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小小的馬來西亞,為啥握住全球行業的命根?

據彭博社, 馬來西亞的新冠確診病例數正在激增, 有可能加劇半導體和其他零部件的短缺現狀。 目前該國新增感染的七日均值超2萬, 是6月底的四倍多, 危及解除封鎖和恢復全部產能的計劃。

8月19日, 豐田汽車放出消息, 由于芯片短缺, 9月汽車產量將減少40%。 日經指數因此下跌1.1%, 即將接近今年1月初的最低點。

社交平臺上, 一汽-大眾奧迪因芯片短缺導致停產的“公告”迅速傳開:由于主控芯片持續缺貨, 涉及C8(A6L)、B9(A4L)和Q5LPA(Q5L)產線的全系車型都將面臨停產。

一汽-大眾奧迪和奧迪中國也不得不下場辟謠, 表示該“公告”中所述內容為不實消息。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 也早在8月17日發出感嘆。

“抽芯斷供供更苦, 舉杯消愁愁更愁。 ”

一塊芯片, 卡的全球汽車產業喘不上氣。 然而握住行業命根的國家, 卻并非中美兩個大國, 而是遠在南洋的馬來西亞。

01芯片斷貨, 竟然源于封裝

汽車芯片斷貨溯源, 要先找博世。

華夏日報報道顯示, 博世制動系統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 覆蓋了國內大部分主流汽車廠商。 從產品布局來看, 2016年, 全球每輛新車平均搭載博世芯片達9塊以上, 2019年, 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17個以上。

車身穩定系統, 變速器, 安全氣囊、整車控制……博世統治了汽車精確控制的“大腦”。

芯片供應出現問題, 要先從博世入手。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的朋友圈, 則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

“某半導體芯片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aur工廠因新的疫情, 繼之前數周關廠, 昨晚被當地政府關閉部分生產線至8月21日。

“Maur工廠3000多名員工因病疫犧牲員工20多名, 上百人感染, 確也是直面著生與死的考驗。 ”

查詢馬來西亞產業地布局就會發現, 該工業園的封裝廠歸意法半導體(ST)所有。 ST和英飛凌的封測產能大約三成在馬來西亞, 關閉位于馬來西亞的封測廠,

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的緊張局勢。

針對停工停產帶來的波動, 意法半導體也在8月18日跟進了官方回復:

“由于馬來西亞新冠疫情仍在持續, 馬來西亞政府已對在該國經營的企業采取了多項管控措施, 其中包括人員流動控制、人數限制和額外的衛生規程。 意法半導體在馬來西亞麻坡的工廠也持續受到新冠疫情和以上防控措施的影響。 經當地衛生管理部門同意, 我們麻坡工廠的一個部門在 8 月 16 日進行隔離, 并于8月18日重啟運作。 ”

廠商聲明, 理應維持市場信心。 兇猛的疫情, 卻給聲明打了不少折扣。

據央視新聞報道, 馬來西亞原定6月28日結束的“全面封鎖”措施將再次延長。 盡管馬來西亞總理穆希丁未說明該措施延長至何時, 但8月16日,馬來西亞新增確診病例已達到1.97萬人。

自2020年3月執政以來,穆希丁就因防疫不力飽受質疑。他也在8月16日向最高元首阿卜杜拉遞交辭呈,辭去總理職務。執政17個月就黯然離職,更是讓他成為馬來西亞在任時間最短的總理。

政局不穩,疫情蔓延,讓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產業一直處于震蕩當中。7月8日,當地士乃工業區所有企業取消六成員工進廠作業,全面停止營運。停工時間自7月9日凌晨00:00到7月22日晚間23:59,為期兩周。

馬來西亞半導體工業協會主席王壽苔也在央視采訪中直言,“一些工廠出現感染的情況,導致工廠被迫關閉。”

防疫形勢仍不明朗,卻手握市場近半份額。難以保全自己的馬來西亞,通過半導體產能,讓下游行業感受到了疫情的真正壓力。

02布局積淀,成為外包之王

馬來西亞飽受疫情之苦,半導體行業為何在此扎堆?

問題的答案在于集成電路(IC)生產流程:一塊集成電路產品,需要先制造晶圓,再將晶圓切分成芯片。芯片焊接到電路板,還要經過測試。測試后的器件才能流向下游廠商,制作實際產品。

晶圓制造和芯片制造,依賴的是技術實力。器件的封裝測試,考驗的卻是運營能力。

根據馬來西亞半導體制造協會創始主席Kamarulzaman Mohamed Zin的說法,1965年,當地《MIDA法案》創造了有利投資環境,電機電子行業受到外國直接投資(FDI)影響,在自由貿易區開始大發展。馬來西亞的半導體也因此起步。

(圖片最左為Mohamed Zin)

