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拍出新奇又好看的「大頭照」試試邊緣構圖,也是有技巧的

今天拍美美的照片了嗎?沒有一個女孩子不愛美美的照片吧, 用鏡頭記錄生活, 將美好畫面定格, 但是也面臨一個問題, 就是很多妹妹們, 在拍照上有一些問題, 一起來看看吧!

大部分人像攝影作品, 都在使用三分法構圖和中心構圖——這樣拍攝的效果確實不錯,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它構圖不好。

事實上, 某些不常用的構圖在拍攝某些特定題材時, 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就拿邊緣構圖來說吧, 用它來拍大頭照, 效果挺棒的。

創作邊緣構圖拍攝大頭照有哪些常用的套路?它們的特點和優勢在哪兒?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實際應用?

我們就從邊緣構圖大頭照的幾種常用套路說起吧。

1. 側臉:視線引導

把主體放在邊緣上, 臉朝向畫面內, 用人物的視線來引導觀眾的注意力。 觀眾會先看到人臉, 再沿著視線方向「走」遍整個畫面。

拍攝時要精確對焦人物雙眼,

使雙眼更清晰、有神, 才能起到「引導視線」的作用:

用人物視線引導觀眾視線「走」遍整個畫面

此外, 這類照片最好使用有一定內涵或觀賞性的背景——可以是漂亮的散景, 也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景物。

最好不要用純色背景, 否則整張照片會顯得很無趣:

2. 正面:半臉+負空間

在畫面邊緣放置正面的半張臉, 其餘部分留白——可以是虛化的場景, 也可以是純色。 背景的觀賞性不用考慮, 但一定要足夠「乾淨」。

大量的留白, 會讓主體極為突出;而半張臉比起一張臉來說, 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腦補」功能, 讓觀眾注意力停留在人臉上的時間變長。

此外, 拍攝半張臉, 往往比拍攝整張臉要顯得好看——至少看起來小多了;臉上有局部瑕疵(比如左臉頰有痘痘)的童鞋, 更可以自然地把瑕疵掩蓋起來。

在拍攝兩人合照時, 也可以嘗試採用這樣的構圖, 遠比倆人簡單地站在一起要有趣得多:

3. Kuleshov 效應:帶人入景

前蘇聯電影製作人 Kuleshov 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在螢幕右側放上同一張沒有明顯情感的男性臉部特寫;而螢幕左側, 隨機出現食物、棺材裡的孩子和美女。

觀眾觀看之後, 詢問它們「演員臉上的表情是什麼」, 它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饞」「悲傷」——實際上, 演員的表情從來沒變過。

Kuleshov 效應

這說明,兩張照片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上時,會產生相互影響。在拍人像時,我們也可以這樣嘗試。比如說,在拍職業人像時,在旁邊放上 TA 的工作場景:

這樣一來,既可以讓人物的正臉照顯得更好看,又能為照片增加內涵:TA 是在這裡工作的。是不是一舉兩得呢?

同樣的手法,在曬旅遊照的時候也用得上:發一張美美的 P 過的半臉自拍,旁邊放上景點照片,豈不是比傳統的剪刀手要好多了嗎?

至於「證明我到過這個景點」的任務,就交給那些老套又不好看的「到此一遊」照片好了,和這張美美的半臉+風景一起曬出來吧~

值得一提的是,兩張照片最好在亮度、色調上不要差異太大。如果你的半臉特寫是白色高調,而旁邊放的是夜景,看著會很沒代入感:

4. 後期進行「二次構圖」

你可以在前期先正常拍攝,後期環節再通過裁剪形成邊緣構圖。這樣一來,萬一邊緣構圖的效果不夠好,你還有一張比較「正常」的照片。

此外,這樣還便於你對臉部的裁剪效果進行微調:鼻子翹的,可以鼻頭露出來多一些;嫌臉大的,可以讓臉露出的部分更少些......

不用擔心「裁剪會影響畫質」,現在的相機畫質普遍很高,只要裁剪比例不太大(比如說把環境人像裁成臉部特寫)基本都沒大問題。

前期正常拍,後期再裁成半臉特寫

除此之外,如果鏡頭焦距較短時,畫面邊緣容易出現變形或暗角;如果你在前期拍攝時就用邊緣構圖,人臉會受到較大影響。

而如果前期拍攝時把主體放在畫面中心,後期環節再進行裁剪,形成邊緣構圖,就能避開鏡頭畸變和暗角的不利影響了。

拍攝時用邊緣構圖,容易受畸變和暗角影響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把人臉放在畫面左側邊緣。因為受閱讀習慣的影響,大家在讀圖的時候普遍也是從左到右的。

如果你把人臉放在右側邊緣,這張照片會給人一種「啥都沒有」的第一感覺,很容易影響對作品的整體觀感:

「啥都沒有......哦,原來有個人啊」

「我左邊臉上有痘痘,想遮住左臉露出右臉,沒辦法把臉放在畫面左側啊!」你可以後期把作品翻轉一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朋友們,看到這學到了嗎?

演員的表情從來沒變過。

Kuleshov 效應

這說明,兩張照片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上時,會產生相互影響。在拍人像時,我們也可以這樣嘗試。比如說,在拍職業人像時,在旁邊放上 TA 的工作場景:

這樣一來,既可以讓人物的正臉照顯得更好看,又能為照片增加內涵:TA 是在這裡工作的。是不是一舉兩得呢?

同樣的手法,在曬旅遊照的時候也用得上:發一張美美的 P 過的半臉自拍,旁邊放上景點照片,豈不是比傳統的剪刀手要好多了嗎?

至於「證明我到過這個景點」的任務,就交給那些老套又不好看的「到此一遊」照片好了,和這張美美的半臉+風景一起曬出來吧~

值得一提的是,兩張照片最好在亮度、色調上不要差異太大。如果你的半臉特寫是白色高調,而旁邊放的是夜景,看著會很沒代入感:

4. 後期進行「二次構圖」

你可以在前期先正常拍攝,後期環節再通過裁剪形成邊緣構圖。這樣一來,萬一邊緣構圖的效果不夠好,你還有一張比較「正常」的照片。

此外,這樣還便於你對臉部的裁剪效果進行微調:鼻子翹的,可以鼻頭露出來多一些;嫌臉大的,可以讓臉露出的部分更少些......

不用擔心「裁剪會影響畫質」,現在的相機畫質普遍很高,只要裁剪比例不太大(比如說把環境人像裁成臉部特寫)基本都沒大問題。

前期正常拍,後期再裁成半臉特寫

除此之外,如果鏡頭焦距較短時,畫面邊緣容易出現變形或暗角;如果你在前期拍攝時就用邊緣構圖,人臉會受到較大影響。

而如果前期拍攝時把主體放在畫面中心,後期環節再進行裁剪,形成邊緣構圖,就能避開鏡頭畸變和暗角的不利影響了。

拍攝時用邊緣構圖,容易受畸變和暗角影響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把人臉放在畫面左側邊緣。因為受閱讀習慣的影響,大家在讀圖的時候普遍也是從左到右的。

如果你把人臉放在右側邊緣,這張照片會給人一種「啥都沒有」的第一感覺,很容易影響對作品的整體觀感:

「啥都沒有......哦,原來有個人啊」

「我左邊臉上有痘痘,想遮住左臉露出右臉,沒辦法把臉放在畫面左側啊!」你可以後期把作品翻轉一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朋友們,看到這學到了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