利用,而是在每次展覽的最後,組織看展的人一起破壞掉、收集起來,最終撒入大海,現在也被他成為「退海項目」。

一把把潔白的鹽粒灑向大海,回歸到最初,在他看來,這是消逝,同時也是新的開始,正如一場迴圈,就像人來自世間,又塵歸自然一樣,輪回、往復。

日本文化中,「侘寂」的影子總能出現在方方面面,但漫果兒個人認為,山本基老師的作品在此基礎上更有思考的意義。

鹽,本是調味料,其次是在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山本基老師用它們和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術、專注力,創作了一個「迴圈」,逾越了時間這道鴻溝,瞬間的驚豔之後,有淡淡的哀傷,更有不能被湮滅的回憶!

不知道各位對山本基老師的鹽繪藝術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

-END-

一天下來也要7、8個小時,長的時候能達到14個小時!

為了更專注的創作,身體維護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從伸展運動開始,肌肉訓練、力量訓練、按摩……全部安排上!

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前文提到的《さくらしべふる》,去年6月份,山本基老師和日本彫刻藝術家土屋仁応合辦了一場名為《幻想の銀河》的展覽也很驚豔。

其中山本基老師在鋪滿鏡面的地面上創作的銀河,浩渺、廣闊,又有一種置身其中的眩暈感,真是一眼萬年!

壯闊、肅穆,是漫果兒對山本基老師作品的第一印象,但細細瞭解之後才發現,他的每一次的創作都有著更深層的意義,「緬懷」與「輪回」始終是他所堅持的。

 一切的契機是因為緬懷

1994年,小他3歲的妹妹因為腦瘤離開人世,當時她不過24歲,任憑山本基日夜悉心照料,終究抵擋不住「世事無常」,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就是被生活玩弄的人。

前來弔唁的人按照日本的習俗,在周身撒鹽,以示對另一個世界之人的哀悼、靈魂的淨化。

在日本文化中,象徵著神聖、淨化作用的鹽粒讓山本基產生了創作的想法,至於內容,無需拘束,他與妹妹之間的回憶就是全部的靈感來源。

在他50歲的時候,43歲的妻子因為患癌撒手人寰,離開時留給他和女兒的一句「去到藍天的對面」,讓他每次透過雲縫看到藍天,總會生出一些感慨。

《琉璃之龍》就是他以此為靈感,創作出來為紀念妻子的作品。

然而,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被風吹倒、太高了倒塌、因為空氣中的濕氣導致鹽粒被破壞……一旦失敗,只能從頭再來。

不過山本基老師毫不在意,「鹽粒的脆弱感、不穩定性可能不利於創作,但是也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生命有限、萬物無常」。

至此,他的每一個曲線都帶著對妻子、妹妹的回憶,「在地板上用鹽繪畫,就像追尋著我的記憶軌跡一樣,記憶總是不斷地更新覆蓋,新的進來、舊的消失」……

 循環往復,藝術也一樣 

完成一幅鹽繪作品,除了耗時,更耗費鹽,即使是最小的一幅也要數十公斤的鹽,而在最大的作品中,則消耗了11噸的鹽!

關於這些鹽的去向,想必大家也是比較關心的。

山本基老師沒有打算回收再次利用,而是在每次展覽的最後,組織看展的人一起破壞掉、收集起來,最終撒入大海,現在也被他成為「退海項目」。

一把把潔白的鹽粒灑向大海,回歸到最初,在他看來,這是消逝,同時也是新的開始,正如一場迴圈,就像人來自世間,又塵歸自然一樣,輪回、往復。

日本文化中,「侘寂」的影子總能出現在方方面面,但漫果兒個人認為,山本基老師的作品在此基礎上更有思考的意義。

鹽,本是調味料,其次是在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山本基老師用它們和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術、專注力,創作了一個「迴圈」,逾越了時間這道鴻溝,瞬間的驚豔之後,有淡淡的哀傷,更有不能被湮滅的回憶!

不知道各位對山本基老師的鹽繪藝術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