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開始海試,超級航母還遠嗎?

去年4月26日首艘國產航母下水舾裝, 標誌著中國已掌握建造中型航母以及更大型航母的能力;今年5月13日的海試, 則標誌著國產航母向成為真正的作戰艦艇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新華社、《解放軍報》報導, 昨天(5月13日),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中國第二艘航母)離開母港開始海試。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 相比遼寧艦, 首艘國產航母從設計到建造全部由我國自主完成, 性能將會全面提升。 其研製和建造標誌著我國已經掌握了建造中型航母以及更大型航母的能力。

比遼寧艦更快形成戰鬥力

前不久, 遼寧艦航母編隊連續跨越多個海區,

分別在東海、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開展了實戰化訓練, 標誌著遼寧艦已具備了初始作戰能力。 而這距離遼寧艦首次海試已經過去了近6年的時間。

遼寧艦進行了10次海試才完成所有測試步驟, 而首艘國產航母完成所有海試項目預計只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若一切順利,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國產航母就可交付軍隊使用。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備受關注, 而何時形成戰鬥力則是焦點。 由於具備後發優勢, 起點更高、設計更為科學、綜合能力更強的首艘國產航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的時間應該比遼寧艦要短得多。

一般來說, 一艘航母從設計到形成戰鬥力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大體可分為:設計階段、平臺建造階段、設備舾裝階段、海上測試、艦機整合試驗等階段。

完成海試服役軍隊後, 航母還需要完成訓練階段, 單艦和編隊的訓練。 等到能完整地形成一個航母戰鬥群時, 就可以說航母真正形成了戰鬥力了。

中國海軍將進入雙航母時代

鑒於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首艘國產航母一旦形成戰鬥力, 中國海軍正式進入雙航母時代, 從而擁有一支常備航母戰鬥群。 中國海軍屆時將脫胎換骨, 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一支海上力量。

二戰以來的現代海軍發展歷史表明, 航母幾乎是遠洋海軍的標配, 是深海艦隊的核心。 建設遠洋海軍就不得不發展航母, 而對於像中國這樣缺乏較好遠洋支撐的國家而言,

更是如此。

發展航母是中國遠洋戰略的一部分, 是中國走向深藍, 承擔國際責任, 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 海上力量薄弱一直制約著中國海軍走向深海的步伐, 也掣肘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能力。 雙航母時代, 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勢必大大增強。

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航母大國?

作為大國重器, 航母一直是世界大國的代名詞。 伴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日益龐大, 中國航母的發展始終是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在海試之前,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網站刊登題為《兩艘航母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航母大國”》的文章稱, 兩艘航母的存在, 將讓中國至少能有一艘航母一直處於戰備狀態, 同時對另一艘進行維修和技術維護。

兩艘航母將讓中國變成名副其實的“航母大國”, 而像俄羅斯和法國這樣僅有一艘航母的國家則不配這樣的稱號。 目前俄羅斯與法國各自唯一的航母都在維修, 兩國實質上沒有長時間利用航母的能力。

文章推測, 首艘國產航母具有更高的技術性能, 艦載機數量更大。 殲-15戰鬥機數量有可能達到30架, 外加10-16架直升機, 同時還裝備有更現代的電子設備。

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安德列·卡爾涅耶夫表示, “在當今世界, 能夠建造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的國家可謂鳳毛麟角。 所以, 中國自行建造的首艘航母進行海試不啻為標誌性事件。 ”

不得不說, 首艘國產航母海試對中國具有標誌性意義。 不過,

目前來看, 雙航母編隊尚且還不能滿足航母大國三航母“一艘現役、一艘待命、一艘維護”的理想結構, 就其承擔的使命而言, 中國航母的數量仍是不夠的。

需要冷靜地看到, 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起步較晚, 相比世界傳統的航母強國, 就經驗方面來說, 中國還是個新手, 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試、服役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未來還需要繼續攻堅克難, 研造電磁彈射的核動力超級航母。

編輯 / 李剛

(本文根據網路資料綜合整理編輯而成)

圖片 / 網路

製作 / 高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