80年代中期,半導體產業陷入了“日本VS歐美”的對抗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歐美電子廠商向東南亞地區遷移生產基地。擁有低廉勞動力的馬來西亞,借助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了大量半導體中下游產業,也就是器件的封裝測試業務。馬來西亞也因工業國和勞動力的雙重優勢,長時間占據封裝行業的優勢地位。

1978-1990年,馬來西亞電子產業總產值從7.43億美元增至75.6億美元,增加了9倍。1991到1996年,行業年平均增長率為24.9%。

數十年的積累,讓馬來西亞成為全球封裝測試集散中心。美光、意法半導體紛紛在馬來西亞建廠,開展封測業務。馬來西亞的封測業務,也占據了全球將近13%的份額。

2020年,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生產規模達到267億美元,盡管較2019年有所回落。但是依舊說明了馬來西亞在半導體行業的關鍵地位。

半導體產業中,晶圓制造和芯片生產往往因為身居上游備受關注。但是位居產業下游的封裝測試產業,卻決定了電子器件能否正常上市。

馬來西亞幾十家半導體工廠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外包半導體組裝和測試(Osat)公司,在這些外包公司的基礎上,馬來西亞又培養出了自動化測試設備(ATE)生產商,然后才是傳統認知里的“富士康代工生產線”。

外包,并不等于不重要。手握下游封裝大權的馬來西亞,因為沒頂住新冠,差點要了汽車行業的老命。

03升級受阻,優勢并非永恒

盛世之下,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也有自己的隱憂。

如果放眼歷史,馬來西亞已經因處于行業下游吃過虧。1985年,馬來西亞電子工業就曾陷入低潮,直到1986年中才恢復。1996年,由于大量技術和零部件從國外進口,電子產業零部件成本一度占全部生產投入80%以上,導致外匯大量流失。

在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大前提下,中國封測市場增速高于全球,也開始跟馬來西亞搶飯碗。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封測市場規模2510億元,同比增長6.8%。普華有策相關報告也顯示,中國大陸企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合計市場份額超過20%。

盡管日月光、安靠、矽品等封測龍頭依舊占據全球過半封測市場,然而中國公司已經做好了掰手腕的準備。以外來臺商立足的馬來西亞封測產業,正在面臨迫在眉睫的危險。

面對行業困局,馬來西亞本土精英并未止步。前文中提到的Mohamed Zin作為半導體行業精英,就從封裝追向上游,擔任馬來西亞本土晶圓廠矽佳(SilTerra)的CEO。根據他的說法:

“它(矽佳)于1995年首次概念化,經過6年的規劃,籌款,建設,調試和技術獲取,最終于2001年啟動。位于居林(Kulim)的廠房將容納三個無塵室,并有望自信地推動馬來西亞在這一全球業務中前進。”

矽佳廠區

然而矽佳的運營,卻并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該廠長期生產8英寸晶圓,然而在“芯片荒”之前。8英寸晶圓業務一直乏善可陳,矽佳也長期在生死線上徘徊。原本代表馬來西亞財政部控股矽佳的Khazanah Nasional,自2016年以來也有拋售矽佳的表態。

馬來西亞財政部原本選擇國內半導體企業接手,但遲遲找不到下家。矽佳的控股結構,也從國有化逐漸變得外資化。就在新冠疫情引發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期間,當地又動了出售矽佳的心思,而這次的買家,變成了中國臺灣的鴻海,德國的X-Fab和馬來西亞本土公司DNeX。

本著“本土企業本土收”的原則,矽佳最后的收購商是DNeX,然而鴻海在今年6月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入股DNeX,金額達到1.68億人民幣,持股比例5.03%。

繞了一圈,產業升級的希望,變成了外人的家產。

新冠疫情之下,由于停工停產和上游產能短缺,馬來西亞已經成了封裝的王。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結束和行業動向下,王權又是否永恒呢?

Mohamed Zin在去年年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們與這個行業及其基礎技術失去聯系,那么幾乎不可能重新加入。”

但8月16日,馬來西亞新增確診病例已達到1.97萬人。

自2020年3月執政以來,穆希丁就因防疫不力飽受質疑。他也在8月16日向最高元首阿卜杜拉遞交辭呈,辭去總理職務。執政17個月就黯然離職,更是讓他成為馬來西亞在任時間最短的總理。

政局不穩,疫情蔓延,讓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產業一直處于震蕩當中。7月8日,當地士乃工業區所有企業取消六成員工進廠作業,全面停止營運。停工時間自7月9日凌晨00:00到7月22日晚間23:59,為期兩周。

馬來西亞半導體工業協會主席王壽苔也在央視采訪中直言,“一些工廠出現感染的情況,導致工廠被迫關閉。”

防疫形勢仍不明朗,卻手握市場近半份額。難以保全自己的馬來西亞,通過半導體產能,讓下游行業感受到了疫情的真正壓力。

02布局積淀,成為外包之王

馬來西亞飽受疫情之苦,半導體行業為何在此扎堆?

