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腦」,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了

每個父母都對抱有「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期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智商。

其實, 孩子的智商並非在出生時就註定好, 後天的培養也極其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水準體現在手指尖上。

這與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腦」這種說法也是不謀而合。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 看他的「手」就知道, 不用等他長大。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嘮嗑嘮嗑。

手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除了耳熟能詳的李玫瑾教授,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皮亞傑其實也說過這麼一句話:「智慧的花是開放在指尖上的」。 換言之, 手就相當於人體的第二個大腦, 手越靈活孩子越聰明。 這是因為, 手是人類神經感覺最為敏感的一個部位, 其中的神經纖維也最為集中。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發現人類手上的神經纖維有百萬根, 這是任何動物都不具備的。

人類的手不僅能做出一些特殊的動作, 還具備一個最複雜、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腦的聯繫與互動。

當孩子用雙手去探索世界, 其實也是孩子的大腦在不斷開發的過程。 隨著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越來越好, 孩子的認知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大腦的重量在迅速增加。 如果家長能從小注重孩子「手」的能力培養,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鍛煉, 那孩子的智力開發自然也就勝人一籌!

心靈則手巧, 手巧則聰明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聰明, 從他的「手」就可以略知一二,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靈手巧」的表現, 需要家長用心去觀察、耐心去引導、精心去鼓勵。

1歲以下的孩子, 從一開始的能夠牢牢抓住一個小物品到能夠把食物準確地送入口中, 從會翻一翻撕不爛童書到學會敲打樂器, 其實都是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表現。 有個別很可愛的寶寶, 當發現手可以用來做很多事的時候, 還會經常好奇地把手轉來轉去, 盯著自己的小手一直看, 特別可愛。

1-3歲的孩子, 隨著孩子學會扶站、開始獨立行走之後,

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更好了, 也開始會用手來做一些更複雜的動作, 比如用手拼積木、用手拿勺子吃飯、用手拼拼圖、用手玩魔方等等, 孩子的手指更加靈活, 能做的事也就越來越多了。 家長最驚喜的事, 莫過於發現孩子解鎖了一個又一個技能, 每天都在進步一點點。

3歲以上的孩子, 大腦已經發展到接近成人的腦重, 孩子漸漸懂得將所思所想用雙手來表達。 比如這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塗鴉, 會在繪畫裡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 將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作品裡詮釋出來。 孩子的畫作可能並不完美, 但卻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最好方式。

助力孩子大腦開發, 家長應這樣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想要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指導。 家長如何給孩子助力呢?如下就給大家來支支招。

一、培養孩子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孩子的大腦,必須培養孩子對事物感興趣的積極態度,激發孩子探索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孩子接觸新事物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自然會啟發孩子更多的思考,更有助孩子的手腦配合。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十分好奇不同造型的積木可以完美組合,可能不斷嘗試各種拼接方法,家長一定不要以大人思維看待,覺得很無聊,而要表現出很好奇的樣子,陪寶寶開心嘗試,讓寶寶感覺到「很好玩」「很有趣」。

二、認真聽孩子說話並真誠地表揚孩子

每個孩子最最希望的都是,父母能多關注自己,不要只捧著個手機。家長在工作、家務閒暇之餘,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經常跟孩子互動。要知道,人的大腦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和理解力。當孩子因受到家長的關注而開心,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

反之,對孩子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糟糕的。雖然一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玩耍,但家長還是應該多陪著孩子一起玩,多跟孩子說說話。我記得有一次我們都在看手機,讓竹也自己在餐椅上拼樂高,竹也拼好了舉得高高的,結果沒有人看,小傢伙就生氣了,把拼好的積木直接扔到地上,好一會兒都不拼積木了。

三、堅持親子共讀,繪本的力量超出想象

我一直認為,親子共讀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算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家長也還是不要放棄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親子共讀能讓孩子在與成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時,建立安全感和自信感。同時,孩子還有機會去理解人們的行為、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明白事物運行的規律、知道人們應該如何表現得體。並且,孩子的疑問可以立刻得到家長的答疑解惑,這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

結語:手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與寶寶的生活和智商分不開,寶媽要細心觀察孩子不同階段的發育情況,適當督促鍛煉。不要因為心疼而讓寶寶失去鍛煉手指的機會,影響身心健康。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鍛煉動手能力,做到「心靈手巧」。

一、培養孩子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孩子的大腦,必須培養孩子對事物感興趣的積極態度,激發孩子探索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孩子接觸新事物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自然會啟發孩子更多的思考,更有助孩子的手腦配合。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十分好奇不同造型的積木可以完美組合,可能不斷嘗試各種拼接方法,家長一定不要以大人思維看待,覺得很無聊,而要表現出很好奇的樣子,陪寶寶開心嘗試,讓寶寶感覺到「很好玩」「很有趣」。

二、認真聽孩子說話並真誠地表揚孩子

每個孩子最最希望的都是,父母能多關注自己,不要只捧著個手機。家長在工作、家務閒暇之餘,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經常跟孩子互動。要知道,人的大腦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和理解力。當孩子因受到家長的關注而開心,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

反之,對孩子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糟糕的。雖然一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玩耍,但家長還是應該多陪著孩子一起玩,多跟孩子說說話。我記得有一次我們都在看手機,讓竹也自己在餐椅上拼樂高,竹也拼好了舉得高高的,結果沒有人看,小傢伙就生氣了,把拼好的積木直接扔到地上,好一會兒都不拼積木了。

三、堅持親子共讀,繪本的力量超出想象

我一直認為,親子共讀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算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家長也還是不要放棄親子共讀的好習慣。

親子共讀能讓孩子在與成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時,建立安全感和自信感。同時,孩子還有機會去理解人們的行為、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明白事物運行的規律、知道人們應該如何表現得體。並且,孩子的疑問可以立刻得到家長的答疑解惑,這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

結語:手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與寶寶的生活和智商分不開,寶媽要細心觀察孩子不同階段的發育情況,適當督促鍛煉。不要因為心疼而讓寶寶失去鍛煉手指的機會,影響身心健康。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鍛煉動手能力,做到「心靈手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