問題的答案在于集成電路(IC)生產流程:一塊集成電路產品,需要先制造晶圓,再將晶圓切分成芯片。芯片焊接到電路板,還要經過測試。測試后的器件才能流向下游廠商,制作實際產品。

晶圓制造和芯片制造,依賴的是技術實力。器件的封裝測試,考驗的卻是運營能力。

根據馬來西亞半導體制造協會創始主席Kamarulzaman Mohamed Zin的說法,1965年,當地《MIDA法案》創造了有利投資環境,電機電子行業受到外國直接投資(FDI)影響,在自由貿易區開始大發展。馬來西亞的半導體也因此起步。

(圖片最左為Mohamed Zin)

80年代中期,半導體產業陷入了“日本VS歐美”的對抗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歐美電子廠商向東南亞地區遷移生產基地。擁有低廉勞動力的馬來西亞,借助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了大量半導體中下游產業,也就是器件的封裝測試業務。馬來西亞也因工業國和勞動力的雙重優勢,長時間占據封裝行業的優勢地位。

1978-1990年,馬來西亞電子產業總產值從7.43億美元增至75.6億美元,增加了9倍。1991到1996年,行業年平均增長率為24.9%。

數十年的積累,讓馬來西亞成為全球封裝測試集散中心。美光、意法半導體紛紛在馬來西亞建廠,開展封測業務。馬來西亞的封測業務,也占據了全球將近13%的份額。

2020年,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生產規模達到267億美元,盡管較2019年有所回落。但是依舊說明了馬來西亞在半導體行業的關鍵地位。

半導體產業中,晶圓制造和芯片生產往往因為身居上游備受關注。但是位居產業下游的封裝測試產業,卻決定了電子器件能否正常上市。

馬來西亞幾十家半導體工廠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外包半導體組裝和測試(Osat)公司,在這些外包公司的基礎上,馬來西亞又培養出了自動化測試設備(ATE)生產商,然后才是傳統認知里的“富士康代工生產線”。

外包,并不等于不重要。手握下游封裝大權的馬來西亞,因為沒頂住新冠,差點要了汽車行業的老命。

03升級受阻,優勢并非永恒

盛世之下,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也有自己的隱憂。

如果放眼歷史,馬來西亞已經因處于行業下游吃過虧。1985年,馬來西亞電子工業就曾陷入低潮,直到1986年中才恢復。1996年,由于大量技術和零部件從國外進口,電子產業零部件成本一度占全部生產投入80%以上,導致外匯大量流失。

在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大前提下,中國封測市場增速高于全球,也開始跟馬來西亞搶飯碗。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封測市場規模2510億元,同比增長6.8%。普華有策相關報告也顯示,中國大陸企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合計市場份額超過20%。

盡管日月光、安靠、矽品等封測龍頭依舊占據全球過半封測市場,然而中國公司已經做好了掰手腕的準備。以外來臺商立足的馬來西亞封測產業,正在面臨迫在眉睫的危險。

面對行業困局,馬來西亞本土精英并未止步。前文中提到的Mohamed Zin作為半導體行業精英,就從封裝追向上游,擔任馬來西亞本土晶圓廠矽佳(SilTerra)的CEO。根據他的說法:

“它(矽佳)于1995年首次概念化,經過6年的規劃,籌款,建設,調試和技術獲取,最終于2001年啟動。位于居林(Kulim)的廠房將容納三個無塵室,并有望自信地推動馬來西亞在這一全球業務中前進。”

矽佳廠區

然而矽佳的運營,卻并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該廠長期生產8英寸晶圓,然而在“芯片荒”之前。8英寸晶圓業務一直乏善可陳,矽佳也長期在生死線上徘徊。原本代表馬來西亞財政部控股矽佳的Khazanah Nasional,自2016年以來也有拋售矽佳的表態。

馬來西亞財政部原本選擇國內半導體企業接手,但遲遲找不到下家。矽佳的控股結構,也從國有化逐漸變得外資化。就在新冠疫情引發8英寸晶圓產能緊缺期間,當地又動了出售矽佳的心思,而這次的買家,變成了中國臺灣的鴻海,德國的X-Fab和馬來西亞本土公司DNeX。

本著“本土企業本土收”的原則,矽佳最后的收購商是DNeX,然而鴻海在今年6月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入股DNeX,金額達到1.68億人民幣,持股比例5.03%。

繞了一圈,產業升級的希望,變成了外人的家產。

新冠疫情之下,由于停工停產和上游產能短缺,馬來西亞已經成了封裝的王。

然而在新冠疫情的結束和行業動向下,王權又是否永恒呢?

Mohamed Zin在去年年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們與這個行業及其基礎技術失去聯系,那么幾乎不可能重新加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